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故事:益智区的快乐

作者: 时间:2025-03-03 点击数:

  

幼儿活动情况记录:

益智区提供了各种不同种类的夹子和木棒(不同大小的燕尾夹、木架子和木棒),小涵在益智区选择了夹子和木棒,小涵先是拿了木棒和夹子捣鼓了一下,用两个燕尾夹夹住了木棒,木棒的中间再加了一个用小夹子固定住,并在燕尾夹的边上加了两个小木夹。小庆走了过来:“我也想玩,我们一起来玩吧。”小涵点点头说:“我要做一个桥,这个是桥的下面的柱子。边上这个木架子是桥的装饰品,我们的桥是五彩的(小涵指着燕尾夹边上的木架子)。”小庆说:“那我们一起做,”

小涵:“这个桥要两个下面的柱子,我们再做一个。”两个人一起搭建一起重复搭建了一样的柱子。接着拿出了一把的燕尾夹,将燕尾夹夹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长条。“这是桥上面的身体。”两个人尝试将长条燕尾夹架在柱子上面,小庆拿住了下面的柱子,小涵负责拿上面的桥身,小涵拿出了燕尾夹想要将柱子和桥身夹住,但是失败了,两个人合作尝试了大概五分钟,期间柱子散架了三次,进行了修补。这时小凡来了,小凡走到了他们的中间说:“你们在干嘛?”小涵说:“我们想要把这个夹子和这个木棒连在一起,但是不行,我们夹不上去。”小凡说:“你们的这个夹子不行,它没有连在一起,中间都是夹错的,你看这里都不对。”小凡把长条燕尾夹拆掉了,然后燕尾夹夹金属把手,一个接着一个的夹,重新将桥身串联了起来。

小涵和小庆再次分工将柱子和桥身架子来,小涵拿了木架子夹了起来,尝试了大约一分钟,中间柱子又断了一次,修补了一次。小涵将木架子夹住了燕尾夹的金属把手,靠近木棒,终于将柱子和桥身连在了一起。小庆说:“这个中间都倒了。”小涵说:“那我们中间再立一根柱子。”

小涵拿出了一根木棒和一个燕尾夹,将木棒和燕尾夹连在了一起,成为了中间的小柱子,同时拿了一个木架子,用木架子把小柱子夹在了桥身的燕尾夹的最中间。

终于桥做好啦。

幼儿行为分析:

幼儿一开始面对新的游戏材料是进行了捣鼓,是一些无意识的行为,但是没有停止行动,而且开始了一些探究的行为,并且成功的将夹子和木棒组合了起来,同时进行了联想,确定了自己想要创建的目标是一座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大班幼儿应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等方式,探索物体的特性、结构和功能,并能尝试解决简单的问题。”、“大班幼儿应能够通过动手操作解决简单的问题,并能在失败中不断尝试和调整。”

小涵和小庆在搭建桥的过程中,展现了较强的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他们通过尝试用夹子固定木棒和桥身,但是木棒是直立的,长行燕尾夹制作的桥身是平行的,夹子没有办法将两样东西结合在一起,夹起来使得中间的桥身部分歪掉了。再多次尝试中发现夹子无法牢固连接,但是没有放弃,而且继续尝试和调整,最终找到了用木架子夹住燕尾夹金属把手的方法,成功将桥身和柱子连接起来。在这个过程过程中,下面的柱子多次散架,幼儿也是不断的修补,幼儿有着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在发现桥身不是很稳定会倒塌的时候,主动思考办法,想到在中间再搭建一个柱子,使得桥身可以支撑起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大班幼儿应能够在游戏中与他人合作,解决简单的冲突,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材料,并能通过协商达成一致。”

活动刚开始,小庆主动提出“我们一起来玩吧”,小涵也欣然同意,并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我要做一个桥”)。两人分工合作,小庆负责拿住柱子,小涵负责桥身,尽管过程中遇到困难(柱子散架、桥身无法固定),但他们通过多次尝试和修补,最终成功了。

中间小凡也跟随兴趣加入了他人,并且帮助他们发现了夹子没有连贯夹的问题,并提出了新的串联方式,帮助解决了桥身不稳固的问题。两个孩子也是立马就动手修改。

教师后续的支持:

后续在讲评的环节中,请幼儿们分享了自己的这个搭建过程,同时配合着照片的形式也帮助其他幼儿来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遇到了一些问题,在讲评的环节中幼幼互动、师幼互动,帮忙一起想办法解决。

地下的柱子非常不牢靠,很容易倒塌。幼儿认为燕尾夹太小了,即使使用最大款也不行,教师后续提供更加大号的夹子,提升底座的稳定性。

木棒的款式比较单一,局限了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增加不同大小的木棒,提供的数量多一些,支持幼儿后续的活动。


 

主办单位:太仓市高新区镇洋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