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学习资料:基于通感理论的幼儿美术欣赏教育活动策略研究

作者: 时间:2024-10-08 点击数:

基于通感理论的幼儿美术欣赏教育活动策略研究

陈迁

摘要: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是指一种感觉的感受器受到刺激时, 会在另一不同的区域也产生感觉反应 。对于幼儿美术欣赏教育来说, 激发幼儿各种感觉间的通感是欣赏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心理基础 。基于通感理论的幼儿美术欣赏教育活动策略分为三类: 一是调动幼儿单一感觉之间通感的活动策略。二是调动幼儿两种感觉与一种感觉之间通感的活动策略;三是调动幼儿多种感觉之间通感的活动策略。在幼儿美术欣赏教  育中应用通感活动策略时,应注意选择恰当的美术欣赏作品,并选择适当的时机向幼儿呈现,而最关键的一步是选择合适的感知通道,并坚持 “以视觉通道为主、其他通道为辅”的原则,始终围绕美术作品展开欣赏活动。

关键词: 通感理论;活动策略;幼儿;美术欣赏教育

所谓  “通感”(synesthesia), 是指一种感觉的感 受器受到刺激时, 会在另一不同的区域也产生感觉反 应, 使人形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感觉,即各种感觉之间发生的相互联通现象。对于各种感觉之间的这种相互触发现象, 学者们冠之以 “感觉挪移”“移觉”“联 觉”等多种名称 。如美国心理学家克雷奇等人将其命 名为  “联觉”, 在 《心理学纲要》 一书中, 克雷奇提出, “联觉”是人的一种知觉经验类型, 是指当人的 一种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在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感觉领域也会产生感觉, 如一个乐音让人产生了一种蓝色的感觉 。在本文中,为避免混乱, 只用 “通感”一词来 指称这种不同感觉之间的互联互通现象。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 通感的实质就是人的视觉 、听觉 、 嗅 觉和触觉等各种感觉之间所发生的相互触发现象。通 感不仅发生在文学艺术领域,它在人类广泛的社会文化生活中均可能发生。 当然,对于文学 、美术 、音乐等艺术活动来说, 参与者能够产生艺术通感心理尤其重要,艺术通感具有不同的类型与表现功能, 它是艺术欣赏与创作活动的重要心理基础。

与其他理论相比, 通感理论是一种与幼儿美术欣赏教育联系非常密切的心理学理论 。对于幼儿美术欣赏教育来说, 激发幼儿各种感觉间的通感是欣赏活动 顺利进行的重要心理基础, 可以有效促动幼儿对美术 作品的体验, 提高其美术欣赏能力。可以说,基于通感理论的幼儿美术欣赏教育活动策略研究,可以有效地解决幼儿园美术欣赏教育的困境,为幼儿教师提供有益的帮助与指导。

、基于通感理论的幼儿美术欣赏教育活动策略

基于通感理论的幼儿美术欣赏教育活动策略就是指教师通过发掘不同门类艺术要素的内在相通之处, 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与手段, 帮助幼儿打通其不同感觉间的通道, 促动其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体验, 提高幼儿美术欣赏能力的教学活动策略。本文将这些活动策略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一)调动幼儿单一感觉之间通感的活动策略

在美术欣赏活动中, 单一感觉之间的通感主要是  指视觉与听觉 、动觉 、触觉 嗅觉等感觉间的通感, 故活动策略可分为视听通感、视动通感、视触通感和  视嗅通感等四种活动形式。

1.视听通感活动策略

在学前阶段,听觉的发展在儿童整个心理发展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学前儿童不但要依靠听觉来辨  认周围事物的发声特点, 更要依靠听觉来欣赏音乐、 学习口语, 因此, 听觉是学前儿童主要依靠的一种感觉 。另外,很多研究表明,在人的诸多感觉之间, 视觉与听觉之间是最容易相互联通的。早在 1921年, 我  国学者陈望道先生就指出, 通感心理的出现是由于人体感官的官能交错, 且这种感官的官能交错以视觉和听觉的通感居多。 陈望道先生的这一观点被其后的众多研究成果所证明 。为此,在幼儿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应将视听通感活动策略作为最主要的活动形式。 实际上, 它也是最易于操作、教学效果最为明显 、幼  儿非常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形式。例如, 在欣赏荷兰  画家蒙德里安的抽象绘画作品 《百老汇的爵士乐》 时, 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带有爵士乐风格的音乐作品, 通过聆听这些音乐作品, 调动幼儿视觉和听觉之间的  通感, 以加深幼儿对 《百老汇的爵士乐》 这幅作品的  理解和感受。

2.视动通感活动策略

动觉是由身体运动以及作用于身体感受器的机械 力引起的肌肉紧张所产生的感觉, 它反映了身体各部 分的位置、运动和肌肉的紧张程度。动觉经验对于学 前儿童的动作发展以及整个心理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 的价值 。在幼儿美术欣赏教育中, 充分调动幼儿的动 觉参与, 既符合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 又可为幼儿提 供难得的自我表现机会, 使其能在全身心体验中更好 地感受和欣赏美术作品 这种活动形式不但趣味性 强, 而且活动方式多样, 幼儿通过舞蹈、肢体动作和 模拟动植物, 很容易触发视觉和动觉间的通感, 调动 起对美术欣赏活动的兴趣。例如, 在欣赏法国画家莫 奈的作品 《白杨木:  暮色中》 时, 为了加深幼儿对 “S形”曲线的理解与感受, 教师可以点燃一炷香, 请 幼儿一边观察烟在空气中所形成的美妙曲线, 一边尝 试运动自己的身体, 用手臂和躯体来做一些能表现出 曲线样式的动作, 以加深其对  “S形”曲线的体验。

3.视触通感活动策略

心理学研究表明, 触觉是学前儿童认识世界的重  要手段, 特别是在儿童2岁以前, 触觉在儿童的认知  活动中占有更主要的地位 。尽管 2岁以后, 随着视 、 听的作用越来越大, 触觉的作用相对减少, 但从整个  学前期来看, 儿童还是较多地依靠触觉和其他感知觉  的协同活动来认识世界的。 因此, 在幼儿美术欣赏教  育中, 亦应调动幼儿的触觉参与 。视触通感活动策略  符合幼儿认识事物的规律和特点, 幼儿的触觉可以帮  助其全方位地感受美术作品在色彩搭配、形态造型等  方面的独特艺术之美 。 例如, 在欣赏齐白石的作品  《丝瓜》 时, 教师可以出示一些新鲜的丝瓜, 请幼儿

自由地触摸、观看, 并说一说丝瓜的形态以及自己触 摸丝瓜的感觉, 通过调动幼儿视触之间的通感,帮助其更好地欣赏 《丝瓜》这幅作品。

4.视嗅通感活动策略

人体的嗅觉反应是由有气味的气体物质引起的。 当这种气体物质作用于鼻腔黏膜中的嗅细胞时, 人就  会产生神经兴奋, 并传导到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 使  人产生嗅觉 。尽管与其他感觉相比, 嗅觉在美术欣赏  活动中的作用不那么明显, 但如果能恰当地调动视、 嗅之间的通感, 亦会对美术欣赏活动起到意想不到的  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 各种气味对人体会产生不同  的作用, 如芳香物质会使人精神振奋, 减轻疲劳,  高工作效率;  在剧院中吹送某种气味 (如海滨气  味), 会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增加剧情的感染  力。 因此, 在幼儿美术欣赏教育中, 视嗅通感活动策  略也可以成为一种活动形式。该活动形式易于调动幼  儿的参与兴趣, 符合幼儿认识事物的特点, 增加幼儿  身临其境的感受, 可以提高美术欣赏教育的效果。例  如, 在欣赏吴昌硕的作品 《玉兰花》 时, 教师可以准  备一些新鲜的玉兰花枝插在几个花瓶中, 请幼儿自由  观赏其形态, 并闻一闻玉兰花的气味, 以调动幼儿视  觉和嗅觉之间的通感。

(二) 调动幼儿两种感觉与一种感觉之间通感的 活动策略

与前一类通感相比, 两种感觉与一种感觉相通所 引起的通感无疑更为丰富, 更易于帮助幼儿从多个方 面理解和体验美术作品 下面本文仅以调动幼儿视 、听觉与动觉间的通感为例, 来说明此活动策略的 运用。 由于幼儿的天性活泼好动, 调动幼儿视觉 、听 觉与动觉间的通感就成为一种重要的活动形式, 其活 动性 、操作性和趣味性都很强, 易于调动幼儿的兴 趣, 且便于教师应用, 教学效果好。例如, 在欣赏法 国画家马蒂斯的作品 《舞蹈》 时, 教师可以先将幼儿 分成几组, 每组5—6名幼儿手拉手围成圆圈, 随着节 奏明快的音乐自由舞蹈, 体会舞蹈时的愉快感受。然 后, 教师出示 《舞蹈》 这幅画, 并轻声播放一些节奏 鲜明的音乐, 引导幼儿从色彩、造型、构图等方面对 这幅作品进行深入感受与欣赏。

(三) 调动幼儿多种感觉之间通感的活动策略

调动幼儿多种感觉之间通感的活动策略主要是要 引发幼儿听觉 、视觉 嗅觉 、触觉等多种感觉间的互 联互通。毋庸置疑, 与前两类通感活动策略相比, 类活动策略所引起的通感会更为丰富。该活动形式虽较容易调动幼儿的兴趣, 但相对来说, 其操作比较复 杂, 教师通常要利用实物、动作、语言、音乐或音效 等多种活动材料来辅助美术欣赏教学, 以帮助幼儿多 通道感知美术作品 例如, 在欣赏英国画家约翰 ? 埃 ?米莱的作品 《盲女》 时, 教师可以请幼儿蒙住眼 睛, 边走边体验盲人的感受;  可以播放录有下大雨的 声音、鸽子和羊的叫声等音效的音频材料, 帮助幼儿 理解 《盲女》 所描绘的内容;  还可以请幼儿模仿盲女 与伙伴同游, 再现 《盲女》 所描绘的情节等。

 

、在幼儿美术欣赏教育中实施通感活动 策略的注意事项

 

(一) 选择欣赏的美术作品应恰当

为幼儿选择欣赏的美术作品时, 除了应适合幼儿 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之外, 还应适合调动幼儿多种 感官的参与 。人类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不计其数, 并非任何作品都适用通感活动策略进行欣赏 。所选作 品除了要与幼儿的年龄 、审美偏好和美术欣赏能力相 适应之外, 最重要的是应适合调动幼儿多种感官的参 。教师应全面分析美术作品的特点, 发现并利用不 同艺术要素的内在相通之处, 进而再调动幼儿的多种 感官活动 。教师应始终牢记: 调动幼儿的通感只是帮 助其感受和体验美术作品的一种辅助手段, 绝不是美 术欣赏教学的目的, 不能单纯为了调动幼儿多种感官 的参与而运用通感活动策略。如果不顾美术作品的特 点, 随意呈现多种刺激视 、触等感觉的材 料, 或让幼儿做大量无关的肢体动作, 占用了宝贵的 时间, 则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让人产生滑稽和牵强之 感, 破坏了整个美术欣赏教学的效果。

(二) 向幼儿呈现美术作品应选择适当的时机

向幼儿呈现美术作品时, 教师必须注意呈现的时机恰当与否, 以达到更好的美术欣赏教育效果。美术作品的特点各自不同, 有些作品适合直接呈现给幼 儿, 有些则不适宜直接呈现, 而是需要营造某种情境和氛围, 让幼儿沉浸其中后, 再将美术作品呈现出来 如在欣赏法国画家马蒂斯的绘画作品 《音乐》 时, 教师就可以在呈现该作品之前, 先让幼儿说一说自己是否喜欢音乐以及喜欢哪些音乐, 然后, 教师再呈现马蒂斯的作品 《音乐》, 并选择一些与该作品情  绪相匹配的音乐, 以帮助幼儿更好地感受该作品所表达的宁静 、梦幻般的情绪 。这个例子说明, 向幼儿呈现美术作品的时机是灵活的,没有一个固定的顺序,不一定总是先呈现美术作品,然后再调动幼儿的通感,教师应根据美术作品及本班幼儿的特点灵活处理。

(三) 应选择合适的感知通道进行美术欣赏活动

实施通感活动策略最关键的一步就是选择合适的感知通道。为此, 教师需要对美术作品进行全面、细  致的分析, 从作品的题材内容、空间布局、色彩搭配  等多个方面, 找到最能契合该作品的通感活动方式。 另外, 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 以便所选  择感知通道能适合幼儿 。一般来说, 对于年龄较小的  幼儿, 应多调动他们的听觉和动觉参与欣赏活动;  于年龄较大的幼儿, 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多种感知觉  进行欣赏活动 。另外, 调动幼儿的动觉参与时, 教师  应处理好动静之间的关系, 不能让幼儿不间断地连续  活动, 要给幼儿留有必要的安静时间 。为此, 教师可  以将美术欣赏与创作结合进行, 使幼儿有机会将其内  心深处某些 “不能言传”的感受表达出来。

(四) 把握 “以视觉通道为主 、 其他通道为辅” 的原则, 围绕美术作品展开欣赏活动

在幼儿美术欣赏教育中, 教师必须把握 “以视觉  通道为主、其他通道为辅”的原则, 始终围绕美术作  品展开欣赏活动, 而不是用大量的游戏 、肢体动作、 语言或触摸等活动来  “喧宾夺主”, 反而淡化了幼儿对美术作品的欣赏。

引导幼儿围绕美术作品展开欣赏时, 教师应遵循 美术欣赏活动特有的规律, 不能将欣赏仅仅停留在对 作品内容的描述层面, 而应引导幼儿对作品进行某些 形式要素的分析, 尤其是在欣赏具象写实风格的美术 作品时更应注意这一问题, 因为其形式要素及其构成 关系被隐藏在具体事物之中。为此, 教师要引导幼儿 能透过美术作品所描绘的具体内容和故事情节, 发现 其中的点、线 、形、色等形式要素。教师可以通过提 问来引导幼儿进行初步的形式要素分析。如在分析线 条时, 可以提问: “画中的哪些地方画有线条?”“它们带给你的感觉都一样吗?”“这些线条的长短 、粗  细 、方向都一样吗?”在分析色彩时, 可以问幼儿:“这幅画里有哪些颜色? 哪些色比较明亮? 哪些色比 较灰暗?”“画中最主要的颜色是什么色? 它带给你怎 样的感觉?”总之, 在实施通感活动策略时, 教师一 定要把握住 “以视觉通道为主、其他通道为辅”的原则, 始终围绕美术作品展开欣赏活动, 而不能偏离了美术作品。

摘录者:杨姝姝

学习档案

                                        教师:杨姝姝

子课题名称

基于审美通感构建幼儿园美术课程的基础研究

主题

基于通感理论的幼儿美术欣赏教育活动策略研究

时间

2024.10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是指一种感觉的感受器受到刺激时,会在另一不同的区域也产生感觉反应 。对于幼儿美术欣赏教育来说,激发幼儿各种感觉间的通感是欣赏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心理基础 。基于通感理论的幼儿美术欣赏教育活动策略分为三类: 一是调动幼儿单一感觉之间通感的活动策略。二是调动幼儿两种感觉与一种感觉之间通感的活动策略;三是调动幼儿多种感觉之间通感的活动策略。在幼儿美术欣赏教育中应用通感活动策略时,应注意选择恰当的美术欣赏作品,并选择适当的时机向幼儿呈现,而最关键的一步是选择合适的感知通道,并坚持 “以视觉通道为主、其他通道为辅”的原则,始终围绕美术作品展开欣赏活动。

为幼儿选择欣赏的美术作品时, 除了应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之外, 还应适合调动幼儿多种 感官的参与。人类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不计其数, 并非任何作品都适用通感活动策略进行欣赏 。所选作品除了要与幼儿的年龄 、审美偏好和美术欣赏能力相 适应之外,最重要的是应适合调动幼儿多种感官的参与 。教师应全面分析美术作品的特点发现并利用不同艺术要素的内在相通之处,进而再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活动 。教师应始终牢记:调动幼儿的通感只是帮助其感受和体验美术作品的一种辅助手段,绝不是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不能单纯为了调动幼儿多种感官的参与而运用通感活动策略。如果不顾美术作品的特 点, 随意呈现多种刺激视 、听 、嗅 、触等感觉的材料,或让幼儿做大量无关的肢体动作,占用了宝贵的时间,则会起到相反的效果,让人产生滑稽和牵强之感,破坏了整个美术欣赏教学的效果。

 

 

 

 

 

主办单位:太仓市高新区镇洋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