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课题活动:审美通感体验下,小班幼儿对《农场里动物多》音乐的联想

作者: 时间:2025-05-22 点击数:

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题目

基于审美通感体验创新小班美育活动的策略研究

课题类别

太仓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

立项编号

W2023040

出席对象

吉晓莉、王泽瑜、杨姝姝、龚洪燕、李晓菲、朱雨婷、朱飞月、奚陆婷、俞越

地点

三楼阅览室

时间

2025.5.21

研究主题

审美通感体验下,小班幼儿对《农场里动物多》音乐的联想

所要解决问题

小班幼儿对音乐的联想有哪些特点,在表达方式上如何呈现

研究方法

案例分析法







一、主持人交代活动开展背景

吉晓莉:在前期的研究活动中,我给班里的孩子播放了《农场里动物多》的音乐。他们在听了之后,想到了许多不同的动物,有大象、老虎、奶牛等。有些孩子还直接模仿起动物的声音来。在对孩子的表征、动作等进行分析后我发现了小班幼儿对音乐联想的一些特点以及表达方式使用上的特征。对于这些我进行了梳理,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二、分享交流活动开展过程

㈠幼儿音乐联想的特点

以具体形象为主,贴近生活经验

幼儿对音乐的联想多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例如:夕夕联想到“老板去农场”,皓皓想到“老牛在睡觉打呼噜”,茜茜认为“动物在开演唱会”,小喻提到“鸭子在游泳”。这些联想都与农场、动物、日常活动密切相关,反映出小班幼儿思维的具体性和形象性。

拟人化与情感投射

幼儿常常将动物或自然现象赋予人的情感与行为,如:大禹认为“两只小鸟很久没见,在一起唱歌跳舞很开心”;茜茜觉得动物在“开演唱会”,赋予它们社交与表演的行为。这种拟人化表达体现了幼儿强烈的情感共鸣与想象力。

情节简单,富有故事性

幼儿在听音乐时容易构建出简单的情节片段,如:“老板走在路上很开心”;“老牛睡着了在打呼噜”;“小鸟在一起玩”。这些情节虽简单,但具有明确的开始、情境与情绪,说明音乐激发了幼儿对“事件”的叙事性想象。

感官与动作的联想

部分幼儿的联想与身体感觉或动作相关,如:小喻提到“夏天游泳很凉快”,体现了对温度与舒适感的联想;小奚“模仿小鸟跳舞”,说明音乐引发了身体动作的反应。

㈡幼儿表达方式的呈现形式

语言描述

幼儿通过口语表达自己的音乐联想,语言简单、直接,常常带有重复和情感词汇(如“很开心”“很热闹”),反映出他们对音乐情绪的理解与表达愿望。

动作模仿与表演

部分幼儿不仅用语言表达,还通过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内容,如:小奚模仿小鸟跳舞;其他幼儿可能在听到动物叫声时模仿相应动作。这种“身体先于语言”的表达方式,符合小班幼儿动作思维发展的特点。

绘画与图像表征

表达形式中的幼儿的绘画作品,图像内容多为动物、人物、自然场景等,是对音乐联想的具体化呈现。绘画成为幼儿记录与表达音乐感受的重要媒介。

社会性想象的萌芽

“动物开演唱会”“小鸟见面”等表达,反映出幼儿开始将音乐理解为一种集体活动或社交场景,体现出初步的社会性想象能力。

小班幼儿在欣赏音乐时,其联想具有形象具体、拟人化、情节简单、感官动作结合等特点。他们通过语言描述、动作模仿、绘画表征等多种方式表达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这些表达方式既反映了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也体现了音乐活动在激发幼儿想象力、情感与社会性发展方面的重要价值。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幼儿自由表达,为他们提供丰富的艺术表现机会,支持他们在音乐中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世界。

物化成果

通感机制下部分小班幼儿对《农场里动物多》音乐的联想表征记录表



[1] [2] 下一页

主办单位:太仓市高新区镇洋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