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教育:培养孩子分享行为的方法

作者: 时间:2025-10-20 点击数:

培养孩子分享行为的方法

2025-2026上)

分享行为是小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键节点,《培养孩子分享行为的方法》从认知、方法、家园协同三个维度,为小班幼儿分享行为培养提供了可操作的教育指导,其内容贴合小班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

一、对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特点的精准把握

小班幼儿正处于“自我中心”的发展阶段,独占意识强烈,这是由其认知发展水平决定的。文章明确指出这一阶段幼儿“不愿意也无法理解他人的想法”,这一判断为后续教育方法的提出奠定了科学基础——教育者需理解幼儿行为的合理性,而非简单以“道德标准”评判,体现了对幼儿发展规律的尊重。

二、培养方法的分层递进与实践价值

1. 分享意识的建立:从“外在奖励”到“内在快乐”

通过奖励强化分享意识,且强调“精神奖励为主、奖励方式更新、区分真实分享与敷衍行为”。这种方法符合小班幼儿“外部动机驱动”的特点:物质或精神奖励能快速建立行为与正反馈的联系,例如幼儿主动分享玩具时,教师及时的口头表扬“你愿意和小朋友分享,真大方”,能让幼儿直观感受到分享的价值。同时,“区分分享质量”的理念也很关键,避免幼儿将“不喜欢的物品分享”等同于真正的分享,确保教育的针对性。

2. 家长心态的调整:“旁观者”角色的教育智慧

“不过分干预孩子的分享行为”这一建议,体现了对幼儿自主性的保护。小班幼儿在同伴交往中尝试分享时,难免会出现争抢、退缩等情况,家长或教师若过度干预(如强制孩子分享),反而会强化其“物品被剥夺”的负面感受。以“旁观者”身份观察,仅在必要时引导(如幼儿发生冲突时教其用语言表达“我可以和你轮流玩吗”),能让幼儿在真实社交情境中自主探索分享的边界,逐步理解分享的社交意义。

3. 榜样示范的浸润:家园共育的隐性影响

“以身作则”的方法抓住了小班幼儿“模仿学习”的特点。家庭中,家长分享食物、书籍的行为,幼儿园里教师分享教具、关注每个幼儿需求的举动,都会成为幼儿的“模仿模板”。例如,教师在区角游戏中分享自己的搭建技巧,幼儿会自然地模仿这种“知识分享”的行为,这种浸润式教育比说教更具说服力。

4. 分享技巧的引导:助力幼儿迈出“第一步”

小班幼儿因年龄小,往往缺乏主动分享的社交技巧。文章提出“教会分享技巧”,如教幼儿说“我们一起玩好不好”“轮流玩更有趣”,这些简单的语言和策略,能降低幼儿分享时的心理门槛。比如,当幼儿想玩同伴的积木时,教师引导其用“我可以和你分享我的小汽车,一起搭积木吗”的句式表达,既保护了幼儿的社交意愿,又培养了分享的主动性。

三、对小班教育实践的启示

小班分享行为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理解幼儿发展阶段、注重家园协同、兼顾外在引导与内在动机。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可通过“分享角”“娃娃家角色扮演”“绘本阅读(如《彩虹鱼》系列)”等形式,将分享教育融入游戏与生活;同时,通过家交谈、家长沟通形式,形成家园合力,帮助小班幼儿从“自我中心”逐步走向“乐于分享”的社会性成长。

 

主办单位:太仓市高新区镇洋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