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整理收纳是幼儿自主生活的第一步。在整理过程中,幼儿学会思考,能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事物的特性和规律去安排,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有助于他们形成爱整洁的良好习惯,也能让幼儿在整理中提高动手能力,促进动作发展,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的行为变得有序,思维也有计划性。
收拾整理的行为起源于孩子对秩序感的认知和体验,而孩子对这种秩序感有天生的喜好。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对此有深入的研究,她说:“在儿童生命的某一个时期,快乐就在于在适当的场所找到物品。”
我们一定经历过这样的阶段,比如:我们把孩子的玩具摆放位置变化了,他会哭着闹着让你摆回原来的位置;吃饭的时候,孩子的餐具快掉下来了,你顺手给他摆好,他也不同意,会要求摆成原来的样子;给孩子冲奶,如果顺序不对或者奶瓶放的位置不对,他会要求你重新再来一遍;类似这样的事例很多,孩子一定要按照他的秩序来做事情,如果打破了这种秩序和规律,他会变得不安和焦虑。这就是孩子的秩序敏感期,秩序感的发展会让孩子认识到世界是有一定规则的。在这个敏感期内孩子往往乐意维护干净整洁的局面,我们可以趁此机会引导他们自己收拾玩具,让孩子养成整洁有序的好习惯。家中专门给孩子准备一个收纳柜,让孩子拥有属于自己的收纳空间。还可以利用家中较大的纸盒、塑胶盒收纳玩具、积木、图书等,做好分类,让孩子知道每样东西都有归属的地方。为了使孩子容易记得什么东西放在哪里,可在盒子上做些标记,并增加一些趣味性的提示(如贴上照片、剪贴图片或画出玩具的形状)。
虽然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做法,但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孩子养成收拾的习惯,让每个玩具都有固定的地方放,不仅如此孩子还可以学习颜色、形状、分类的概念,同时还锻炼了精细动作(画、写、剪、贴)等运用能力,一举数得。家长让孩子收拾房间,通常只是发出指令:“快把房间收拾干净” 。当孩子什么也没干时,家长便一边抱怨,一边自己收拾起来,孩子就在旁边愣愣地看着。收纳是有流程的,孩子需要在脑袋中先建立出收纳流程的图像:先收什么后收什么;用什么工具收;收到哪里。也就是“收纳的顺序”、“收纳的工具”、“收纳的地点”三个方面。家长可以通过分步骤提问的方式,让孩子主动思考,清晰地梳理出这一流程,让“整理”变得简单好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