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教学硬件环境的全面开发
⒈为儿童创设良好的绘画创作环境,确保通感的有效实施
首先,为保证通感的有效实施,为儿童创设-一个具有良好艺术氛围的大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孩子们周围的氛围需要着重改善,让通感融入进教室的每一个地方,要给孩子提供一个满载艺术色彩的主体情境,对班级环境进行精心的布置,给予孩子以美感教育,使得他们在这个充满艺术色彩的情境中可以自在体验生活,日日沐浴在艺术的氛围中,令儿童能够身处在充斥着艺术的氛围中成长和学习。第二,美术课程是学校教学课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育工作者们应从实际出发,为儿童建立出绘画材料足够、具有引导性的创作室,确保通感作用的有效实施。它需要具有以下条件:
⑴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创作室中选择不同的“手工作坊”,同时创作室也应该按美术创作的不同类别分为不同的区域,诸如绘画作坊、泥塑作坊、剪纸作坊、设计作坊、水墨作坊等。各“作坊”的整体规划应富有艺术氛围。
⑵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甄选不同的创作素材。每个不同的“作坊”里都要配备种类繁多的手工创作材料,儿童可以在这些材料中随意组合,自由选取。譬如彩色卡纸、多种颜色的油性马克笔、无毒蜡笔,或者是亮晶晶的闪粉、粗麻绳、毛线、CD、饮料瓶等等……手工材料应该既能够满足他们美术活动的要求,还可以便于儿童的实际操作。除此之外,还可以给儿童提供如安全剪刀、压泥机等在内的材料,可以使儿童的美术创作得到更好的发展。
⑶儿童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活动开始前,老师会展示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这样可以让儿童在欣赏他人作品的过程中激发出全新的自我灵感,丰富自我经验。在后续的艺术创作活动中,儿童可以按照自我的兴趣点来进行随意的创作。此时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赞赏及正面表扬,并发自内心的相信,每个儿童都是生来具有创造的潜力的。儿童能够在活动的整个环节都收获快乐、自由自在地创作,就是氛围环境的作用及创作室“手工作坊”的独特魅力。
⒉创设富有审美情感的生活环境
教育工作者们在对创作室精心设计和布置的过程中,要带有目的性和选择性,要使得儿童能够在环境中如鱼得水,还可以在教师中陈列一些来自大自然的、极富形式美感的物品,例如鹅卵石、树叶标本、贝壳、昆虫标本等,还能够陈列一些带有独特情怀的艺术作品,诸如民间剪纸艺术、布艺扎染、风筝等。这些物品应当定期更换,保持新意,为儿童创造一个艺术感浓郁的创作环境,从而对儿童以后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教育工作者们还要为儿童创造一个多维度、多样化的审美环境,最大程度的赋予儿童对美的感知,多方位对儿童进行审美通感引导,利用不同教学方法来激发儿童对艺术的特殊感情,目的是使儿童在如此良好的审美氛围之中生成浓烈的对美的追求和兴趣。这既有利于提高儿童对美的感受力,还有利于提升儿童对艺术的创造能力。
⒊创设各具特色的美工活动区
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儿童年龄阶段特点开辟出多个不同的美术活动区,例如可以按照年龄开辟出三个美工区: 1-2 年级为初级美工区,3-4 年级为冲级美工区,5-6年级为高级美工区,各个美工区各具特色,侧重点不同,每个美工区都应提供丰富的、符合儿童年龄阶段和身心发展规律的手工材料以供儿童创作。各种新鲜有趣的手工材料都应该合理安排位置,放在儿童方便拿取的地方,这些种类繁多的手工材料给儿童带来的自由创造的机会,可以更大限度地引起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欲望。儿童可以在教师们按照年龄阶段所设置的美工区进行创作,尽情挥洒笔墨,进行自我宣泄,将自己对生活的认知和感悟全部抒发出来。譬如1-2年级儿童选择水彩笔画、撕纸、编织等;3-4 年级儿童可以用纸盒、瓶子、胶枪来立体造型;5-6年级儿童用瓷盘、旧年画、破布片等材料来进行自己的艺术创造,还可以开发思维,创造性的利用吸管吹墨、拼贴等各具创新的手法来尝试中国画的绘制。各种从未见过的新兴创作方法及材料能够有效增加儿童对艺术的探索之心,令儿童开始主动的思考,引起儿童探寻未知真理的好奇。因此,教育工作者们给儿童所预备的材料应该丰富、多变、常更新。教师们应当依照教学目标及儿童的兴趣点来随时对材料进行更新,充分吸引儿童对活动的兴趣,促进儿童主动进行尝试,提升儿童的综合素质。
4.为儿童配备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系统
通感的教学策略需要师生双方进行多方位的感知,教师应更多地利用多媒体为媒介,把孩子们带入一个多彩的艺术世界,让孩子们看到跨越时空的绘画和艺术作品,开阔孩子们的视野,帮助孩子们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从而创作出一幅幅鲜活的、温聲的艺术作品。在传统的绘画作品示范讲解中,教师通常使用粉笔、黑板,或是实物和语言讲解。前者并不能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儿童无法通过平面模式在头脑中建立起更为立体的形象,不利于创作。后者孩子们也并非全能理解老师的语言解释。随着多媒体的动态展示和声音的讲解,作品的讲解及绘画示范可以最大程度地呈现给孩子们,让孩子们能够更深刻地观察事物和理解作品。例如,在进行《动物园》一课的讲解时,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动物园的视频,让孩子们仔细观察小动物的形态、样貌、颜色,再使用绘画软件paintrt辅助教学,将画小动物的分解步骤逐一展示给儿童们。从整体到局部,先轮廓,再细节,最后再画出几种不同花色的小动物,引导孩子仔细观察。最后,将作画的步骤制作成动画的形式,播放给孩子们看,帮助孩子们连贯地理解。
三、强调其他因素在通感应用中的基础作用
⒈给予儿童自主宽容的心理发展空间
孩子们可以在绘画中表现出成年人难以想象的能力和潜力。他们有一种自然的平衡感和秩序感,充满了对审美事物的追求。他们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对行为方式也不敏感,这使得他们在探索艺术媒体时比青少年或成年人更自由、更少拘束。因为孩子们不受时空关系的束缚,绘画技巧上没有太多的规则和规定,也不受客观原因的限制。他们可以在创作过程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对未来的愿望和希望。因此,他们的绘画往往表现出童真,具有直接的思维和情感表达,使他们的作品充满独特的魅力,使孩子们有一种满足感。在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和信息充斥着生活的各个角落。每天,儿童都受到儿童公园、家庭、社区和各种媒体的刺激。他们用眼睛观察周围的事物,用心灵去感受和体验五彩缤纷的世界。研究者相信,儿童们的作品会
真正打动每一位观众,这些作品是那么迷人,那么写意,充满了无尽的幻想,引人入胜,常常让大人感到惊奇。许多教育工作者在欣赏了儿童们的作品后,大多表示出如下观点:“小学和初中的美术课往往教我如何处理画面,现在如果我不给一幅范画,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去更好地表现这个主题了,更不用说展现出像儿童绘画作品一-般的魅力了。”达·芬奇的绘画符合人体和透视,是标准的科学艺术作品,但儿童的艺术思维是独一无二的,不同于成年人,儿童绘画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是对现实的再现,它是儿童艺术思维和心理表达的结果,是由儿童的心理特点决定的。因此,它充满了成人无法比拟和模仿的神秘魅力。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儿童,不能按照成人标准评价儿童画,不能按照成人的思想去干涉、约束和打击儿童的绘画过程和作品。我们要给他们充足的自信心,为他们营造轻松的心理氛围,给他们独立的绘画空间,尊重他们的绘画思想和表达方式,摒弃传统的思维定势,用更大的格局来尝试对儿童的作品进行欣赏和理解,给儿童提供必要的支持及鼓励,使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
⒉提供给儿童审美感受的机会
教育工作者要关注孩子的审美需求,为孩子提供多种欣赏和感受的机会。
⑴教育工作者要给儿童提供各种不同情境下的欣赏机会。譬如引导儿去主动走进美术馆、博物馆等场所欣赏各类名家作品,或者带儿童参观一些充满特色的民间艺术活动、民俗文化活动等,来拓宽眼界。尤其是一些较为抽象的艺术作品,来充分调动儿童的创造力,积累艺术经验。
⑵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尊重儿童的审美。在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注意尊重儿童的自我的审美,不能将自己的审美标准强行灌输给儿童。譬如在儿童欣赏名家画作的过程中,儿童可以畅所欲言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应对此作出支持与肯定,而不是否定对方与强行纠正。
⑶教育工作者应肯定儿童的偏爱。在教育工作者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当给予儿童更多肯定,如某些儿童非常偏爱如红色系、蕾丝花边、鹅卵石之类的小物件,教师应让他们自由选择,不加以干涉。
⒊提供给儿童自由表现和创造的机会
儿童自由表现和创造的前提是宽松的环境,教师应该在理性对待儿童自我表现的前提下,给予儿童合适的支持与适宜的环境。
⑴教育工作者应该为儿童保障应有的学习物资。我们应该给儿童保障有足够的创作材料,他们能够根据心意来自主选用,舒适的创作环境和足够的创作材料是他们能够进行自由创作的前提和保障。
⑵教育工作者应该为儿童创造开放的表现机会。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是要相信儿童的潜能和力量,充分给予儿童以信任,防止过于精细的规定及条条框框来阻碍他们的自由创作。教育工作者们应该敢于让儿童自由地去探索,不能多加限制,支持他们挑选擅长的工具来进行自我表达。
⒋改变传统的评价方法
教育工作者们要充分信任儿童,敢于让他们自由创作,不能用自己既定的条条框框来给儿童加以评定,要采用开放多元的评价方法,支持他们进行主动的美术创作。
⑴教育工作者要尽量少干预儿童的自由创作。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相信儿童的能力,放手让他们自由挥酒笔墨,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不被外界的评判标准所左右。与此同时,要支持儿童敢于放飞自我,真正敢于表现出自己内心最深处的画面、与众不同的地点。
(2)教育工作者应当拒绝“像还是不像”的主观评价方式。教育工作者们应当去试着把自己变成-一个小孩,用同理心去理解儿童的画面,真正用心去感受他们所表达出的东西,拒绝横向比较,重点在于他们有没有自我进步。
(3)教育工作者们应该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儿童的作品。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儿童作品的亮点并即使进行表扬,并且表扬应该在点子上,不能够是笼统的称赞,而应该精确的指出进步在何处。教师应该协助儿童一起,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得到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体会到美术创作独特的魅力。6-12岁的儿童刚好是培养创造力的黄金阶段,教育工作者们应该充分把握机会,利用通感策略协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念,养成对美好事物的正确认知,从而完成良好品格的形成。与此同时,教育工作者亦应当给儿童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平台,使他们能够尽情挥毫泼墨,自由创造。
⒌重视美术学习对儿童带来的积极影响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艺术给人类情感所带来的一系列正面作用愈发被大家所重视,美术对儿童身心发育状况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也是其余课程所无法抗衡的。儿童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需要媒介去引导,而美术教育的过程正是需要儿童对世界来进行认识、探究,来亲身去体验、感悟,在此过程中能够促进儿童情感的培养、良好的审美水平,锻炼儿童的创造能力。因此,教育工作者及家长朋友们更要重视对美术的态度,可以尝试使用美术来引导儿童对未知的好奇和探索之情。
⒍教师应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具备智慧的头脑
众所周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占主导者的地位,引导着学生进行一系列学习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保持终身学习,时刻更新教学理念,学会综合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给美术课堂增砖添瓦,而通感策略在儿童美术课程中的使用,使得教师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它要求教师具备更加综合的素质,要能够有效地运用通感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五感。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教师既需要可以吸收、接纳多种学科知识,又要能够统整各种不同艺术类别。我们可以相信,如果真的有这么一个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顺畅使用通感策略的老师的话,那么教学效果将是极为优异的。譬如李叔同先生,他在很多领域都有着深厚的通感意识和驾驭能力,例如书法领域、美术领域、音乐领域甚至戏曲领域等。因此,他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多学科知识,促进学生通感的生成,从而更好地欣赏美术,以至于提高绘画整体画面的张力。
除去需要更为博学的知识存储之外,教师还需要具有智慧的头脑、灵便的应对措施,才能将通感策略彻彻底底地运用出来。譬如说,教师应该怎样依照教育的目标来去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怎样的教学情境才可能充分的调动起儿童的五官感觉,从而达到想要获得的教学目标?诸多问题都需要教师进行缜密的筹谋,所以教师的教学智慧及灵便的应对措施是制约或推动通过策略实施的一项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