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期是孩子身心发展、社会性以及个性形成的关键期。但有的家长却由于工作忙,很少有机会带孩子出去与同龄孩子接触;有的则是虽然经常带孩子出去玩,却不懂得如何指导孩子交往。因此,不少孩子从小缺乏交往与合作的机会,存在人际交往经验不足的情况,从而导致难以培养其合作与谦让的精神。
作为家长,应该怎样指导孩子的社会性交往呢?在社会交往的具体过程中,又应如何指导孩子了解、把握交往的细节呢?
案例
小区里,许多年龄不同的孩子在一起玩。家长们聚集在一旁聊天,偶尔关注一下自己的孩子,顺便说一句:“慢点,别抢,好好玩。”
昊昊年龄偏小,想找奇奇玩,便高兴地追着奇奇满院子跑,奇奇边跑边大喊:“你跟着我干吗啊?快走开!”
奇奇妈妈说:“慢点,别跑,注意安全啊!”
昊昊依旧不说话,奇奇跑到哪儿昊昊就跟到哪儿。
家长们正聊着尽兴,忽然传来孩子的哭声,这时候家长们才停止了聊天,赶紧跑过去查着孩子的情况。
亮亮说:“奇奇抢我的车。"
亮亮妈妈说:“奇奇他小,你得让着他。”
奇奇妈妈说:“你怎么抢人家的车,要轮流玩。"
奇奇很不高兴地说:“他都玩那么久了,还不给我!”
奇奇说完就开始哭闹不止。
这时,昊昊妈妈走过来说:“你看,昊昊弟弟这里有个新买的滑板车,你们两个可以先换着玩一下,等亮亮玩够了你再和他换过来玩吧!”
奇奇擦干眼泪,和昊昊交换了玩具,又开心地玩起来了。
分析
交往是孩子的基本需要,孩子从小就表现出与人交往的需要,即使互不认识,只要和小伙伴碰在一起,就会因为有共同的乐趣和相互能懂的语言,从而很自然地在一起玩耍。而且当孩子的这种交往需要得到满足时,他们往往特别高兴。就像案例中,同一个小区里不同年龄的孩子很喜欢聚在一起玩,每天乐此不疲地玩着各种游戏。
家长带孩子下楼和小伙伴玩,正好能满足他们交往的需要。但是,孩子们在玩耍过程中,难免也会出现矛盾和纠纷,比如案例中,孩子之间因为争抢玩具而出现了矛盾,家长要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纠纷,让孩子学会克制独占、利己的想法,并能与他人开展协商。就像昊昊妈妈一样,在奇奇哭闹不止的时候,提出了交换玩具的建议,使孩子们重归于好,继续开心地玩了起来。
同时,问题和纠纷就是孩子社会性交往提高的一个过程,孩子早期的人际交往技能,交往状况会深深地影响其未来的人际关系处理。案例中的家长们聚在一起聊天时,不应该只做“孩子游戏时的旁观者”“游戏中安全的监督者”“矛盾发生的解决者”,而应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培养其心理品质,将一定的社会规范与规则传递给孩子,帮助其丰富一定的社交技巧,培养良好的规则行为,促进其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建议
家长应如何提高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呢?
一、有效陪伴,做个会观望的家长
孩子在与同伴进行游戏时候,家长的有效陪伴很重要。当孩子之间遇到矛盾时,家长更不要盲目地责备孩子。家长盲目地指责不但不会解决问题,而且有可能会抑制孩子的情绪和内在需求,让他变得习惯性屈服,或者积压愤怒。
还有些家长总是害怕自己的孩子“吃亏”,抱着这种心理,当孩子遇到同伴交往问题时,家长就容易冲上去,替孩子出头。还有的家长虽然显得更“讲道理”,但是一遇到问题就帮助孩子解决,生怕孩子之间有冲突。其实,孩子的交往能力很大一部分就是在解决冲突和矛盾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家长要有个“度”的把握。如果孩子一有冲突,家长就去解决,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孩子不会解决冲突的后果。所以,如果没有大的伤害和危险,家长就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处理矛盾冲突,有时候家长可能会惊讶地发现孩子的社交能力和智慧远远超过自己的想象。
二、正确引导,做个有方法的家长
孩子在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通过交流协商的方式来解决。家长不但不能随便为孩子出主意,更不要盲目地指责孩子,应该启发式地引导孩子主动思考,把解决问题的机会留给孩子自己。
家长可以在平时就教给孩子基本的交往技能,如轮流与等待,分享与合作,礼貌与谦让,沟通与交流等,帮助孩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轮流与等待
当孩子看到别人的玩具自己也很想玩,或集体活动中游戏资源不足时,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会耐心等待,不动手抢玩具,按顺序进行。不抢先、不占有大家都喜欢的东西,按照规则有序地、耐心地进行游戏。
(二)分享与合作
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充分利用故事中榜样的作用,引导孩子学会分享。向孩子解释公平的含义,渐渐让孩子理解公平的概念,慢慢学会分享,让孩子看到分享行为带来的快乐。
随着交际能力的发展和交往圈子的扩大,孩子越来越热衷于群体交往。他们有了分工、合作的意识,为了保证游戏能够顺利进行,孩子会各自承担自己的角色,共同合作完成目标,遇到困难时也会共同努力来解决。家长要给孩子创造机会去体验合作和分享的快乐,发展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三)礼貌与谦让
有礼貌、尊重他人是孩子社会交往的前提。会合理地使用礼貌用语,可为孩子奠定其交往基础。身教重于言传,家长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家长平日里热情待人,礼貌处事,会让孩子觉得文明礼貌地与人交往是一件愉悦而正常的事情,也会自然地去模仿。
另外,在同孩子一起与人交往的时候,家长可以提示孩子一些交往的技巧,比如如何打招呼,如何有礼貌地询问对方,如何与人协商,在共同游戏时要学会彼此谦让等。
(四)沟通与交流
学习交往中的语言技巧。一些不经常与同龄孩子交往或者性格内向的孩子,往往缺乏与别人沟通交流的技巧,他们不能用合适的语言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别人。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会一些交往中的常用语,如“我和你一起玩好吗”“我可以参加你们的游戏吗”。还可以通过孩子喜欢的故事、话剧表演等,让孩子学会或者提高社会交往中的语言技巧。
三、提供机会,做个创造机会的家长
现代家庭结构跟过去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核心家庭居多,与邻居和亲朋好友的走动也很少,孩子和同伴玩耍的机会和范围大大减少。所以家长需要有意识地帮助孩子,增加同伴交往的机会,比如让孩子多认识邻居和社区的小伙伴,平时可以相约一起玩耍;邀请孩子的同学朋友来家里玩;约孩子年龄相近的亲戚朋友一起吃饭或者出游等。
四、模拟情景,做个会“表演”的家长
孩子的社交技能并不全是自己领会到的,有些是家长必须示范的。家长可以在家里和孩子玩“扮演”游戏,帮助孩子分析遇到各种社交情境该如何处理。但是,切记不能总是让着孩子,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难以和别的孩子相处。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跟孩子创设模拟交往的情境,从而让孩子清楚社交的规则,能够更好地与别人交往。
五、以身作则,做个榜样的家长
在生活中,家长往往是孩子一个重要的参照榜样,孩子会参照家长的社交方式来与同伴进行交流。良好的家风、和谐的氛围、家长言传身教都是孩子的学习榜样。因此,生活交往中,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让孩子能够从家长身上学习到一些良好的交往习惯。家长应该主动询问孩子的想法,并对孩子的想法给予充分的尊重,一旦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被人尊重的,自然就会去尊重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