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学习资料:审美通感在美术课程中的应用

作者: 时间:2025-02-18 点击数:

审美通感在美术课程中的应用

王祺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除了教授学生美术技能及相关理论外,还需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其中,审美通感作为不同类型艺术的连接中介,能够使人们通过感官形成对艺术品的感知,促使人们的审美体验最大化。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中,需要重视审美通感的应用价值,并借此展开高效的美术教学活动。

通感也被称作为感觉转移,属于审美知觉中极为常见的心理现象,是此种感觉引起彼种感觉的心理活动。从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来看,很多时候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感觉能够相互打通,眼、耳、口、舌、鼻等感官的界限会变得模糊,仿佛颜色有了温度、声音有了画面、冷暖有了分量等,这种感觉上的互通便可称为通感[1]。

一、审美通感在美术课程中的应用价值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应用审美通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审美通感能够展现教师的教学魅力。身为美术教师,应当懂得如何将审美通感与教学手段进行融合,切实提升自身艺术水平与教学能力。具体而言,即利用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去带领学生融入美术教学氛围,与学生一同对美术作品的通感艺术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审美通感能够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传统美术教学多使用“灌输式”的模式,导致了学生美术学习兴趣低下。而通过利用审美通感模式开展教学 活动,引导学生基于不同感官去分析和理 解美术作品,能够促使学生找到美术学习 的兴奋点,并在兴趣的驱动下深刻领会所 学内容。

二、审美通感在美术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在美术理论课中的应用

许多教师在初中美术理论课程中,往往会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活动,而学生往往对这样的教学活动较为厌烦,因此在学习美术知识时缺乏参与的兴趣,并影响到自身对美术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2]。在如今的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美术教师应把握好新课改对美术课程教学提出的新要求,灵活应用审美通感对学生美术理论知识学习形成的指导,将原本 枯燥的理论内容以更为形象的方式呈现,进而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感受美术知识的情感感与意境感,从而从内心深 处领会美术知识的内涵。比如在《格尔尼卡》一课中,毕加索运用了许多抽象的图 形组成这幅作品,每个图形都能够抽象出不同的深刻意义。在课堂上,教师可先行介绍毕加索的生平故事和创作这一作品时的社会背景,之后鼓励学生自由交流讨论,并分组汇报小组成员所认为的每一个图形的寓意。接下来,可让学生自行创作抽象作品,并向其他学生展示自己的抽象作品, 以及其背后的寓意和设计思路,通过美育 教育真正开发学生的美术思维。

在美术鉴赏课中的应用

美术鉴赏属于逆向创作的过程,这也就意味着完整性的鉴赏与创作有着同样的意义。而我们在对某一美术作品展开鉴赏之前,需要拥有对该作品的情感理解基础,并基于这一感觉对美术作品展开分析鉴赏,进而获得相应的审美体验。而审美通感在初中美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则需要跳脱出传统的美术鉴赏教学模式,引领学生从单一化的视觉鉴赏向多元化的感觉鉴赏进行转变,进而实现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全方位鉴赏与理解,逐步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力。比如,在《我们的风采》一课教学时,教师可以调查互动的方式进行课前导入教学,提出诸如“你喜欢现在的校服 款式吗?”“你认为有必要主动穿着校服吗?”等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借此调动学生的兴趣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同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中国古代私塾学子的服装以及近现代典型的运动型校服,带领学生进行鉴赏,从而与该 节课的重点学习知识(包含校服特点、功 能以及具体的设计知识)相互联系。

在美术活动课中的应用

对初中生而言,美术教学对其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课程讲解中,需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重点。审美通感教学立足于学生的感官与直觉,通过适度引导,去促使学生的视觉与其他感觉的互通,增强学生的协调能力,从而使得学生对众多艺术作品有着更加深刻的研究分析[3]。在美术活动课中,教师要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在应用审美通感教学模式时需结合学生的性格特征,深挖其美术潜能。比如在《明暗色调》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准备教学用品,并让学生拍摄朝阳或夕阳下身边的景物,或者让学生在家中拍摄带有明暗色调的物品照片。在课前,教师可安排学生向同学 们展示自己的摄影作品,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公众演讲能力,又能让学生切实感受 身边的美景。如此的体验教育,能够让学生有一种自己发现知识的成就感,从而大 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审美通感在初中美术课程 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 兴趣,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美术的认知 与理解能力,有助于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因此,在美术课教学中融入审美通感模式 值得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戴伟.探讨通感审美模式应用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有效性[J].新课程(中 学),2014(11):115-115.

[2]罗秀菊.通感审美模式应用于初中 美术教学的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4):114-115.

[3]钱颖.通感审美模式在初中美术教 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导学,2014(30): 20-20.



摘录者:崔倩倩


学习档案

课题名称

基于审美通感构建幼儿园美术课程的实践研究

主题

审美通感在美术课程中的应用

时间

2025.2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除了教授学生美术技能及相关理论外,还需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其中,审美通感作为不同类型艺术的连接中介,能够使人们通过感官形成对艺术品的感知,促使人们的审美体验最大化。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中,需要重视审美通感的应用价值,并借此展开高效的美术教学活动。

一、审美通感在美术课程中的应用价值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应用审美通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审美通感能够展现教师的教学魅力。身为美术教师,应当懂得如何将审美通感与教学手段进行融合,切实提升自身艺术水平与教学能力。

二、审美通感在美术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在美术理论课中的应用

许多教师在初中美术理论课程中,往往会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活动,而学生往往对这样的教学活动较为厌烦,因此在学习美术知识时缺乏参与的兴趣,并影响到自身对美术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在美术鉴赏课中的应用

美术鉴赏属于逆向创作的过程,这也就意味着完整性的鉴赏与创作有着同样的意义。而我们在对某一美术作品展开鉴赏之前,需要拥有对该作品的情感理解基础,并基于这一感觉对美术作品展开分析鉴赏,进而获得相应的审美体验。

在美术活动课中的应用

对初中生而言,美术教学对其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在课程讲解中,需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为重点。

通感也被称作为感觉转移,属于审美知觉中极为常见的心理现象,是此种感觉引起彼种感觉的心理活动。从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来看,很多时候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感觉能够相互打通,眼、耳、口、舌、鼻等感官的界限会变得模糊,仿佛颜色有了温度、声音有了画面、冷暖有了分量等,这种感觉上的互通便可称为通感

综上所述,审美通感在初中美术课程 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 兴趣,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美术的认知 与理解能力,有助于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因此,在美术课教学中融入审美通感模式 值得广泛应用。




主办单位:太仓市高新区镇洋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