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活动情况记录:益智区夹子和木棒的游戏中增加了:大型的衣夹、大号的干净的医用木棒。小涵和小庆又来到了益智区,小涵看到了大号的夹子和木棒,笑着拍手对小庆说:“快看,超级无敌大号。”“我们再来搭一个超级无敌大号桥。”冉冉也走了过来:“我也想搭,可以吗?”两个男孩子点点头。小涵说:“我们分一分,我来搭桥身。”“那我们来做下面的柱子。”小涵拿出不同大小的燕尾夹,将燕尾夹夹子夹住了后一个燕尾夹的金属把手,串联成了一个长条型。小庆拿了大的衣夹夹住了大号木棒上面,再拿出了大号的木架子固定住了另一个木棒。冉冉也是一样的方法,搭出了两个柱子。小涵说:“我们把它们连接起来。”小涵将燕尾夹的金属把手放在了大型木架上面,再拿了燕尾夹夹上去,但是没有成功。小庆帮助小涵拿住了下面的柱子,小涵再次尝试,还是没有成功。冉冉说:“这个木棒太多了,这个不好夹。”小涵说:“那我们怎么办?连不起来。”小庆说:“连的起来,可以用扭扭棒,我们生活区就是用扭扭棒连的。”冉冉说完就去生活区拿了两根扭扭棒。小涵拿住了下面的柱子,小庆在上面用扭扭棒将燕尾夹的把手和木棒扭在一起。中间下面的底座坏掉了。小涵说:“我们两个要轻一点,不然下面还是要掉。”说完就开始修下面的底座。修好后两个人又开始连接柱子和桥身。连好后,小涵和小庆轻轻的往后退了一小步,手慢慢的放开了中间链接的地方,桥稳稳的站住了。
幼儿行为分析:活动中可以看出,小涵在看到大号的夹子和木棒后,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邀请小庆一起搭建桥梁。冉冉加入后,三个孩子能够通过语言沟通,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搭建任务。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大班幼儿应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和实验,探索物体的特性和结构,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推理和预测。”在搭建过程中,幼儿有了经验,在前期的基础部分上面搭建的比较快,也很熟练。同时幼儿们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大小的夹子和木棒,尝试用了大号的夹子和木棒制作柱子,因为前期搭建中小号的不是很牢固。在连接桥身和柱子时还是使用了前期的方法,但是由于物体变大了,幼儿尝试失败了很多次。这时冉冉根据连接进行了联想,结合了自身经验想到了生活区的扭扭棒就是这样的作用,尝试不同的连接方式,最终选择使用扭扭棒来固定桥身和柱子。这一过程体现了他们对物体特性和结构的探索,以及简单的推理和预测能力,并且还运用到了前期经验。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大班幼儿应能够在游戏中表现出合作精神,愿意与同伴分享材料和工具,并能够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三个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合作,有分工,还能共商。能够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使用扭扭棒来连接桥身和柱子。当底座坏掉时,他们能够共同修复,并最终成功搭建桥梁,有着良好的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后续的支持:⒈教师组织幼儿回顾搭建过程,引导他们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受。“你们在搭建桥梁时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么解决的?”“如果下次再搭桥,你们会有什么不同的做法?”通过反思,帮助幼儿梳理经验,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⒉鼓励幼儿用绘画、照片或语言记录他们的搭建过程和成果,并在班级中展示。通过记录和展示,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时培养他们的艺术表达能力。
⒊结合幼儿的搭建兴趣和特点,结合搭建活动,创设以“桥”为主题的夹子和木棒游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