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学运动的重要性
当今生活环境的千变万化,家庭对儿童过多的保护与溺爱,导致孩子缺乏运动,身体素质、视力下降、肥胖严重的现象十分普遍。
科学的运动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首先,科学的运动能促进智力的开发,使得儿童越来越聪明。经常运动有利于学龄前儿童认知、情感和社会化能力的全面发展,特别是有氧运动,可增加大脑血液和氧气流量,促进脑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发育。其次,尊重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很关键。孩子6岁前主要是神经的发育,在此阶段孩子的神经成熟度高达92%,而积极的运动能够有效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幼儿阶段在神经发育的基础上发展平衡性和稳定性,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幼儿园、社区、家庭三位一体参与儿童早期运动启蒙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孩子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同时可以让孩子养成正确的运动习惯,在一个个趣味活动游戏中充分享受运动所带来的无限乐趣,从而得到身心全面发展。儿童在参与运动时,家长应该以培养兴趣、树立品德、学习动作、丰富运动体验为目标,避免运动不当造成的意外伤害事故,教会幼儿更多的运动安全知识,真正做到让每个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运动兴趣需要培养
⒈陪伴运动过程,让孩子喜欢体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动锻炼也是如此。家长可以利用假期时间,通过与孩子一起运动、一起观看体育赛事和分享体育趣事营造浓郁的家庭氛围,把各种体育锻炼作为生活中的乐趣展现出来。或是带着孩子从简单的运动入手,像饭后一起去公园散散步,周末去公园划划船等,让孩子感受到运动的乐趣和魅力。
⒉掌握知识技能,让孩子擅长运动
一般来说,儿童在参与擅长的运动时,更容易产生快乐的体验和愉悦的感受。所以,在培养孩子良好运动习惯的过程中,家长要有意识地发展孩子的身体能力和最基础的运动能力,让孩子拥有参与运动锻炼过程中所需要的灵敏性、平衡性、协调性、稳定性,以及速度、移动、操控等运动能力。
另外,建议家长还要给孩子传授一些有关运动锻炼的常识性知识,比如运动前不宜吃太多、喝太多;运动时要穿运动鞋、着运动装;运动后不能立即休息和洗浴等。
三、生活中的运动防护
⒈利用一些生活小物件正确运动
很多人认为只要孩子在动就是好的,但是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有规律、有节奏的运动才是最好的,那么怎么样才能有规律地运动呢?其实除了时间固定,运动的节奏也应该是规律的。例如:我们可以借用学习弹琴的节拍器等,帮助我们的孩子有节奏地跳绳、有节奏地跑步等等。
⒉剧烈运动时及运动后不可大量饮水
剧烈运动时,体内盐分随大量的汗液排出体外,饮水过多会使血液的渗透压降低,破坏体内水盐代谢平衡,影响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甚至还会发生肌肉痉挛现象。由于运动时,需要增加心跳、呼吸的频率来增加血液和氧气,以满足运动需要。而大量饮水会使胃部膨胀充盈,妨碍膈肌活动,影响呼吸,血液的循环流量增加,加重心脏负担,不仅不利于运动,还会伤害心脏。此外,大量饮水会使胃酸浓度降低,影响食物消化,长期大量运动后饮水容易得胃病。
⒊进餐后不宜运动
进餐后需要较多的血液流到胃肠道,帮助食物消化与养分吸收,如果这时参加运动就会造成血液流向四肢,妨碍胃肠的消化,时间一长就会导致疾病。体弱者进餐后血压还会降低,称为餐后低血压,外出活动容易跌倒。长期餐后运动容易得盲肠炎。饮酒后不可进行游泳等运动项目。
⒋在不适当的地点运动会带来伤害
由于运动的基本功能是通过呼吸从外界摄入大量新鲜氧气,以满足健康的需求,故运动前一定要选择好地点,以平坦开阔,空气新鲜的公园、河滩、体育场等处最佳。
⒌不要在情绪不好的时候运动
运动不仅是身体的锻炼,也是心理的锻炼。当你生气、悲伤时,不要到运动场上去发泄。运动医学专家的解释是:人的情绪直接影响着身体的生理机能,而情绪的变化又产生于大脑深部,并扩散到全身,在心脏及其他器官上留下痕迹,这种痕迹将影响人体机能的健康。
⒍选择最佳运动量
选择最佳运动量的方法很多,由于每一个人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安静心率相差15—30%,甚至更多。所以选择最佳运动量应根据自己的年龄、性别、职业特点、体力状况、健康水平、体育基础、生活环境、目的任务等不同情况来决定。
⒎整理运动有好处
整理运动,是指在体育锻炼后,所采用的一系列放松练习和按摩等恢复手段,目的是消除疲劳,恢复体能,提高锻炼效果。整理活动可以使紧张的肌肉得到放松和休息,从而更容易消除疲劳。
⒏运动后不能立即洗澡
运动后立即洗澡会导致心脏和脑部供血不足,以致于头晕眼花、浑身无力。此外,由于运动后身上的乳酸过多的积累,立即洗澡会使全身感到酸痛。
遵循规律,让各项身体素质在相应的发展敏感期得到正确锻炼,不仅能够提高孩子与健康相关的体能水平,还能极大程度地促进其它各项身体机能的生长发育,使孩子获得并保持参与体育运动的意愿和持续参加运动的体能,有助于他们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