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教育:自我服务意识的培养(2024-2025下)

作者: 时间:2025-04-07 点击数:

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是动手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良好习惯的主要表征。研究表明,2-4岁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习惯初步养成的关键期。通过上课与家长的一些交流中发现,25-30个月龄的孩子他们的自我服务能力还是比较弱的。例如:鞋子不会穿,衣服不会自己脱,吃饭需要家长喂,不会正确使用剪刀,玩过的玩具没有意识放回到原处,甚至有些孩子连喝水都是家长帮忙拿着水杯喝的。

那什么是自我服务能力呢?自我服务能力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照料自己的自我服务性劳动能力。简单的说就是幼儿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包括:自主进食、穿衣、梳洗、入厕等。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过:“良好的习惯要从小养成”,好习惯养成终身受益。

一、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儿童的智力在他的指尖上”。幼儿的智力发展体现在手指的操作、语言的表达和用脑的思考上,即动手、动口、动脑要一起发展。

⒈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有助于幼儿性格的良好发展

良好的习惯对于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在幼儿时期培养自我服务能力能让幼儿受益一生,锻炼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磨炼了意志,学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成功后自信心满满,这对于幼儿今后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自理能力、自信心、自尊心、责任心、独立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为日后继续学习奠定了基础。研究表明,从小自我服务能力强的孩子,踏入社会后生存能力也会更强。

⒉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有助于幼儿智力的开发

俗话说“心灵手巧”,意思是心灵则手巧,手巧心更灵。人的头脑发展与四肢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相辅相成。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促进大小肌肉、动作协调性得到相应发展,从而开发左右脑。动手操作的过程让他们学会认知、积累生活经验,使幼儿在智力上有所发展,对他们的非智力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

⒊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是适应集体生活的需要

2-3岁是培养幼儿独立自主的关键期,幼儿从家庭过渡到集体生活需要过渡到另一个新的环境、新的生活。为了让幼儿能尽快融入集体生活中就必须学习一些生活自理技能。能够自己吃饭、上厕所、洗手、自主穿衣等等。自我服务能力是幼儿过程中必须学会的一个环节。从小让幼儿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

二、形成幼儿自我服务能力差的原因

⒈独生子女,过分溺爱

现在家庭中有一个孩子的,家长把孩子看成掌上明珠,有些甚至四个老人轮流养育一个孩子,“溺爱”就成了家庭中较为普遍的现象。在许多家长眼中,孩子的语言发展、认知类的内容、开发智力是重要的,但是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却不太重视,他们不能够独立完成穿衣、收拾整理玩具的事情。每次起床帮助穿衣、穿鞋、洗漱、喂饭等。慢慢地,在孩子眼中这些事情便成了家长的事情。

⒉方法不当,缺乏技能

现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导致很多人疏于对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可能教了一两次学不会,也没有找到适合幼儿的好方法,就认为孩子还小,没有必要这么早学习生活方法和技能。久而久之,幼儿的自理方法没有掌握,也容易出现自理能力差的问题。

⒊怕麻烦,包办代替

由于孩子手部肌肉发育不完善,自控力差,手眼协调还不够,在穿衣的过程中刚开始孩子穿起来慢,时间又长,加上冬季天气寒冷,特别是老人代养的,怕孩子着凉感冒,不会让孩子自主穿衣;如果让孩子自己吃饭,刚开始把饭撒得到处都是,衣服桌子上全是饭粒,最后热饭变成了冷饭,孩子吃了之后对肠胃也不好,吃完后老人还要打扫卫生,给他们带来了不便。所以大部分老人拒绝让孩子自己动手吃饭、穿衣等,剥夺了孩子主动探索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不愿意动手,遇到问题直接依赖于家长,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对今后的成长不利。

三、提高幼儿自我服务的策略

⒈更新家长观念,放手给孩子操作机会

转变教育观念,科学教养是培养幼儿良好的自我服务能力的关键。父母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只有让家长意识到这一点,才能更好地帮助幼儿成长。古人说:“三岁看小”,这说明三岁前幼儿的可塑性和接受教育的能力很强。当我在上《好玩的袜子》这一活动内容时,我会以提问的方式引出今天活动的目标。接下去讲解了培养宝宝自我服务能力的好处以及孩子自我服务能力弱的话会有什么影响。自我服务能力弱的孩子会有较强的依赖感,自主意识差,一遇到问题就想让家长包办代替,不能独立完成;家长的包办代替剥夺了孩子的实践能力,导致孩子缺乏亲自尝试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造成孩子自信心的丧失,上了学之后,一遇到问题就不主动思考,受挫能力差。有些家长会点头认可,但是有些老人可能听过就忘记,需要一段时间不断地引导。活动时,当孩子们到绳子边寻找另一只袜子时,有些家长能够有条不紊地让孩子去收袜子,但是个别奶奶却直接帮助孩子收下袜子,剥夺了孩子尝试的机会。那么像这位奶奶的行为是一部分家庭的缩影,改变家长错误的教育理念是我们一直以来的宗旨,传播正确的教育理念,用更科学的方法去改变影响家长,用个性化的指导方式指导家长。当2岁的孩子处在自我意识的发展期时,家长切不要扼杀孩子的独立愿望;其次是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从小事做起,如洗手、吃饭、整理玩具、洗漱等。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尝试放手让孩子做自己的事情,并积极鼓励,给予信心。

⒉通过游戏活动,锻炼自我服务能力

爱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对孩子来说,最开心的事情就是玩游戏,游戏是培养兴趣的首要方式。陈鹤琴说过:“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所以我们就抓住了这一特点,让孩子在游戏中培养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在活动前,我先提出问题:宝宝平时在家会穿脱袜子、鞋子吗?从家长口中了解大部分孩子可以脱袜子、鞋子,一小部分孩子根本没有尝试过,都是家长帮助的,但是在穿袜子、鞋子方面是一小部分孩子可以自己穿,大部分需要家长帮助。活动中,通过小兔子的袜子丢了这一情境,引出找袜子环节,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开始游戏了,我先引导孩子去晾衣绳上观察袜子图案或者颜色取下袜子,在取的过程中可以锻炼精细动作小手的控制能力,收完后将袜子穿在自己脚上,家长放手在旁边观察,有些孩子一下子就穿好了袜子,实在不会的孩子家长可以稍微帮忙一把,当孩子们凭借自己的能力穿上袜子时脸上流露出了喜悦,这种开心是无以言表的,家长们也意识到了放手的重要性。最后,在与家长沟通中发现,其实家长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重要性,接下去在生活中鼓励孩子多动手来提高自我服务能力。

⒊注重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作为教师我们要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善于观察幼儿,找到合适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去引导幼儿。在收袜子的环节中,通过观察发现有些孩子一只手捏夹子收袜子,但是另一只手不能很好配合抓袜子,双手不能协调。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会建议家长通过语言的指令去引导孩子双手配合完成取袜子,回家后多练习双手配合动作,例如:双手配合吃饭,双手配合画画;对于有些孩子能双手配合但是不能打开夹子的情况,我建议回家先练习小而松的夹子,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他愿意自己动手操作,体验成功感,然后慢慢过渡到选择大而紧的夹子,平时也要多锻炼小手肌肉的力量和控制能力;对于直接扯下袜子的孩子,那么建议家长先用语言或者手的动作引导让孩子完成指令;对于双手能够配合完成取袜子的孩子也可以让他们回家后多练习左手捏夹子,锻炼左手的控制能力及灵活性,开发右脑。家长要注意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看到孩子自己的能力,不能操之过急,揠苗助长,以“慢慢来”的心态,让孩子成长。

⒋建立家园合作,达到持之以恒

教育要持之以恒,坚持到底才有好的效果。3岁前孩子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家庭的支持、配合、协作,只有中心和家庭之间形成合力,达成一致的认识,才能有利于孩子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俗话说:“好习惯的培养需要21天。”有些家长可能在老师的影响下,在活动中可以放手让孩子动手操作,一回到家坚持几天可以,但是长期坚持下去,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久而久之就学会放弃,还是包办代替为主,导致半途而废。在家中,家长首先让孩子尝试简单的自我服务,例如吃饭时候鼓励孩子自己用勺子吃饭,无论吃的怎么样,都要鼓励为主。等孩子有了成就感时就可以提高难度,尝试少掉一些饭粒,慢慢过渡到不掉饭粒。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过程。家长千万不能着急,养成一口吃成大胖子的心态。孩子的自我服务能力需要长期坚持,家园合作,共同遵循。

播种行为,收获性格,作为一名教师要坚信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将是幼儿终身受益的良好习惯,教育孩子,首先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树立榜样,改变家长观念,家园共育,相信孩子,给孩子创造生活中点滴机会,给与充分时间探索,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像雄鹰一样展翅翱翔。



主办单位:太仓市高新区镇洋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