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且是呼吸道疾病高发期,幼儿园大班的保育工作需围绕“防寒保暖”“疾病预防”“适应季节”三大核心展开,同时兼顾幼儿的活动需求与生活自理能力培养。
衣物管理是本月保育的基础。大班幼儿虽具备自主穿脱衣物的能力,但仍需教师和家长引导其掌握“分层穿搭”技巧。建议采用“内薄外厚、方便穿脱”的原则,如内层穿透气的棉质衣物,外层搭配防风外套,活动前提醒幼儿脱掉外套,活动后及时穿上,避免出汗后着凉。同时,要培养幼儿“检查衣物”的习惯,如户外活动后查看帽子、手套是否丢失,午睡时将衣物叠放整齐放在指定位置,强化其自理意识。
疾病预防需“内外兼修”。环境层面,幼儿园应加强教室通风,每日至少3次、每次30分钟以上,同时对玩具、桌椅等高频接触物品进行定期消毒;家庭中需保持室内湿度在40%-60%,干燥时可使用加湿器,避免幼儿呼吸道黏膜受损。饮食层面,应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橙子、猕猴桃、西兰花等,同时搭配瘦肉、鸡蛋等优质蛋白,增强幼儿免疫力。此外,要教育幼儿养成“勤洗手、不随地吐痰、咳嗽捂口鼻”的卫生习惯,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季节适应性活动需兼顾“保暖”与“锻炼”。11月虽寒冷,但仍需保证幼儿每日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可选择阳光充足的时段开展跑步、跳绳、集体游戏等活动,增强幼儿体质。活动前要充分热身,活动中关注幼儿面色、出汗情况,及时调整活动强度;活动后引导幼儿喝温水补充水分,搓揉手脚促进血液循环。
此外,11月光照时间缩短,易影响幼儿情绪与睡眠。家长需调整幼儿的作息,保证每晚10-11小时的睡眠,睡前避免剧烈活动或接触电子产品。幼儿园可通过“晒被子”“午后散步晒太阳”等方式,让幼儿感受阳光的温暖,缓解季节变化带来的不适感。同时,结合“立冬”等节气与节日,开展包饺子、制作感恩卡片等活动,让幼儿在体验中感知季节与情感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