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教育知识:在陌生环境中,放手还是限制?——浅谈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

作者: 时间:2025-01-02 点击数:

    幼儿的交往能力是每个父母都关注的一项能力,也是常常困扰父母的问题。有的父母觉得自己的孩子太“胆小”。比如,在陌生的游戏环境下,孩子躲在父母身后不敢参与活动,不敢和其他小朋友打招呼,想加入游戏时不敢表达等等。这种情况下,父母要么是带着孩子离开,要么是“陪”着孩子一起“上场”,要么是教训一番。还有的父母觉得自己的孩子太“无约束”。比如,争抢不属于自己的玩具,经常和其他孩子发生冲突,过于有自己的“主意”,不能和同伴玩在一起等等。这种情况下,父母多数是担心焦虑,时刻要避免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无论是哪种情况,其实都和孩子自主交往能力的发展水平有关。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会越来越远离父母的庇护,自主交往能力愈发显示出其重要性。

    父母都有带孩子去游乐场的经验,在游乐场是否会对孩子“谆谆教导”,是否思考过这种行为有没有限制了孩子的行为,干涉了孩子的想法,渐渐让孩子变得“胆小”呢?

    成人在游乐场的典型干涉行为大约有两类。

    第一类是代替。替代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典型做法。

    替代选择游戏内容:“过来,玩这个,这个好玩。”

    替代选择玩伴:“和xx玩,别去那边,那边小朋友太大。”

    替代孩子思考:“你要这样玩。”

    第二类是限制。限制行为主要包括以下两种典型做法。

    限制行动:“你就在这玩,这没人。”

    限制思维:“不是这样玩的。”

    那么,这些行为背后,哪些想法成了孩子交往的阻力呢?

    首先,对游乐场的认识。游乐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游乐场是一个孩子之间自由交往的场所,是在陌生的场所中学习交往的场所。

    其次,对游戏的认识。什么是孩子真正的游戏?有家长会经常告诉孩子,选择哪个伙伴一起玩会更好,怎样玩才更好玩。但是成人认为的好玩,孩子不一定能感受得到。玩具只是一个载体,在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里,孩子玩什么、怎样玩体现了孩子对环境的认识和想法,孩子在自由空间中自发、自主的状态,才是真正的游戏发生的前提。

    给孩子更多行动的自由、思考的自由,孩子交往中的自主性会提高。在陌生的游戏环境下,孩子需要的不是成人告知的技能,而是在游戏中自然而然的行动。在行动中,孩子自然会领悟到该如何和不同的小朋友交往,这才是真正内化于心的能力。

    作为成人,当我们对孩子某方面“不满意”的时候,我们要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是不是有问题——放手给孩子机会尝试了吗?童年终将远离,而孩子在尝试中所获得的自主性和成功感,才真正会让他们受益终生。

 

 

主办单位:太仓市高新区镇洋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