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教育知识:怎样培养孩子的情绪力

作者: 时间:2023-11-20 点击数:

爸妈们都希望养出一个快快乐乐、无忧无惧的孩子,因此难免会对比高兴、兴奋、满足等「好情绪」,将孩子表现出来的生气、苦恼、讨厌、害怕和妒忌等情绪归为情绪而且避之唯恐不及。只要孩子的坏情绪一出现,爸妈往往会采取忽略或移除的方式,要孩子立刻停止当下情绪的表达。

但是,这样的作法合宜吗?有哪些策略可以帮助爸妈培养幼儿的情绪力呢?

别再说:数到3,不准哭!

当你的另一半看见你正伤心地哭泣,却对你说:「数到3,就必须停止哭泣」,你会如何回应呢?

首先,当另一半提出这样的要求,一定会让你觉得他一点也不能理解你;而且,因为调节与处理情绪是需要时间的,数了123之后,即使大人也不见得能即刻妥善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何况是小小孩。因此,当孩子的情绪强度正在高点,爸妈却要求孩子立刻拔除当下的情绪,通常,若不是因为父母对孩子这些情绪感到不知所措,便是担心孩子这样的情绪和行为会成了习惯性的反应。

亲子之间每天都有许多情绪互动的机会,父母若常使用责骂、忽视、处罚等负面回应,例如对孩子说「这么大了还哭哭,羞羞脸」,或「妈妈帮你打地板,地板坏坏害你跌倒」,虽然当场停止孩子的哭闹,却错失了孩子认识情绪和学习自我调节的机会。父母等于在告诉孩子,不要有情绪,或只能有好情绪,但幼儿正需要透过这些伤心、生气、失望、妒忌等各种情绪的表达,以及经历不断的调整,才能了解自己的情感世界。

先做到情绪不失控

孩子是透过父母亲的情绪表达方式,来了解事件的意义和学习如何反应的。如果一急就火冒三丈,孩子可能模仿到以生气来面对许多事情。尤其,面对爸妈强烈爆发的脾气,很可能会超过孩子所能处理的程度,这样一来,也会阻碍他接收爸妈要传递给他的正确讯息。不过,这并非表示爸妈就不能生气。而是说,父母必须意识到自己是孩子的模范,面对令人生气的事件时,唯有「情绪不失控」,才有办法进一步为孩子示范如何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多表达温暖、接纳、欣赏等正向情绪,提供孩子安全感和稳定的情绪氛围,对发展幼儿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也很有助益。

善用情绪调节

转移注意力:让孩子遮眼或闭眼、移开引起情绪的东西,可加快转移注意力到其他人事物上,以减低情绪反应。爸妈也能引导2岁以上的孩子,试着去想这个刺激可能带来的正面结果。

 

提供安抚的人或物:提供宝宝最爱的安抚物,如:小毛巾、娃娃或布偶,可减低负面情绪。随着年龄成长,除了父母,亲友也可以成为孩子寻求情感支持的主要来源。

玩游戏:让孩子尽情地玩他喜欢的游戏,可调节情绪。26岁的孩子,可藉由象征性游戏同时扮演不同的角色,以得到情感上的抚慰与满足。

运用语言:可让孩子用语言练习表达他内心的感受,或教孩子透过语言引导自己的行为,以安抚内在情绪。如,孩子很想吃饼干但怕爸爸骂,口中可唸说:吃饼干容易蛀牙,爸爸说吃水果最好。

努力建立安全的依附

所谓的安全依附关系,指的是妈妈和孩子之间所具备的正向互动特质。和孩子建立安全依附关系的妈妈就像个「安全堡垒」,拥有安抚与调节孩子情绪的重要能力。无论孩子遇到何种状况,只要妈妈稍加安抚,孩子便能快速调节负面情绪、重拾笑容。

自己感受情绪

每一个情绪事件,都是鲜活的生活情绪教材,即使令爸妈火大或沮丧到需要先离开现场,或者能放宽心地同理接纳,都教导着孩子将来面对类似情境时可如何因应。

当爸妈发现孩子欺负手足,除了制止外,一定要先理解孩子,和他讨论感受和想法,陪孩子找到更合宜的情绪表达方式。如此一来,孩子才可能从中学习觉察和辨认自己及别人的情绪,进一步思考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绪能力是孩子一辈子的必修课。具备情绪能力的孩子,既不是完全不会出现负向情绪的人,也不是对于刺激完全没有反应的人,它指的是能快速调节自我情绪,找到身心平衡的人。而唯有当孩子亲自体验,长时间的揣摩拿捏,以及不断地自我修正,才可能真正获得。

 

主办单位:太仓市高新区镇洋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