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学习资料:沉浸式体验的美术欣赏教学策略

作者: 时间:2023-04-20 点击数:

沉浸式体验的美术欣赏教学策略

【摘要】利用沉浸式体验,让学生置身教师创设的情境,走进画家的生活年代,聆听画家的生活故事,体验画家的创作场景,在不同时空与画家对同一作品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更容易理解画家的思维,真正读懂作品,理解文化,创造艺术。沉浸式体验的美术欣赏教学要与学生的兴趣点相关联,要以生活化的赏析形式开展,要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感。

【关键词】沉浸式体验 欣赏教学 小学美术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提出,核心素养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美术欣赏是小学美术教育的基础,美术欣赏课的构建对于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1]美术欣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等,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审美感受和文化理解的过程。如果小学生长期接触艺术作品,并懂得欣赏丰富的美术作品,那么将会提高自身对于世界和人类的认知能力,从而使情感、人格等方面得到发展,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小学阶段的美术课中,单纯的欣赏课在每学期教材中约占总课时的6%。有的教师认为欣赏课就是看看图片,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还有的教师直接跳过欣赏课教学。欣赏课内容大多以艺术家和艺术流派为主题,距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如果教师的教学步骤和形式较单一,很难满足学生对于艺术的好奇心和探索心理。美术欣赏并不限于专门的一节课,所有的课程内容中都有欣赏环节。学生通过学习美术也许不能达到达芬奇、毕加索的艺术高度,但至少他们可以知晓达芬奇、毕加索是谁,创作了什么,在艺术发展长河中留下了怎样的瑰宝。学生通过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可以引发他们现实生活的经历与艺术作品产生碰撞,从而触动他们的心灵,促使他们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完善自己的价值观。

“沉浸式”一词当前广泛用于戏剧表演,是一种观众可以置身戏剧之中,参与角色生活的舞台表现形式。当欣赏一幅年代久远的艺术作品时,学生如何与画中人对话?如何感受这历朝历代名家画中的世界?利用沉浸式体验,让学生置身教师创设的情境,走进画家的生活年代,聆听画家的生活故事,体验画家的创作场景,在不同时空与画家对同一作品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更容易理解画家的思维,真正读懂作品,理解文化,创造艺术。

一、沉浸式体验的欣赏教学要与学生的兴趣点相关联

美术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艺术从来都不是以独立于世的形式呈现,远离生活的艺术会让人感到晦涩难懂,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美术欣赏教学不同于技法教学,美术欣赏不得法会造成学生不会表达、羞于表达、难以表达,最终失去对艺术作品的自我思考,只能从教师的讲解中了解知识,无法汲取对自己人生发展和素质养成有益的养分。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学生的兴趣是建立在对新事物的好奇之上的,在好奇心的驱动下渴求了解更多。

任何形式的能量都能够在相应条件促使下,转化为必然的其他形式能量,学生学习内能的转化也需要教师的引导讲解。以学生的现有知识储备来说,他们较难理解美术教材中的一些艺术作品,如立体主义、印象派、抽象派等一些相对专业的术语。这就需要教师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方法和语言艺术,去帮助学生了解。

例如教学小学肖像艺术一课时,发现学生普遍对写实风格的肖像画比较感兴趣,因为这些形象在直观视觉上较为逼真,他们可以读懂画中的内容,而对于凡高、毕加索等名家的画,从表现技法到题材形式他们都比较陌生,所以缺乏学习兴趣。此时可以通过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在欣赏教学中讲述画家的生平经历、习惯、作画时的灵感来源等,用故事拉近学生与画家的距离,让学生明白艺术作品是画家注入了各自的主观意识,才有了千变万化的精彩呈现和丰富的文化价值。

例如在欣赏凡高的40幅自画像时,学生初看觉得有的粗糙至极,有的线条琐碎,有的表情木讷并无美感。这时教师可以像介绍身边友人一样向学生介绍这位画家,从他儿时的生活开始,延伸到一次次重要的成长经历,讲述他出现心理疾病后,性格越发极端,所以他后期的一幅自画像以蓝色为主色调,背景中混合了灰色、绿色,而螺旋状的回路正是他精神亢奋的证明。凡高对美好理想的不断追求使其画风强烈而深刻,粗大蜿蜒螺旋般的笔触及鲜艳夺目如同烈焰般的色彩正是他本人心理的写照。通过一边听故事,一边对照图片直观感受作品,学生对凡高的好奇心引导着他们在凡高的作品中寻找心中疑问的答案。艺术作品往往是画家情感的宣泄和生活态度的表达,让学生了解画家的情感、生活经历,不仅增添了学习的乐趣,而且也拉进了学生与画家的距离,从而达到移情共鸣的效果。

二、沉浸式体验的欣赏教学要以生活化的赏析形式开展

(一)联系生活经验,亲身体验艺术

小学欣赏教学最常见的形式是教师提供图片或视频资源,让学生进行静态欣赏,教师再进行讲解。然而学生难以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听教师讲解,尤其是与自己生活年代相隔久远的画家的故事。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随时保持欣赏教学的“新鲜感”,让欣赏教学贴近现实生活,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结合,与学生熟知的影视或动画作品相联系。

例如《思想者》《维纳斯》这些经典作品经常在电影或动画片中出现,而这些都是学生喜欢的呈现形式,将美术与电影或动画片的共通元素关联起来,使讲解更生动、形象。此外,也可以把单纯的讲解拓展为画一画、做一做等。在雕塑作品欣赏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利用生活中能找到的材料 (泥、油泥、纸等),亲手模仿名家的作品,真正感受艺术创作的乐趣。又如对于用惯了铅笔、钢笔等硬笔的学生而言,要想理解水墨赏析单元中毛笔的使用技法有一定难度,必须有一定的阅历及文化底蕴,才能理解中国水墨画的“写神”之美。因此,不能只让学生通过看视频学习或是看教师示范,还要让学生亲自拿起毛笔,蘸上水墨,沉浸式体验水墨的浓淡、下笔的轻重,在薄且有韧性的宣纸上留下痕迹,方能在“留白”“皴染”中感受意境之美。在欣赏中国画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试着画一画,与画家进行“古今挑战”,这样既能摆脱枯燥的赏析,又能提升学生对作品探索的兴趣。

再如欣赏文物藏品时,可将藏品与当时人们生活的衣食住行联系起来,将学生带入沉浸式的场景,模仿古人生活,体验藏品的历史价值。如“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一课中爵是酒器,簋是饭锅,鬲是炊具,让学生利用仿真教具,来一场“穿越的家宴”,在沉浸式模拟场景中,让学生演示这些器物的使用礼仪,感受这些器物的器型之美,体会它们的文化韵味。

(二)巧用生活资源,引导学会欣赏

生活是一个容量大、形式多的艺术资源库,只要学会欣赏,找到欣赏的方法,拥有欣赏的眼睛,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蕴藏着艺术的魅力。在园林欣赏教学中,笔者展示了李可染的两幅《谐趣园》,一幅是对景写生,一幅是再次创作,欣赏时可让学生将作品中的场景与现实中的场景进行对比,分析其使用的艺术表现技法,从中体会创作者的艺术风格。名家的作品不是凭空而出的,它也是对现实生活进行写生,再经过去粗存精的整理和艺术手法的加工,从而成为一幅成熟的作品。有很多画家为画好一幅作品会进行长达数日乃至数年的实地采风、写生。印象派大师莫奈在完成 《日出印象》 时,为了保持印象的真实性,第一天早上画的画如果没完成,就等到第二天的同一时间继续画,直到画完,他还常常对着一个景物,分别画出它在不同时间、不同光线下的色彩变化。所以无论哪种艺术形式,它的原型或灵感都来自现实生活。

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生活中的资源,让学生沉浸式地置身其中。如学校所在城市的一些商店的海报和招牌、标志性建筑或街头雕塑等,这些是学生经常能见到的,这种来自本土的亲切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明白艺术不仅是用来满足视觉要求,那些华丽或质朴、写实或夸张的艺术作品,都是作者从生活中得到灵感再进行创作的艺术结晶,也是美化生活的艺术形态。只有学会鉴赏艺术作品的方法,将欣赏教学的效能发挥出来,才能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三)结合生活情境,理解艺术内涵

“欣赏情境指与欣赏作品内容有关的能激发学生欣赏作品兴趣和已有生活经验的具体场景。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欣赏情境,但凡能勾起学生对艺术作品内容相关的已有经验的回忆,就会让学生顿时对作品产生亲切感,激起欣赏兴趣,从而使欣赏过程充满趣味性。”[2] 生活和艺术具有紧密的联系,生活是艺术的灵感根源,许多世界闻名的艺术作品都反映了画家所处的社会大时代背景。而艺术又是生活的高级表达,它将生活净化过滤成艺术作品,既表达生活,又美化生活。除了画家本身的意愿,艺术思潮、时代趋势的变化都影响着作品的最终呈现。而这些历程是学生不曾参与的,因此让他们独立地看懂一个作品存在困难。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结合生活情境开展沉浸式的欣赏活动,可以消除学生对艺术作品“高不可攀”的心理。

在小学美术“中国民间玩具”欣赏课中,教师展示了原始社会的陶土动物摆件玩具的图片和宋代婴戏图中推枣磨的图片,学生都非常感兴趣,学习热情十分高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只是欣赏图片和教师讲解,容易浇灭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无法让学生体会中国民间玩具所传递的传统审美和民间寓意。而如果将这些玩具和季节、节日串联起来,再让学生在课堂上玩一玩、摸一摸不倒翁、风筝、陀螺等,在沉浸式的学习过程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内动力。将生活情境与学习主题结合,让学生沉浸于生活的情境中了解艺术、挖掘内涵,让欣赏教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消除年代久远的艺术作品带给学生的陌生感。

三、沉浸式体验的欣赏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感

在读图时代,学生应具备分辨、判断和解读现实生活中各种视觉文化现象和信息的能力。与以绘画、制作为主的造型表现课堂不同,美术欣赏课堂并没有固定的作业形式。美术欣赏教学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课堂教学不是教师自己的成果展示,教师要持续细心地看待学生的反馈,才能更好地开展后续教学,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在欣赏教学中,教师应具有“慧眼”,时刻关注学生是否主动积极地沉浸于课堂教学活动中;是否能联系现实生活个性地解读艺术作品,并大胆而自信地进行全面赏析 (构图、用色、内涵等);提问和回答问题是否准确且有一定深度;课前是否能根据主题有计划地自主调查;课后是否能主动探索从课堂衍生出的自己感兴趣的相关内容等。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艺术与生活相融合的氛围,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欣赏和评述。可以就同一作品欣赏中不同的观点举办一个小型辩论赛。也可以让学生搜集多方面的艺术作品图片,开展一个“鉴宝大会”,由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说说自己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写下欣赏后的感受,试着临摹作品等。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展示和表达,也使教师得到更全面、精确的关于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从而使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能自主、自觉地对作品展开思考,课后也能更主动地欣赏、研究。美术欣赏教学需要教师持续长期地对学生进行观察,评价的内容应该是多维度的。在欣赏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单纯地看,进阶到会看,使学生一步步走近艺术,一层层挖掘艺术的内涵,最终达到培养审美态度和文化理解的素养的目的。

欣赏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从艺术作品中体会“看”的意义及乐趣,并受益终生。教师应用心去体验作品的内涵,结合生活经验、生活资源、生活场景去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认识作品,体会理解创作者的思想意图,感受作品的艺术价值。从生活化角度开展美术欣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学生拓宽艺术欣赏之路,打开艺术欣赏之门,架设艺术欣赏之桥。

【参考文献】

1]徐文英.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24):124.

2]叶莹.增强小学美术欣赏教学趣味性的实践探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16(9):100.

摘录者:仝静铮


学习档案

             教师:仝静铮

课题名称

生态美育理论下幼儿园中班美术欣赏课程的开发研究

主题

沉浸式体验的美术欣赏教学策略

时间

2023.04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提出,核心素养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美术欣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等,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获得审美感受和文化理解的过程。

一、沉浸式体验的欣赏教学要与学生的兴趣点相关联

美术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艺术从来都不是以独立于世的形式呈现,远离生活的艺术会让人感到晦涩难懂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学生的兴趣是建立在对新事物的好奇之上的,在好奇心的驱动下渴求了解更多。

二、沉浸式体验的欣赏教学要以生活化的赏析形式开展

(一)联系生活经验,亲身体验艺术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随时保持欣赏教学的“新鲜感”,让欣赏教学贴近现实生活,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结合,与学生熟知的影视或动画作品相联系。

(二)巧用生活资源,引导学会欣赏

生活是一个容量大、形式多的艺术资源库,只要学会欣赏,找到欣赏的方法,拥有欣赏的眼睛,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蕴藏着艺术的魅力。

(三)结合生活情境,理解艺术内涵

“欣赏情境指与欣赏作品内容有关的能激发学生欣赏作品兴趣和已有生活经验的具体场景。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欣赏情境,但凡能勾起学生对艺术作品内容相关的已有经验的回忆,就会让学生顿时对作品产生亲切感,激起欣赏兴趣,从而使欣赏过程充满趣味性。”生活和艺术具有紧密的联系,生活是艺术的灵感根源,许多世界闻名的艺术作品都反映了画家所处的社会大时代背景。

三、沉浸式体验的欣赏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感

在读图时代,学生应具备分辨、判断和解读现实生活中各种视觉文化现象和信息的能力。与以绘画、制作为主的造型表现课堂不同,美术欣赏课堂并没有固定的作业形式。美术欣赏教学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课堂教学不是教师自己的成果展示,教师要持续细心地看待学生的反馈,才能更好地开展后续教学,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通过本次学习,让我对沉浸式体验的美术欣赏教学策略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美术欣赏中欣赏内容要与学生的兴趣点相结合,在欣赏中要以生活化的方式开展赏析,要鼓励、支持幼儿参与其中,提升幼儿的主动参与感。本篇文章虽然是从小学阶段进行撰写的,但对于幼儿园,仍有非常大的参考意义,与许多共同之处,在课程组织中,我们也要关注这些方面的内容。

 


主办单位:太仓市高新区镇洋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