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学习资料:幼儿园音乐与美术“会通式”教学的“四变”策略

作者: 时间:2024-01-23 点击数:

幼儿园音乐与美术“会通式”教学的“四变”策略

羌轶君

 要:音乐与美术之间存在着天然紧密的联系,音乐美术的融合教学可以激活幼儿对艺术的联想与想象,提高幼儿的审美和创新。通过“音画合一”的教学实践,探讨“会通式”教学模式,以音乐游戏,提升音乐美术的“灵动指数”,以艺术作品,提升音乐美术的“感性指数”,以“通感”心理,提升音乐美术的“互涨指数”,以情境创设,提升音乐美术的“多彩指数”,引导幼儿欣赏、意象、表演、创作,在双重审美活动中收获感性的愉悦和对艺术的喜爱之情。

关键词:学前教育;核心素养;音画合一;教学策略

音乐和美术本是艺术领域中的一对孪生姐妹,她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天然的、亲密的内在联系。康定斯基说:“绘画是一种视觉的音乐。”黑格尔更是言简意赅地阐述音乐与绘画有着密切的亲族关系。”“异质同构”理论的代表人物美国现代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美术和音乐在个体感知过程中具有相通性。简单地说就是在音乐欣赏时选择适合的美术作品能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音乐,在美术欣赏时如果选用适宜的音乐能够帮助幼儿推开心灵的窗户直接走进作品。这种强大的互助、互补关系,使得美术和音乐形影相随。

笔者经过理论研习和“音画合一”教学实践,初步形成了灵动而骨感的“会通式”教学模式,即美术和音乐均以对方为手段和背景来辅助教学,通过创设丰富多样的情境,运用灵活多变的游戏活动,引导幼儿对音画作品进行欣赏、想象、表演和创作,在双重审美活动中激活幼儿对艺术的联想与想象,提高幼儿的审美和创新能力。

一、变静为动:借用音乐游戏,提升音乐美术的“灵动指数”

美术和音乐都是心灵的艺术,艺术家将个人的感受通过形象思维凝聚为艺术形象。美术作用于视觉,艺术形象凝固、直接、具体音乐作用于听觉,艺术形象流动、间接、抽象。“音画合一”教学就是要将音乐与美术有机融合,相互渗透,取长补短,引导幼儿在积极主动的审美联想与想象中,感知和体会贴近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象。

夏天至,蚊虫多,孩子常常是受害者,小班孩子年龄小,更是深受其害。基于幼儿对生活的切身体验,笔者组织了同一主题的音乐活动与美术活动,即小班美术活动《夏之花》与音乐活动《夏之烦恼》。美术活动中,选用与游戏和主题相匹配的钢琴名曲“大黄蜂飞行”片段,让幼儿边欣赏音乐边玩“拍拍乐”的游戏。欢快的游戏让孩子体验到“黄蜂”飞舞的灵动和变幻,孩子们跟随着音乐,穿梭在音乐旋律的变化中,仿佛感受到了夏天的色彩绚丽和空气中夏日的热情似火。接着,老师引导幼儿将刚才的所思所想画出来,孩子们选择了亮丽的橙色、浪漫的粉色、热情的红色。他们有的用小手掌印拍,有的用苍蝇拍拍打,有的用海绵块印画,有的用蔬菜根拓印。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不同色彩的拍拍印痕,就像夏天美丽的花儿一朵朵盛开怒放,美丽极了可见,“会通式”教学策略一,就是把动态审美巧妙地融人到静态审美中,使幼儿对静止的画面产生动态的感受。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借助音乐辅助,选择游戏手段,让美术活动跳出沉闷死板的状态,在轻松愉悦的活动氛围中,陶冶情趣、激发灵感,从而调动孩子对艺术活动的兴趣。

二、变虚为实借用艺术作品提升音乐美术的

“感性指数”音乐史学家安勃罗斯曾经说“音乐是心灵状态最伟大的画家。”不过它的画不是视觉形象而是用听觉去看的心灵图像图像中的线条、形体、色彩等亦是画家生命与情感的律动。“音画合”教学是在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_上,在领域整合理念的指导下追随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共同欣赏音乐的心灵图像和聆听美术的生命之歌。

小班音乐活动《夏之烦恼》中为了帮助幼儿欣赏《大黄蜂的飞行》这首乐曲在播放音乐的同时,教师制作了精美的PPT,用大量卡通图片以及动画来表达音乐的情感海洋、花海、丛林还有一群群大黄蜂在空中飞舞的情景。很快孩子们沉浸在乐曲中,他们的想象之门被打开,他们看到了一大群的黄蜂你追我赶看到了黄蜂震动着薄薄的翅膀听到了大群黄蜂在空中疾飞并且越来越近。通过音乐和美术幼儿感受到了作品传达的情绪,既丰富了内心的情感体验又丰富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当孩子们用棉签作画时,他们用点点、圈圈、锯齿线蹬方式来表达黄蜂的激动、不安和攻击的情绪他们用一串串波浪线表示两只黄蜂在赛跑。孩子们领悟到了音乐的情感并用自己的方式用抽象的符号表达出来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可见,“会通式”教学策略二,就是将具体的情感用抽象的符号直接传达和表现出来,直接简单一目了然。 这种直观、简洁 的视觉语言以一种再造的时空唤起孩子对音乐作品本身的好奇与兴趣同时也产生了如同亲临现场的情感体验。

三、变点为线借用“通感”心理提升音乐美术的“互涨指数”

“通感”在心理学中也叫“联觉”,是指在文学艺术的创作、表演、欣赏乃至生活中各个感受器官一般是指视、听、触、嗅、味觉可以相互沟通且不分界限。这是一种心理现象但个体联觉能力存在差异所以在幼儿期挖掘和激发幼儿的通感”心理尤为重要。在音画共赏视听互动的环境里,“通感”会发生奇妙的作用,使孩子们的心灵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感知、体验艺术作品的意境提高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感知。

在小班音乐活动《夏之烦恼》中在选择音乐时,教师选用《大黄蜂的飞行》小提琴独奏的版本,更加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当音响由高到低呼啸而下时孩子们感受到了大群黄蜂凶猛地从远方飞来,接着音调开始上下波动孩子们仿佛看到了黄蜂在头顶上盘旋飞舞的情景。这个感觉与孩子的生活经验分不开他们都有被蚊虫追赶和叮咬过的切肤之痛所以他们能够通过音乐自然地联想到黄蜂飞舞的情形。让幼儿的多种感官相互沟通,再借助联想感觉转移当听到乐曲中的强音时孩子还会联想到大黄蜂被赶跑之后飞远的故事情节。

俄国著名的抽象派画家康定斯基认为绘画和音乐之间的关系你可以“听”到色彩,“看”到声音。画家的这种感觉孩子们也能体会到从他们的美术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小班的幼儿将黄蜂飞舞的盛大情景和音乐中的忽急忽慢的节奏表现得淋漓尽致。深蓝色的螺旋线圈又圈,柠檬黄色的实心点密密麻麻,白色的短线整齐地排列着。孩子们的绘画作品以直观的形象撩开了音乐神秘的面纱

由此得出“会通式”教学策略三就是将点、线、面与节奏、旋律、强弱互接起来在画与音的互通之中,孩子们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越来越强孩子们的审美感知越来越丰富。孩子们不只是停留在对作品感性形式的直接感受上,更能够深入地感受到作品蕴含的更为丰富的内在意义。

四、变直为曲借用情境创设提升音乐美术的“多彩指数

音画合”教学是通过对同类型、同主题或同一题材的音画作品进行有目的地穿针引线在活动中营造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声情并茂的教学情境引导幼儿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意象、表演、创作。创设活动情境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了教学活动的艺术趣味,又拓展了审美空间通过声情画意去激发、唤醒、解放幼儿的思维和想象,鼓励幼儿不断创新丰富幼儿的创意。

小班美术活动《夏之花》中,老师为幼儿营造了一个丰富而多元的学习情境。首先活动开始时教师巧用语言创设情境。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常见小事一被虫叮咬唤起幼儿内心的真实感受,从而与音乐产生共鸣。其次运用游戏创设情境。教师与幼儿玩“拍拍乐”音乐游戏,互动游戏不仅拉近了老师与幼儿的距离同时也拉近了幼儿与音乐作品的距离。在感情的交流中走过了初步感知、逐步理解、慢慢渗透的活动过程。第三运用道具创设情境老师选用了幼儿熟悉而常见的苍蝇拍、海绵、棉签、蔬菜等作画道具引起了孩子极大的兴趣点点、拍拍、沾,上颜色、再拍拍新型的作画工具让美术活动更具趣味性让美术作品更显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第四借用音乐创设情境。活动中我们选用适切的音乐开展活动在幼儿作画过程中仍以轻松愉快的背景音乐作铺垫。音画整合模式,自始至终都有音乐伴随左右。第五结合表演创设情境。活动的结束环节老师和幼儿一同欣赏幼儿作品,并随乐而动,在盛开的夏之花丛中翩翩起舞兴致勃勃的孩子们随乐而动即兴表演起来。由此可总结出“会通式”教学策略四就是化枯燥为有趣化统一为多样,充分打通幼儿的各种感官调动幼儿的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不断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音画合一”教学实践证明了音乐与美术之间存在自然和谐的关联,艺术的相融性、相通性不仅为我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还为我们打开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音画合一” 教学给孩子们一个全新的感受,通过听听、看看、说说、想想、演演、玩玩、画画调动幼儿各种感官参与活动借助多渠道表现手段大胆而个性地表达对艺术的理解在大脑中构建对审美对象的清晰表象听到音乐时做到“心中有画”,看到作品时做到“画中有乐”。“会通式”教学使音乐变成了美丽的画,使绘画变成了动听的乐曲。两者之间的会通还为艺术作品的创作,铺开了一条五彩斑斓的创新之路。



学习档案

             教师:吉晓莉

子课题名称

基于审美通感的幼儿园美术课程规划与实践策略研究

主题

幼儿园音乐与美术会通式教学的四变策略

时间

2024.1

音乐与美术之间存在着天然紧密的联系,音乐美术的融合教学可以激活幼儿对艺术的联想与想象,提高幼儿的审美和创新。通过“音画合一”的教学实践,探讨“会通式”教学模式,以音乐游戏,提升音乐美术的“灵动指数”,以艺术作品,提升音乐美术的“感性指数”,以“通感”心理,提升音乐美术的“互涨指数”,以情境创设,提升音乐美术的“多彩指数”,引导幼儿欣赏、意象、表演、创作,在双重审美活动中收获感性的愉悦和对艺术的喜爱之情。

一、变静为动:借用音乐游戏,提升音乐美术的“灵动指数”

美术和音乐都是心灵的艺术,艺术家将个人的感受通过形象思维凝聚为艺术形象。美术作用于视觉,艺术形象凝固、直接、具体音乐作用于听觉,艺术形象流动、间接、抽象。“音画合一”教学就是要将音乐与美术有机融合,相互渗透,取长补短,引导幼儿在积极主动的审美联想与想象中,感知和体会贴近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象。

二、变虚为实借用艺术作品提升音乐美术的

“感性指数”音乐史学家安勃罗斯曾经说“音乐是心灵状态最伟大的画家。”不过它的画不是视觉形象而是用听觉去看的心灵图像图像中的线条、形体、色彩等亦是画家生命与情感的律动。“音画合”教学是在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_上,在领域整合理念的指导下追随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共同欣赏音乐的心灵图像和聆听美术的生命之歌。

三、变点为线借用“通感”心理提升音乐美术的“互涨指数”

“通感”在心理学中也叫“联觉”,是指在文学艺术的创作、表演、欣赏乃至生活中各个感受器官一般是指视、听、触、嗅、味觉可以相互沟通且不分界限。这是一种心理现象但个体联觉能力存在差异所以在幼儿期挖掘和激发幼儿的通感”心理尤为重要。

四、变直为曲借用情境创设提升音乐美术的“多彩指数

音画合”教学是通过对同类型、同主题或同一题材的音画作品进行有目的地穿针引线在活动中营造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声情并茂的教学情境引导幼儿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意象、表演、创作。创设活动情境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了教学活动的艺术趣味,又拓展了审美空间通过声情画意去激发、唤醒、解放幼儿的思维和想象,鼓励幼儿不断创新丰富幼儿的创意。

音画之间的转换一直是组织通感下的美术活动最常见的一种内容选择。以往的活动都是让幼儿听音乐画画,很多时候音乐成为了一种背景。在本文中,作者通过举例说明了如何将音乐与幼儿的经验连接并最终呈现于画作。首先幼儿要有相关的经验,并且这个经验是幼儿记忆深刻的;其次,教师选择的音乐要合适,确保能够唤起幼儿的经验;三是活动环境的创设要能够激发幼儿的创造。

 



主办单位:太仓市高新区镇洋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