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开展“联觉”理论下的音乐欣赏活动时,首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加强对“联觉”理论的认识,在活动中要尊重幼儿的主题地位,给予幼儿自主体验的机会。其次,教师要提高专业素养,促进幼儿在活动中全面发展。再者,教师要优化教学方法,根据幼儿的能力和经验来设计实施音乐欣赏活动。以下是开展“联觉”理论下音乐欣赏活动的建议:
一、选择经典音乐,提高审美价值
选择适宜的音乐作品是开展音乐欣赏活动的关键。而经典音乐作品因其具有
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教育价值,它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幼儿心灵上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它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幼儿的思想、情感以及审美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在选择音乐欣赏的作品时可以多考虑经典音乐作品,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已有经验设计活动。
首先,可以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来进行音乐作品选择。选择与幼儿的生活贴近,幼儿比较熟悉的音乐情境来唤醒幼儿的学习兴趣。陈鹤琴先生就非常注重音乐教育,他对于音乐教育的教材认为:“我们要注意教材的选用,最优良的材料时取自儿童的生活经验,与他所学的各项科目取得联系”。例如,在行动研究中,Ⅰ教师选择的《匈牙利舞曲》(第五号)、《打字机》都比较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幼儿对于过山车的形象感觉既兴奋又刺激,对于打字机键盘的声音在当今生活中也是非常常见,因此结合生活进行选材会更容易唤起幼儿的注意力。
其次,可以选择易于幼儿表现的经典音乐作品。幼儿的表现包括动作表现以及情绪表现等,在行动研究中发现,音乐节奏对比鲜明的音乐更利于幼儿进行表现和创编,引发幼儿进行自主想象,促进幼儿在音乐中进行创造,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行动中的《晨景》音乐中的音色对比就比较明显,一种嘹亮飞扬,一种缓慢低沉,音色的对比更有利于幼儿把握音乐的节奏,加深幼儿在音乐中的体验感。
最后要选择优秀的经典音乐作品。并不是所有的经典音乐作品都适合用于幼儿欣赏,在选择经典音乐作品时要本着兼顾高度的艺术性与幼儿的可接受原则,差异化与全面化原则,渐进性与渗透性原则,并对音乐进行深入分析。"比如说选择一些经典的中华音乐作品《渔舟唱晚》、《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等,幼儿在欣赏中产生美的联想和想象,提高音乐的审美价值。
二、注重音乐体验,促进幼儿发展
音乐体验是幼儿理解音乐的先决条件,而“音乐的体验”是人在参与音乐时的一切体验。“联觉”理论下的音乐欣赏活动开展要注重幼儿在音乐中的体验性,多种感觉器官的调动可以更好地帮助幼儿体验音乐,在音乐中发挥幼儿的共情能力,促进幼儿在认知、技能以及情感方面的发展。在幼儿的自主体验中,幼儿的心灵能够和音乐契合,将其融为一体,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去联想,成为情感体验的中心。
在活动中教师要科学地选取教学方法、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差异性,针对不同幼儿的音乐发展水平做到因材施教,比如说在《森林游乐园》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幼儿的差异分配不同的角色,让全体幼儿都能在音乐中获得很好的体验与发展。同时,教师在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以促进者的身份加入幼儿的活动,多为幼儿留白,适当放手让幼儿在音乐中自由地想象与创造,增强活动的体验性,幼儿只有亲身体验过了才更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活动中才能更充分地发挥他们的天性。在《晨景》中幼儿通过手舞体验蜗牛和小鸟的表演,在《森林过山车》中幼儿通过肢体动作来感受音乐中跌宕起伏的音乐节奏,在《打字机》中幼儿自主创编,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因此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要多为幼儿提高倾听机会,用幼儿喜欢的方式来开展活动,并在活动中对幼儿进行适当的引导。
三、创设适宜情境,帮助幼儿感知
幼儿由于年龄的特点,对于音乐的感知与理解能力有限,即便是教师的音乐素养再强,幼儿也不一定能从教师的语言讲解中了解与体验音乐,因此,没有音乐作品的内容指引,幼儿很难真正地进入到一个音乐作品的学习活动当中。教师在音乐欣赏活动中给出一个叙事性的情境或生活经验的维度作为角色,这是儿童进入音乐感知的前提条件。在三轮行动研究中都借助了音乐情境的方式来感知音乐,无论是开放式的情境还是半开放式的情境,都借助了具体的内容来进行音乐的表现。第三轮的《打字机》的活动虽然一开始教师没有专门创设具体的情境,但是也是结合了幼儿联想到的情境来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可以使用幼儿熟悉的具有相同音乐元素的音乐进行音乐情境的创设,渲染气氛。让幼儿在以往的经验基础之上获取新经验,并且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中,加深对于音乐作品的感知。
四、提供想象空间,鼓励大胆表达
教师在开展音乐欣赏活动时应当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坚持幼儿的主体地位,鼓励幼儿在音乐中大胆表达自己对于音乐的想法,为幼儿提供想象的空间,对于幼儿的一切想法要尊重与保护。在创编音乐动作来表现音乐情境时,教师应该为幼儿提供自由想象、自由创造、自由表达的机会,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动作创编并开展相应的游戏活动,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也有利于幼儿在以后的活动中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促进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升。教师可以在幼儿创编动作后将其进行梳理串联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活动表演方案。
在《打字机》活动中,Ⅰ教师就根据幼儿想象到的“去超市购物”和“马戏团表演”的故事情境引导幼儿自己创编动作,并将幼儿分为两个小组运用幼儿创编的动作进行小组表演,幼儿们的积极性很高,在活动中展现了他们的创造力。开放式的情境创设为幼儿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有助于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
摘录者:吉晓莉
学习档案
课题名称 |
基于审美通感构建幼儿园美术课程的实践研究 |
主题 |
联觉理论运用于大班音乐欣赏活动中的行动研究 |
时间 |
2025.1 |
内 容 提 要 |
一、选择经典音乐,提高审美价值 选择适宜的音乐作品是开展音乐欣赏活动的关键。而经典音乐作品因其具有 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教育价值,它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幼儿心灵上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它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幼儿的思想、情感以及审美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在选择音乐欣赏的作品时可以多考虑经典音乐作品,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已有经验设计活动。 二、注重音乐体验,促进幼儿发展 音乐体验是幼儿理解音乐的先决条件,而“音乐的体验”是人在参与音乐时的一切体验。“联觉”理论下的音乐欣赏活动开展要注重幼儿在音乐中的体验性,多种感觉器官的调动可以更好地帮助幼儿体验音乐,在音乐中发挥幼儿的共情能力,促进幼儿在认知、技能以及情感方面的发展。在幼儿的自主体验中,幼儿的心灵能够和音乐契合,将其融为一体,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去联想,成为情感体验的中心。 三、创设适宜情境,帮助幼儿感知 幼儿由于年龄的特点,对于音乐的感知与理解能力有限,即便是教师的音乐素养再强,幼儿也不一定能从教师的语言讲解中了解与体验音乐,因此,没有音乐作品的内容指引,幼儿很难真正地进入到一个音乐作品的学习活动当中。 四、提供想象空间,鼓励大胆表达 教师在开展音乐欣赏活动时应当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坚持幼儿的主体地位,鼓励幼儿在音乐中大胆表达自己对于音乐的想法,为幼儿提供想象的空间,对于幼儿的一切想法要尊重与保护。在创编音乐动作来表现音乐情境时,教师应该为幼儿提供自由想象、自由创造、自由表达的机会,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动作创编并开展相应的游戏活动,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也有利于幼儿在以后的活动中敢于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促进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升。 |
学 习 感 想 |
教师在开展“联觉”理论下的音乐欣赏活动时,首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加强对“联觉”理论的认识,在活动中要尊重幼儿的主题地位,给予幼儿自主体验的机会。其次,教师要提高专业素养,促进幼儿在活动中全面发展。再者,教师要优化教学方法,根据幼儿的能力和经验来设计实施音乐欣赏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