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保育知识——预防感冒(2025-2026上)

作者: 时间:2025-09-19 点击数:

感冒是幼儿群体中最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不仅会导致幼儿出现发热、咳嗽、鼻塞等不适症状,影响正常的饮食和睡眠,还可能引发支气管炎、中耳炎等并发症,对幼儿的生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由于幼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抵抗力较弱,且在集体生活中容易交叉感染,因此做好感冒预防工作成为幼儿园保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下从六个核心维度,为保育员提供科学、实用的感冒预防策略。

一、精准调节环境,筑牢 “物理防线”

适宜的环境是预防幼儿感冒的基础。幼儿园活动室和寝室的温度、湿度及通风状况,直接影响幼儿呼吸道的健康。首先,温度控制需遵循 “冬暖夏凉、春秋适宜” 的原则,冬季室内温度应保持在 18-22℃,夏季控制在 24-26℃,避免因温差过大导致幼儿受凉。其次,湿度调节同样关键,空气过于干燥会刺激幼儿呼吸道黏膜,增加感冒风险,因此需将室内湿度维持在 50%-60%,干燥季节可使用加湿器,同时定期清洁加湿器避免细菌滋生。

通风换气是降低室内病菌浓度的有效手段。每天应保证至少 3 次通风,每次通风时间不少于 30 分钟,且需避开幼儿户外活动或午睡时段,防止幼儿直接吹风受凉。此外,在流感高发季节,可定期对室内环境进行消毒,如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桌面、门把手等高频接触部位,用紫外线灯对空气进行消毒(消毒时需确保室内无人),从环境层面减少病菌传播。

二、科学搭配饮食,增强 “免疫底气”

合理的营养摄入是提升幼儿免疫力、预防感冒的关键。保育员需配合食堂,根据幼儿的生理特点和营养需求,制定科学的膳食计划。首先,保证蛋白质的充足摄入,蛋白质是构成免疫系统的重要成分,可多为幼儿提供鸡蛋、牛奶、瘦肉、鱼类等优质蛋白,如每天一个鸡蛋、一杯牛奶,每周安排 2-3 次鱼类或瘦肉。

其次,注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补充。维生素 C 能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帮助抵抗病菌,可增加橙子、猕猴桃、西兰花等富含维生素 C 的食物;维生素 D 能调节免疫功能,幼儿园可在阳光适宜时组织幼儿户外活动,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 D,同时也可通过蛋黄、强化牛奶等食物补充。此外,需控制幼儿高糖、高油、高盐食物的摄入,这类食物会降低免疫力,增加感冒风险。

三、适度运动锻炼,激活 “免疫引擎”

规律的体育锻炼能增强幼儿的心肺功能,提升免疫系统的反应能力,有效预防感冒。幼儿园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体特点,设计适宜的运动方案。对于 3-4 岁的小班幼儿,可开展散步、简单的模仿操、玩皮球等低强度运动,每次运动时间控制在 15-20 分钟;4-5 岁的中班幼儿,可增加跳绳、拍球、户外追逐游戏等,每次运动 20-25 分钟;5-6 岁的大班幼儿,可尝试跑步、跳绳比赛、小型体能游戏等,每次运动 25-30 分钟。

运动时需注意 “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避免幼儿过度疲劳。同时,要关注运动前后的护理,运动前带领幼儿进行热身活动,如关节活动、慢跑等,防止肌肉拉伤;运动后及时为幼儿擦干汗水,更换潮湿的衣物,避免受凉。此外,户外活动时需根据天气情况调整,如遇雾霾、大风、低温等恶劣天气,可转为室内运动,如室内跳绳、体能操等。

四、强化卫生习惯,切断 “传播路径”

幼儿活泼好动,容易接触到病菌,且存在揉眼睛、摸口鼻等习惯,增加了感冒病毒感染的风险。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感冒的重要环节。保育员需通过儿歌、故事、情景模拟等幼儿易懂的方式,教会幼儿正确的卫生方法。

首先,强调 “勤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户外活动后、接触公共物品后,需用流动的清水和肥皂(或洗手液)洗手,搓揉时间不少于 20 秒(可教幼儿边洗手边唱 “生日快乐” 歌,确保洗手时间)。其次,教育幼儿不随地吐痰、不用脏手揉眼睛、摸口鼻,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口鼻,用过的纸巾及时扔进垃圾桶。此外,幼儿园需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清洁用品,如洗手液、纸巾、擦手毛巾等,且擦手毛巾需一人一条,定期清洗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五、保障充足睡眠,夯实 “免疫基础”

睡眠不足会影响幼儿的免疫系统功能,降低抵抗力,使幼儿更容易受到感冒病毒的侵袭。因此,保证幼儿充足的睡眠,是预防感冒的重要保障。幼儿园需合理安排幼儿的作息时间,小班幼儿每天睡眠时间应不少于 12 小时(含午睡 2.5-3 小时),中班和大班幼儿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 11 小时(含午睡 2-2.5 小时)。

为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保育员需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保持寝室安静、光线柔和、温度适宜(冬季 18-20℃,夏季 24-26℃)。午睡时,需及时为幼儿盖好被子,根据幼儿的睡眠情况调整被子厚度,避免幼儿踢被受凉。同时,要关注幼儿的睡前状态,避免幼儿在睡前过度兴奋或疲劳,可通过讲故事、听轻音乐等方式帮助幼儿放松,快速进入睡眠状态。

六、密切观察病情,做到 “早防早治”

即使做好了各项预防措施,仍有部分幼儿可能出现感冒症状。因此,保育员需密切观察幼儿的身体状况,做到早发现、早干预,防止病情加重或交叉感染。日常工作中,需关注幼儿的精神状态、食欲、体温、呼吸道症状等,如发现幼儿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发热、咳嗽、鼻塞、流涕等症状,应及时测量幼儿体温,若体温超过 37.3℃,需立即通知家长,并将幼儿隔离在观察室,避免与其他幼儿接触。

同时,要做好班级幼儿的健康记录,记录幼儿的出勤情况、症状表现、处理措施等,便于追踪观察和分析。在感冒高发季节,可提前与家长沟通,提醒家长关注幼儿的健康状况,若家中有感冒患者,需避免与幼儿密切接触,防止交叉感染。此外,可建议家长根据医生指导,为幼儿接种流感疫苗,这是预防流感及其并发症的有效手段。

总之,幼儿感冒预防是一项系统的保育工作,需要保育员从环境、饮食、运动、卫生、睡眠、病情观察等多个维度入手,结合幼儿的生理特点和集体生活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细致的预防方案。同时,也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形成 “家园共育” 的合力,才能为幼儿的健康成长筑起坚实的 “防护墙”,有效减少感冒的发生。

主办单位:太仓市高新区镇洋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