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体验在审美教学中的运用
于生辉
【摘要】审美是学科教学的重要价值取向之一。审美教学需要通过学生的体验、感悟、沟通和交流等方式来达成。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通过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实现感觉迁移、时空联想、心物交感,构建多元的审美空间,扩展与丰富体验的纬度、宽度和厚度,使学生获得更加多元、丰富、深刻的体验,从而达成学科审美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通感体验;审美教学;音乐学科
2016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正式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人文底蕴”被列入了六大核心素养,而“审美情趣”是“人文底蕴”板块的三个表现要素之一。重点包括: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现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审美情趣的培养在学科教学中的价值也将进一步凸显。
当下学科教学还存在着审美教育价值边缘化、审美教学方式单一化、审美情趣培养低效化的现象。教师对学科价值定位狭隘,往往只满足于学科知识、技能的习得,淡化了学生的审美体验。教学方法缺少变通,只拘泥于学生单一的感官体验,忽略了学生感官体验的多元性,学生审美体验无法真正发生。德国美学家费歇尔在《美的主观印象》一书中提出:“各个感官本不是孤立的,它们是一个感觉的分支,多少能够互相代替。一个感官响了,另一个感官作为回忆,作为回声,作为看不见的象征,也就起了共鸣。”[1]钱钟书先生描述“通感”是“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因此,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审美教学,要积极引导学生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实现感觉的迁移、形象的联想,创造丰富的审美意象,获取深层次情感体验和高层次的审美愉悦。
一、感觉迁移,拓展审美体验的纬度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讲,“通感”也就是指感觉的互换,即把各种感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沟通起来,用A感觉去表现B感觉。从单一的听觉向其他感官纬度拓展,让多种感觉互相作用,能够让学生产生更加丰富的意象。由于学生个体生活积累不同,感官功能的差异,各自生成的意象会带有个性化的色彩,从而达成审美的个性化体验。
1.让听见的看得见
英国音乐家马利翁说:“音乐是听得见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见的声音”。廖乃雄先生在《音乐教学法》一书中阐述音乐教学的直观性原则时,指出:听觉和视觉是相互依存、配合并相互促进的人类感官,通过视觉的加强去进行听觉的训练,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
色彩模拟。音乐的基本要素有力度、速度、音色、节奏、节拍、旋律、调式、和声等。这些要素的听觉属性往往与色彩、亮度等属性具有对应关系。在通感体验中,色彩是最常使用也最富表现力的媒介,红色是热情激荡,蓝色是静谧忧郁,黑色是冷漠抗议。进行曲让人联想到红色,摇篮曲让人联想到蓝色,哀乐让人联想到黑色。音乐心理学的研究证明,音高与亮度也具有联觉上的对应关系,频率越高的声音,给人的感觉越亮;频率越低的声音,给人的感觉越暗。引导学生听赏《龟兔赛跑》时,可以从音色、音高、速度等音乐要素,对“小兔子”和“乌龟”进行色彩辨识,在通感中感受两种动物不同的性格形象。
直观体验。听觉与视觉的交融互通,让音乐形象的体验更直观。唐朝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是视听转换的典范。大弦声如“急雨”,小弦声如“私语”,大、小弦错杂弹,仿佛“大珠小珠落玉盘”,高潮处“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收尾是“四弦一声如裂帛”。白居易把琵琶声用恰到好处的视觉画面呈现给读者,无形的音乐给读者带来的是真切、直观的视觉体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寻找与音乐形象相匹配的视觉画面或生活场景,打通听觉与视觉的接口。笔者在《摇篮曲》的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两张图片:一张是朦胧的月光下,妈妈微笑着哄小宝宝睡觉;另一张是璀璨的星光图。学生根据歌曲的意境来选择图片,再思考应该用怎样的音色、力度、速度和情绪来演唱,能更好地理解和表现歌曲。
2.让无形的可触摸
如何让无形的音乐变得可捕捉、可感触,更加直观、容易理解呢?打通触觉、味觉、嗅觉等多种感官通道去共同参与感知音乐,是很好的音乐鉴赏途径。
我们常说,某个音厚实或单薄,柔绵或硬朗,其实就是音乐带给我们的触觉体验。声音的感知也可以用冷暖轻重来表现。我们可以采用皮球、纱巾、呼啦圈等不同触感的教具来组织教学活动,将这些不同的材质的触感与音乐的感知相联通。教唱《蓝色的雅德朗》时,可借助舞动纱巾时的流动感来体验歌曲6/8拍的摇曳感,歌声也随之变得更加柔软和轻盈。教唱《运动场上》时,则可以边唱边在歌曲的强拍上拍皮球,体验皮球在地面弹跳回手掌时的触感,从而体会歌声的结实和弹性,更好地理解乐曲活泼、热烈的情绪。
此外还有音乐的味觉、嗅觉体验等。金开诚在《通感与艺术欣赏答问》中说:“我最初听黄桂秋唱《春秋配》,只觉得腔调好听,后来有人对我说,不光要听腔,还要听声,他的声音特别甜;而且连伴奏的京胡都是甜的。于是我用心捉摸这‘甜’味,果然感受丰富了,深入了。”[3]教师在音乐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品味音乐作品所带来的或甜美,或苦涩,或清淡,或浓郁的特点。通感体验的触发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清晰,让音乐变得可触可感。
二、时空联想,打开审美体验的宽度
雷默说:“对所有音乐体验都要依赖一种能力的培养——那就是辨识性、创造性的音乐欣赏。”[4]张前在《音乐美学教程》中也指出:“创造性的音乐活动离不开想象和联想。通过使用在经验中与表现对象具有伴随关系的音响来唤起听众的联想,是一种有效的让人领会到音乐表现对象的手法。”[5]唤醒、激发学生对音乐时空的联想、想象,都与通感有关,它们常相互渗透、相互推动,使我们更好地去欣赏、表现和创造音乐。
1.立体的时空
音乐艺术是在时间中呈现的,时间是摸不着看不到的。但音乐在时间中展开的同时,也会产生高、低、远、近的空间感觉。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想象、感悟音乐的空间感,对作品的理解也就更加立体、多元。
纵向空间感。音乐在进行时,音高的持续变化带来了上下起伏的感觉,这种感觉和运动体验相关。在教学中,最常见的方式就是请学生听着音乐划旋律线,在线条的起伏中体会音高变化与上下运动产生的空间体验。如广东音乐《彩云追月》中最具动感的第三部分,不同乐器间仿佛在相互应答,旋律忽上忽下、忽进忽退,充分引导学生去捕捉和体会这种“高”“低”的纵向空间感,想象云彩和月亮嬉戏玩耍的场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品表达的意境。
水平空间感。有的作品带来辽阔、深远之感,有的作品让人觉得空间短小、狭窄。引导学生从作品出发,充分地展开空间想象,在感性、直觉的基础上,逐渐转化为个性化的体验和理解。欣赏蒙古族《牧歌》,会产生辽阔之感,就像茫茫的大草原,让人心胸宽广。这是因为作品中采用了长时值的音符和舒展的节奏。而音乐的强弱变化也能表现空间距离的远近。音乐越强,感觉对象就越近,反之,音乐越弱,感觉对象就越远。欣赏管弦乐《乘雪橇》时,让学生用咂舌模拟出马蹄声,由弱到强,来形象地表现雪橇从远方疾驰而来的情景,产生由远而近的空间联想,而乐曲结尾则用同样的方式来表现音乐的渐弱,给人以渐渐远去的感觉。
2.具象的场景
学生对文本或作品的理解很大程度来自于生活体验,这就需要引导学生依托想象和联想,去激活自己的生活经验,将相对抽象的听觉形象转换为具有情境或场景的新形象。
情景联想。学生最容易联想到的,是生活中真实存在和发生的场景,即他们的所听、所见和所闻。如欣赏钢琴独奏曲《野蜂飞舞》:音乐连续的半音级进和带给大家的速度体验,仿佛带着惯性、冲力,让人联想到急促、紧张的某个生活情景。二胡独奏曲《赛马》中,用二胡独特的弓法技巧模仿了马蹄声和嘶鸣声,引导学生产生对马的联想,从而联系到紧张、热烈的赛马场面。管弦乐《溜冰圆舞曲》个性鲜明的圆舞曲风格,能让学生自然联想到溜冰运动员时而优美、舒展,时而轻巧、诙谐,时而欢快、华彩的表演。
情景创设。小学生以感性思维为主,对有趣的事物和形象化、拟人化的场景比较感兴趣。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孩子的心理特点,有意模拟学生喜闻乐见的虚拟场景,去激发学生的想象,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好月亮,你走得这样静悄悄》是一首二声部合唱歌曲。如何避免枯燥的说教和训练,让学生直观、形象地去理解和学习二声部呢?可以想象“月亮和云朵”充满诗意的画面:高声部是月亮,低声部是云朵,它们是一对好朋友,唱着歌儿去旅行。通过虚拟情景的设置,由感性思维切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音乐概念,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铺设走向音乐殿堂的台阶。
三、心物交感,丰富审美体验的厚度
审美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情感世界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建立起对人类、对自然、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关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而通感体验对人的情绪、情感所起的作用,其引发的共鸣在音乐表现中尤为突出,它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各种感觉器官功能及心理活动,让情感体验值最大化,从而丰富审美体验的厚度。
当欣赏一首乐曲时,学生首先产生的是听觉体验,在通感的作用下激发联想与想象,同时产生情绪体验。欣赏管弦乐《口哨与小狗》时,乐曲在简短的前奏之后,口哨作为主要乐器与高音乐器合作演奏乐曲的A段,连续出现的附点音符和三连音,带给人轻松、活泼的情绪体验,学生很容易就联想到小主人牵着小狗在散步的情景;低音乐器演奏的B段与A段形成鲜明对比,学生联想到小狗和小主人在马路上蹦蹦跳跳的场景……乐曲所描绘的小狗现象非常逼真、可爱,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绪体验的基础上,感受到的还有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从而激发关爱动物、热爱自然的情感。
摘录者:吉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