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户外美术”值得开发的幼儿美育新方式
叶敏
【摘要】美育即审美教育。它贯穿于人生教育的各个阶段。《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
南》指出艺术领域对于幼儿提出了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 要求幼儿不仅要学会欣赏
美与感受美, 还要鼓励幼儿敢于创造美。美育与德、智、体、劳相互衔接, 发挥着承上启下
的作用, 有其重要意义。如今,幼儿美育越来越受到关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层出不穷。
然而户外美术作为幼儿园艺术教育的重要部分,其价值却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本文从幼
儿户外美术活动出发,剖析其对于幼儿美育的重要价值。从而更好的开展户外美术活动,支
持幼儿的发展。
【关键词】户外美术 幼儿美育
一、什么是幼儿“户外美术”
户外美术是幼儿园户外活动的一种,也是幼儿园美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审美
教育中有着重要作用。由于是发生在室外的一种美术活动,故称之为户外美术。和传统的美
术教学活动相比,户外美术活动的形式更多样,材料更开放,氛围更宽松,且视野更开阔,
亲近自然,因而很受幼儿的喜爱和青睐。
二、“户外美术”对幼儿美育的独特价值
(一)生态化环境增加感官刺激。
从空间上来谈我们都知道,幼儿可接触到的最真实、丰富的学习环境就是大自然。美丽
的自然环境可以给予幼儿更多的感官刺激。由于户外美术区都设置在幼儿园室外,所以幼儿
在进行户外美术活动时就有更多的机会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幼儿可以通过真实看到的立体
事物进行想象与创造。例如幼儿园内的小花小草,孩子们可以在活动中随时走近闻闻味道,
观察它们的外部特征,摸摸它们的枝叶花瓣,通过多感官的调动,丰富对于事物的认知,进
而加以艺术表现和创造。尤其是在经历季节变换的时候,这种感官冲击就更为巨大。这时期
恰恰也是开展户外美术活动的最佳时机。春天,满园花开,五颜六色,姹紫嫣红,色彩的刺
激就足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秋天,树叶凋零,老师带领幼儿在大树底下捡拾落叶,幼儿用
画笔画下树叶飘落的动人场景。冬天,园内银装素裹,白雪皑皑,孩子们看雪,玩雪,画雪
中的幼儿园,陶醉在一片白色的世界里。因此,户外美术活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幼儿的审美
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宽松式氛围萌发情感体验。
户外美术活动不同于传统美术教学活动,不拘泥于形式的限制。它可以在室外任何一个
合适的区域内进行。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和教师常常席地而坐,或是在草地上,长椅上,路
牙边,轮胎上等任何一个可以创作的地方进行。活动氛围更宽松更愉悦。幼儿的身体长时间
处于这种非常自由放松的状态中, 更容易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而幼儿的情感也会在这
样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往往很多教师在幼儿入园初期,都会选择让幼儿呆在室内以保证他们
的安全,缓解他们的分离焦虑。但如果把孩子带到室外就会发现幼儿的情绪会好很多。因为
户外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自然环境使幼儿的情感得到了转移。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会自然而
然的把对人的依恋转变成对自然万物的依恋。这就好比成人心情不好的时候需要出去散散心
一样。因此户外美术活动可以促进幼儿情感的体验,从而激发幼儿用艺术的形式去表现美和
创造美。
(三)开放性材料激发创造能力。
在自然环境中,开放性材料种类较多,数量充足。很大程度上支撑了户外美术活动的开
展。幼儿可以运用各种开放性材料进行各种美术创作。如幼儿将收集来的树叶,花朵,树枝,
石子等组合拼贴在一起,制作成拼贴画。树叶变成了刺猬的身体,地上的小果子变成了鱼的
眼睛,细碎的小树枝变成了太阳发出的光芒……幼儿在进行拼贴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身的想
象力,根据自身的主观想法实现美术构图和造型。此外,有的幼儿园还有鹅卵石,幼儿可以利
用水彩笔、蜡笔、粉笔等在石头上涂鸦或绘画,操作便捷又可爱新颖。又或者用颜料涂满落
叶的表面,进行拓印活动。不仅可以观察树叶脉络,还能加以发挥,进行创意添画。尽管有
时幼儿看似随意的在地面上摆弄着这些材料,但却往往反映了他们对于内心世界的表达以及
他们对于外界事物的审美鉴赏力。而这些丰富多样的户外美术活动形式恰恰依赖于自然环境
中的开放性材料。它满足了幼儿天马行空的想象,让幼儿感受到了打破常规美术活动所带来的
奇妙与精彩。而幼儿的审美创造力也在活动中得以发展。
三、幼儿“户外美术”的教育策略
(一)提高环境的流动性。
在大多数的幼儿园里,户外活动区往往有其固定的活动区域和范围。而地理位置的划分
往往需要满足这个活动区的特点和需求。比如户外骑行区一般在园内能拉开距离的地方,为
幼儿提供骑行路线,比如绕花坛一周的小路。户外建构区则往往被安排在较为开阔的地方,
且地面平整,如园内操场。同样的,户外美术区也有其必需的条件——激发幼儿审美刺激的
场所。我们知道,户外美术区依赖于丰富的自然环境。但是不同于其他活动区的是,幼儿园
的自然规划分散在园内各个地方。如果树,花田,灌木丛,种植园地。这些自然环境都能刺
激幼儿的审美,丰富幼儿的感官体验,激发幼儿美术创作。但是它们往往不可能集中在一处。
比如我们幼儿园的桂花树和种植园地不在一起,而户外美术区都是固定化的在种植区那。当
开展户外美劳活动时,往往按照活动内容划分成几个区,如自由写生、涂鸦等等,而且基本
不变。这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的感受与表现。
一次在观摩一节中班户外美术活动时,看到几个孩子正对着幼儿园的菜园地进行写生。
而此时正值春天,菜园地的蔬菜刚刚播种,有的也只是冒出了一点点菜芽。幼儿接收不到来
自眼前环境的刺激,写生活动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而幼儿园种植园地的后面围墙那好多绣球
花开得非常漂亮,但是却没有一个孩子停留在那里。在和班级教师沟通以后得知,因为画架
都在种植园地旁边,为了便于指导 ,也出于幼儿活动的安全的考虑,教师便让幼儿集中在一
片范围内活动,没有让孩子自由分散,自主选择想要写生的环境。最后很多孩子写生了没多
久便放弃了。其实,幼儿在户外活动中不知不觉丧失积极性和兴趣。而户外美术活动作为艺
术活动的一种,又有其独特性。《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艺术领域划分为“感受与
欣赏”,“表现与创造”两个部分,不难看出感受与欣赏对于艺术学习的重要性。只有在充
分感受和欣赏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引发幼儿的表现和创造。所以外界环境的刺激就显得尤为
重要。
作为教师,要充分提高环境的流动性,根据幼儿的活动需求以及季节变化随时转移活动
区,以此激发幼儿美术创作的灵感。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户外美术活动,从而促进幼儿审美
能力的提高。
(二)注重形式的多样性。
户外美术活动不同于美术集体教学活动。活动形式的多样性确保了幼儿创作的空间。而
很多教师在开展户外美术活动时,活动形式较为单一,每次活动的形式几乎没有任何改变。
大多数幼儿园中,都有涂鸦墙,写生这类的活动形式。而这往往源于幼儿园有设置或提供固
定的区域和材料,所以教师习惯性的把这些作为户外美术活动的固定内容。但是一节户外美
术活动的开展应该远远不止这些。教师应该最大限度的提供多种形式和内容,让幼儿有更多
选择的机会。比如除了平面绘画还可以关注到立体绘画。除了提供各种不同的绘画工具以外,
还可以提供各种真实的立体物。如废旧的儿童自行车,PUV 水管,轮胎、水缸等等。幼儿可
以自由的在这些物品上进行创意涂鸦或绘画。最后的作品直接展示在活动区或者园所的各个
角落。不仅可以装饰园所环境,还可以供其他幼儿欣赏,培养审美鉴赏力,无形间给予了幼
儿更丰富的环境刺激,从而激发幼儿的艺术创作。
(三)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幼儿永远是活动的主体。教师要秉承着“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观念,最大程度的发
挥幼儿的主体性,让孩子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
1.幼儿自主选择区域。
活动区域的设置要具备流动性,根据需求选择适合的场地。教师可以在预设活动时就把
幼儿拉近活动的筹备中。比如在开展一节秋天主题的活动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散步时间带孩
子去幼儿园走一走,看一看,引导幼儿找一找秋天的痕迹。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适合进行本
次户外美术活动的场所,并思考自己想要如何表现秋天。如此一来,幼儿充分发挥了自己的
主体性和选择权,在活动时也会更加专注和投入,更有目的性。
2.幼儿自主寻找材料。
很多教师在活动前总是帮助幼儿把所有的材料都准备好,其实这是不明智的。曾经观摩
过一节关于综合材料创作的户外美术活动,但是令人惊讶的是,所有的树枝、树叶、石头、
松果、塑料瓶、蔬菜萝卜、青菜全都被教师早早的就收集起来盛放在收纳筐里。旁边的框里
还有孩子们可能用到的各种工具:剪刀,麻绳,胶带等等。不可否认教师的活动准备是充分
的,可是如此一来,这无异于将室内活动带到了室外上,户外美术的意义完全消失了。我们
都知道户外美术不同于室内美术,开放性的自然材料随处可见,随手可得。教师完全可以把
这个机会丢给幼儿,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喜好在自然中寻找材料。不仅发挥了幼儿的自
主性还提高了活动的趣味性,幼儿在寻找材料的过程中可能还会有新的发现。
3.幼儿自主决定内容。
户外美术的活动内容往往是由教师结合主题开展。在户外美术活动中,幼儿有时缺少自
主选择创作内容的机会。教师往往有明确的活动目标,活动中引导幼儿围绕主题去完成目标
内容。但是户外美术活动中,幼儿往往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思维更发散,兴趣点容易转
移。
比如在一次中班蔬菜主题的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用自己方式去表现幼儿园里的蔬菜。
孩子们在自主活动时,班级教师发现东东跑到了种植园地后面的小鸡家门口蹲着。原来他正
在画他最喜欢的那只小鸡。这时,老师立马走上前去,劝了几句之后,很快把东东带到了原
来的地方。显然这个孩子的关注点并不在那些蔬菜身上,但是教师并没有给予支持,而是直
接介入阻止,让他回归到自己预设好的活动内容中,这样的情况在户外活动中经常出现。对
于个别孩子的“自由行为”,教师应该及时敏锐的发现,并给予尊重和理解。先观察幼儿感
兴趣的内容是什么,了解他背后的行为意图,然后在采取针对性的教育策略。面向集体,关
注个别。尽可能地给予幼儿自主表现和选择的机会。而不是强行制止或者硬将幼儿拉回到预
设的活动当中。这样不仅达不到活动的效果,幼儿的活动热情也会大大降低。
(四)关注活动的灵活性
户外美术活动不同于集体美术教学活动,它具有低结构的特点。很多教师会错误的把户
外美术活动当成教学活动来上,活动过程衔接的非常紧密。这往往表现在层层递进的集体导
入,分组操作,总结评价等清晰的活动环节中。如此一来,就又变成了户外美术集体教学活
动。对于教师来说,要想开展好户外美术活动,发挥其相应的优势,就要关注灵活性,而不
是一味的走流程,把孩子牢牢的“抓”在手里。活动环节可以根据活动的需求和孩子们的状
态随时调整。如开展一节自然材料的创意拼贴活动,之前就可以在室内给孩子进行相关的经
验铺垫,如果孩子们在班级区域内就有类似的创作经验,那完全不需要活动导入,就可以直
接进行。活动过程中有的教师喜欢将幼儿分成若干个组,要求分工合作,这可能并不是所有
幼儿的意愿,教师要允许幼儿“单独行动”。充分发挥幼儿在户外美术活动中的自由和自主。
如果活动时间快到了,幼儿仍然沉浸在创作活动中,教师可以随时取消在户外评价的环节,
可以根据需要回到教室后利用谈话时间进行活动的评价,而不是为了完成评价环节而硬生生
打断孩子的活动。可以说,教师对于活动灵活性的把握恰恰反映了教师的教育机智。这一点
在户外美术活动的开展中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袁清华.自然材料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的创意表现[J].美术教育研究, 2020,
(05):140-141.
[2]张春花.浅析美育在幼儿美术教学中的强化[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8,1(04):(50-51).
[3]王娟.自然材料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巧利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6,(17)
[4]罗梅.幼儿园美术活动创意设计[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10.
摘录者:蒋雯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