这句话特别伤孩子,99%的家长都说过
“不准哭!”“不许看电视!”“不可以吃糖!”“不能这么做!”“不要总是发脾气”……
前段时间,我们在身边的妈妈群里问大家,平时最常和娃说的话,“不 XXX”的句式,上了第一名。
随便列举一个家里的场景:
比如孩子爬上爬下,你有没有说过“不可以”?
孩子吃得满桌都是,有没有说过“不可以”?
家长们一定很想知道:那要怎么做,才能既不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又传递到我们的意思呢?
办法其实很简单,说“不”之前,一定要把握 4 个要点——
⒈多用陈述少用否定句:比如“不准把食物扔掉”,可以说“请把食物吃进嘴里”。
用积极的语言描述希望孩子做的事:相比“怎么不好好吃饭”,改用正向的说法:“坐得正,吃得香,你才能长高长大,才能像超级飞侠一样帮助别人”,孩子才能更好接受。
⒉说清楚“不可以”的原因:比如“不要把伞尖对着别人”这话,如果孩子不理解其中的原因,就不会照做。所以可以这么说:伞尖对着别人,一不小心撞上,很容易受伤。如果伞尖对着地面,就不会伤害到别人了。
⒊尊重并相信孩子:这是最重要的一条准则。
每一个脱口而出的“不”,对孩子来说都意味着否定:“不行、不准、不可以”,是否定他的行为;“不哭”、“不乖”,是否定他的情绪。
而一个对于孩子来说,鼓励、肯定和被允许,才是他敢于面对困难、放手拼搏的力量来源。
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独自养育儿子的单亲爸爸不仅照顾着孩子的生活,更重要的是用鼓励和肯定不断点亮孩子的信念、让他有了面对困难的勇气。
即使流落街头、再苦再难,爸爸总是坚定的告诉孩子:“如果你有梦想的话,就要去捍卫它。如果你有梦想的话,就要去努力实现。别让别人告诉你,你成不了才,即使是我也不可以。”
当父母否定孩子,他就学会了自我否定;当父母给孩子信任和肯定,他就能挺起腰板、勇敢向前。
没有什么,能比父母的相信和肯定能给孩子更足的人生底气。
在父母眼里,孩子或许只是个弱小的孩子;但别忘了,在孩子眼里,父母就是他们的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