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炎热的夏季,幼儿由于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全,比成人更容易发生中暑。作为幼儿园保育工作者,掌握科学的中暑应对方法至关重要。以下从识别、急救和预防三方面,为您提供全面的幼儿中暑处理指南。
一、准确识别中暑症状
幼儿中暑初期常表现为精神萎靡、面色潮红、皮肤发烫,同时伴有口渴、多汗、头晕等症状。若未及时处理,可能发展为体温超过38℃、呕吐、腹泻,甚至出现惊厥、昏迷等严重情况。保育员需在户外活动、午睡等时段加强观察,一旦发现幼儿出现异常表现,需立即采取措施。
二、科学实施急救措施
1. 迅速转移:发现幼儿中暑后,应第一时间将其转移至阴凉通风处,如走廊、树荫下或空调房(室温调至26℃左右),解开领口、袖口等束缚衣物,帮助散热。
2. 物理降温:用湿毛巾冷敷幼儿额头、颈部、腋下及腹股沟等大血管部位,或用温水擦拭全身,加速体表散热。避免使用酒精擦拭,以防幼儿皮肤过敏或吸收酒精引发不良反应。
3. 补充水分:少量多次喂服淡盐水或清凉解暑饮品(如绿豆汤),每次10-15毫升,间隔10-15分钟,防止因一次性饮水过多引发呕吐。若幼儿已出现呕吐症状,需暂停喂水,侧卧防窒息。
4. 密切观察:持续监测幼儿体温、精神状态,若体温超过39℃、意识模糊或症状持续无缓解,应立即拨打120,同时通知家长,并在送医途中持续采取降温措施。
三、多维度预防中暑
1. 合理安排活动:夏季户外活动时间调整至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避免高温时段。活动强度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每隔15-20分钟安排休息补水时间。
2. 饮食调节:提供清淡易消化的餐食,增加西瓜、黄瓜、冬瓜等清热解暑的蔬果摄入;每日供应绿豆汤、酸梅汤等消暑饮品,保证幼儿每日饮水800-1000毫升。
3. 环境管理:教室、午睡室保持通风,合理使用空调、风扇等设备,定期清洁消毒,确保空气流通。为幼儿配备透气吸汗的棉质衣物,户外活动时佩戴遮阳帽、涂抹儿童专用防晒霜。
4. 健康监测:每日晨检关注幼儿身体状况,对体质较弱、易中暑的幼儿重点观察。同时,通过家园共育向家长普及中暑预防知识,形成健康防护合力。
中暑可防可控,关键在于早发现、快处理。幼儿园保育团队需将预防意识融入日常工作,以专业的护理技能和细致的关怀,为幼儿营造安全舒适的夏日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