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力是指幼儿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为的意志品质,包括善于促使自己去做应该做的、正确的事情;善于抑制自己不正确的行为,抑制自己消极的情绪和冲动等。学龄前前期幼儿的自制力比较弱,不善于控制、支配自己的行动,常常表现出很大的冲动性。但是,在正确教育的影响下,幼儿可以学习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开始能有些自制力增强的表现。例如,上课时坐正、眼睛看教师,手、脚不乱动;午睡时不说笑、嬉闹,手放在被子里边;玩儿玩具时,能互相谦让;上下楼时,能安静地慢慢走。到学龄前后期,幼儿的自制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不少5岁的孩子能比较主动地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动,努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集体的行为规则和成人的各项要求。但是,他们还做不到较好地控制自己的心理过程,有意注意、有意识记、有意想象等心理过程都还正在逐渐发展之中。
自制力是一种具有高度忍耐力和克制力的表现,是人最宝贵的心理品质之一。有了它,人就可以抵制消极情绪,防止冲动行为,可以使人成为自我的主人,可以帮助人们建立亲密、融洽的人际关系。因此,在家庭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家长都应该时刻注意培养幼儿的自制力,以便为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
众多研究结果显示,幼儿的自制力与其以后的学习成绩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和自制力,比开发孩子的智力更为重要。因此,家长从孩子小时候就要有意识地注重对他们进行意志力和自制力的培养。
⒈要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
有的家庭重视家规,日常生活中对各种活动的要求很明确:定时起床,定时就寝,定时、定量进餐;夏季,每天只能吃一次冷饮;冬季,每天坚持一次户外体育活动;孩子不准动成人书桌和抽屉里的东西;孩子的衣物、玩具由自己整理等。这种家庭教育下的孩子,从小自制力就比家中没有规则要求的同龄幼儿强得多。进入幼儿园后,他们一般比较守纪律、听话、有礼貌,对老师禁止的事,无论老师是否在场,别人如何怂恿,他们都拒绝去做;平时打人、咬人、抢玩具等违规行为也比较少。
⒉要培养幼儿的是非观念,帮助他们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从孩子开始懂事时起,有的家长就常给孩子讲有关勇敢、诚实、谦让、勤劳等生动有趣的品德故事,使他们逐渐分清行为的好坏、对错。平时,家长也不轻易放过能对孩子进行说理教育的时机。例如,5岁的儿子打了邻居家的孩子,父亲不是训斥一顿孩子,而是平心静气地问清事情经过并进行教育:“你为什么打他?”“他骂你是错误的,你动手打他,对吗?”“那孩子比你小,应不应该欺侮比自己小的孩子?如果比你大的孩子要打你,你乐意吗?”通过这件事的处理,可以使孩子弄清两个问题:一是遇事要讲道理;二是打人是错误的。最后,儿子做到了自觉地向被打的孩子认错。而有的家长不是这样,当自己的孩子打了别人的孩子时,不言不语,不置可否,实际上是心安理得;当自己的孩子被打了时,便沉不住气,甚至大发雷霆。结果使孩子形成一种错误观念,认为打人是英雄,挨打是“狗熊”。孩子的自制力由此逐渐变弱,往往变得或者狂野,或者压抑。
⒊提出要求,训练幼儿学会克制和等待
孩子有时会提出一些合理的要求,如去公园、买图书等,家长应当根据条件立即给予满足或延缓满足,而不是有求必应。有时,可以提出一些交换条件,如针对孩子不好好吃饭,提出“若本周内,每天都能好好吃饭,星期日就去书店买新书作为奖励”等。
⒋利用幼儿喜爱的活动或游戏来训练幼儿的自制力
凡是能吸引孩子较长时间专心致志地从事的活动或游戏,都有益于自制力的培养,应让孩子多加练习,如书法、绘画、下棋、玩拼板、看图书、做模型、打球等。因为这些游戏都能自然而然地帮助孩子发展规则意识,克服冲动性,对自我的思想、情感、动作进行控制和调节,以达到一定的目的。在从事活动的同时,幼儿还要能抗拒其他活动对自己的诱惑力,不离开原有活动,不分心或跑开;而对于较复杂的活动来说,幼儿更要克服一定的困难,甚至要忍受肌体的疲劳,才不至于半途而废。这就有利于形成自我控制的习惯。
⒌要给幼儿树立学习的榜样
处在幼儿期的孩子,可塑性是很强的。他们会经常效仿家长的言行举止。所以,家长应随时注意用正确的行动去影响孩子,并应该给他们树立正确的榜样;也可以向他们介绍一些身边自制力较强的伙伴的事迹,讲讲这些伙伴是如何不怕挫折、克服困难的。有的孩子总喜欢在家长说话的时候插嘴,对于这种行为,家长如果每次仅以简单的训斥去制止,幼儿也许会难以改进;而如果家长能将周围的榜样的行为讲给他们听,使孩子认识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孩子便能渐渐学会用榜样的行为规范自己,这对增强他们的自制力是很有益处的。
⒍让幼儿适当经受挫折,学会稳定心态
每个人在生活和学习中,都会遇到挫折。所谓挫折感,是指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受到障碍和干扰,其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家长要通过具体的事情让幼儿明白,挫折和困难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而人生就是同困难和挫折作斗争的过程。幼儿有了这种认识后,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就会保持一种正常的心态。如下棋或打牌时,常会看见输了的孩子把棋或牌一扔并说:“不来了!”有的孩子输了,还会大哭大闹,这就是一种经不起失败考验的表现。这时,家长应积极引导,鼓励失败了的孩子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学会正确评价自己,保持良好的自我情感体验,维持心理平衡,在失败或困境中增强自我控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