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是感知语言的行为表现,是理解语言的重要前提,是语言发展的基础。在小班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往往有不耐心听别人说话、插嘴、答非所问等现象。如何帮助小班幼儿乐于倾听、善于倾听并且能听得懂?我们分析了小班幼儿倾听行为中的问题及其成因,并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探寻有针对性的培养倾听习惯和倾听能力的策略。
一、小班幼儿倾听中的问题
在小班幼儿活动中,幼儿的倾听习惯和能力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不善于听
在小班角色游戏分享环节中,冬冬小朋友正在讲述自己的游戏经验,冬冬迫不及待地打断,自顾自地说起来:“今天我当了爸爸,还到理发店理了发,到超市买了好吃的……”说完后,他又开始东张西望,并不倾听同伴的发言。
类似冬冬不愿意倾听的行为表现在小班各类活动中十分常见,究其原因,小班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常常只注重自己说什么,而缺乏耐心去关注他人说什么,尤其当他们对别人讲述的内容不感兴趣时,就会出现自顾自玩、东张西望等行为。
(二)不仔细听
小班运动游戏“躲避大灰狼”开始前,教师在场地上摆放了若干把椅子,然后介绍游戏规则:“我是大灰狼,你们是小兔子,当听到‘大灰狼来了’时,大家要藏在椅子后面,这样才不会被‘大灰狼’抓住。”此时,孩子们都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玩游戏,兴奋地与同伴讨论怎么玩游戏,并没有仔细听规则。游戏开始了,当听到“大灰狼来了”时,奇奇慌乱地跑来跑去,甚至跑出了游戏场地;嘉佳看到“大灰狼”向自己走来,一屁股坐在了椅子上;小布边跑边问同伴“我们要藏在哪里呀”……
小班幼儿好奇心强、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容易被好玩、新奇的事物吸引。当他们对同伴讲述的事情或者教师发出的指令不感兴趣时,常常不会专心倾听,因此无法把握住关键词、关键语句,导致不能掌握他人话语中所要表达的意思和意图。
(三)听不懂
在小班语言活动“春天的颜色”中,教师给幼儿念诗歌《春天的颜色》:“春天来了,春天是彩色的。小鹿看了看天空,高兴地说‘春天是蓝色的’;小蝴蝶看了看桃花,高兴地说‘春天是粉色的’……春天来了,春天是彩色的。”教师念完后问道:“听了这么美的诗歌,你们感觉到了什么?”好几个孩子摇摇头,表示没有听懂教师的问题。
小班幼儿的思辨能力、信息整合能力较弱,教师提问过难、一次性提问过多,是导致幼儿倾听时难以完整、准确捕捉语言信息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小班幼儿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教师的讲述内容和指导语脱离真实生活情境或经验、太过笼统、句式过于复杂都会影响到幼儿倾听的效果。
二、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教师可以通过营造舒适的倾听氛围、开展听说游戏、采用简单清晰的指导语,不断激发小班幼儿倾听的兴趣,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提升倾听能力。
(一)营造舒适的倾听氛围
轻松愉悦的环境能让小班幼儿自然进入倾听状态。教师可以引导小班幼儿倾听真实生活情境中的声音,如午餐结束后,带小班幼儿去小花园散步,让他们倾听大自然里有趣的声音;在午睡环节,讲述或播放简短的童谣或故事,让幼儿在安静的氛围中进入倾听状态,帮助幼儿养成愿意听、耐心听等良好的倾听习惯。
教师还可以围绕小班幼儿感兴趣、熟悉的话题开展自由谈话活动,引导幼儿在宽松自由的交流气氛中倾听同伴不同的观点和想法,以充分调动小班幼儿倾听的积极性。比如,小班幼儿普遍对“过生日”感兴趣,教师便围绕“你为什么喜欢过生日”“你想要怎么过生日”“你收到过的最特别的生日礼物是什么”等话题和幼儿展开自由谈话,并适时提醒幼儿要遵守“认真听别人讲完再举手发言”的规则。在自由交流中,幼儿不仅能流畅地讲述自己的“生日故事”,还在教师的提醒下认真倾听他人的分享,捕捉感兴趣的信息,逐步形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提升倾听能力。
(二)开展听说游戏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学习方式,我们设计了很多符合小班幼儿语言发展水平的听说游戏,通过听说结合、听与说相互促进的方式,引导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自然实现“有目的地听、有准备地听”,增强幼儿主动倾听的意识和专注力。
比如,针对入园适应期的小班幼儿设计的听说游戏“做客”,游戏中幼儿围成一个圈,一个幼儿站在圈内念儿歌“我是×××(幼儿自己的名字),我要去做客,去到×××(朋友的名字)家”,被点名的小朋友马上站起来,走到圈内念儿歌。游戏中,幼儿必须要对听到的信息做出反应,才能进行游戏。这样的倾听直接影响着游戏的开展,因此幼儿会自觉保持良好的倾听状态。
又如,小班“传话”游戏开始前,教师介绍游戏规则:“要注意听清楚悄悄话,传话时要轻声,不能让别人听到。”游戏开始,幼儿排成一长排,起点处的幼儿可以按照教师的提示选择一种水果、一种交通工具,或者一句问候语,然后用说悄悄话的方式准确地传递下去。传递结束时,最后一个幼儿需要将听到的词语或短语说出来,查验是否与第一个幼儿说的相同。当幼儿熟悉游戏玩法后,教师可以适当增加游戏的难度,将传话的内容变成稍微复杂的句子,以进一步提高幼儿倾听的专注力。
(三)使用简单明了的指导语
小班幼儿语言理解能力较弱,在各类活动中教师应采用简单明了的指导方式,特别是指导语要做到简洁、清晰,并适当辅以直观形象的图片和实物,让幼儿倾听的内容形象化,以便幼儿更好地理解。
教师可以采用简单的语言、追问等形式简化复杂的语言和问题,以帮助小班幼儿更快地抓住关键词,听懂别人的话。比如,在小班语言活动“好饿的毛毛虫”中,教师为了帮助幼儿完整掌握故事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了解“暴饮暴食”的害处,采用了追问的策略,并引导幼儿使用在绘本里查找答案的方式回应,以验证幼儿对倾听内容的理解程度。
教师问:“周一到周五,毛毛虫吃了什么?”幼儿抓住问题中的“周一到周五”这一时间要求,从绘本中找到相应的图片,回答:“一个苹果、两个梨子、三个李子、四个草莓、五个橘子。”教师问:“毛毛虫周六吃了什么?”幼儿听到关键词“周六”,很快找到对应页面上的图片,回答:“巧克力蛋糕、冰激凌蛋筒、黄瓜、奶酪、香肠、棒棒糖、馅饼、红肠、西瓜。”教师问:“毛毛虫吃完食物后,到了晚上身体出现了什么问题?”幼儿听到关键词“晚上”“身体”“问题”,找到“晚上”的页面,并排除了后面毛毛虫变蝴蝶的相关信息,回答:“它胃痛起来了。”
在此活动中,教师通过追问的方法,将问题逐一提出,便于小班幼儿理解,激发了他们倾听的兴趣,使他们能持续保持认真倾听的状态,不仅提高了问答的有效性,也有助于幼儿“听懂”。
除了要使用简单、清晰的指导语外,语言表达方式也是影响小班幼儿倾听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在与小班幼儿进行对话和互动时,应该尽量使用温和的语气、生动有趣的话语、声情并茂的表现形式,以激发幼儿倾听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