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积极情绪场生发幼儿审美情感--浅谈艺术活动中审美情感的心理支持
曹芳
情绪场是一种能给个体以情绪感染和情感体验,进而产生某种动机和需要的客观环境。积极的情绪场能通过支持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有效提高艺术活动质量,从面促进幼儿潜能的充分发挥和个性的和谐发展。在积极情绪场中,交织着积极的情绪,这些情绪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令人神往的艺术活动中,帮助他们在创造中生发审美情感。
现状分析:艺术教学活动中的消极情绪场在现实的艺术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师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偏差等原因,在无形中传递出沉闷、压抑的情绪场,制约着幼儿的情绪体验,并对幼儿的审美兴趣。审美态度、审美情感产生了清极的影响。
镜头一:紧张课堂,桂精幼儿的自由表达。音乐游戏活动《捉鱼》中,教师带领幼儿练习小鱼游的动作,教师不时地提醒动作不到位的幼儿:“向上游”“向下游”“两只手在前”等,从表面上看老师很尽心,孩子们却被老师催促得乱了手脚。在老师追求熟练整齐的精彩呈现里,隐藏着“只追求学习结果”的教学过程。幼儿艺术感知与表达变成了简单的机械模仿,改变了艺术教育“自由”的特征,使艺术教育失去了“情感意味”。这种紧张的负面情绪场,桎楷了幼儿的艺术激情。
镜头二:竞争课堂,错位幼儿的体验重点。歌唱活动中,教师出示图谱让幼儿熟悉歌词后,要求幼儿跟着老师唱,接着运用“藏图谱”的方式让幼儿挑战自我,最后小组闯关比赛,哪组唱得准确无误就放烟花进行鼓励。在老师变了多端的比赛环节中,幼儿的体验与情感重心不是在如何演唱歌曲,把自己的感觉唱出来,而在于记得快、唱得熟。在老师追求熟练整齐的精彩呈现里,隐藏 着“重知识轻体验与情感”的教学方式。这种走向偏差的负面情绪场,严重影响 了幼儿的艺术感知。
镜头三:枯燥课堂,抑制幼儿的创造激情。
美术活动中,幼儿正在进行手工活动“卷发造型”,老师通过分步骤的示范、 图示说明来帮助幼儿明确操作方法,然后每组发放相同的材料进行作品创作。表面上看起来的创作,实质上只是“制作”。在老师按部就班的教学过程中隐藏着“走过场式”的教学流程,这种枯燥的负面情绪场,抑制幼儿的艺术创造。
可见,紧张、竞争、枯燥等消极情绪场阻断了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全情投入,它片面追求整齐有序的课堂效果。原本充满灵性的艺术教育变成了味同嚼蜡的简单复制、模仿。
二、积极情绪场—生发 审美情感的摇篮
1.自由感是幼儿漫步审美世界的通行证
审美的生活其本质首先是自由的生活,是合乎人性本质的生活。只有在那样的境界里,人性才能得到全面的张扬和发展,人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彻底的肯定,自我才能达到实现的巅峰 [1]。
(1)游戏中的孩子最自由。关于游戏与艺术的关系,康拉德 · 朗格说:“游戏是孩提时代的艺术,而艺术是形式成熟的游戏。” [2]自我为中心是儿童突出的心理特点,进入游戏境界的幼儿,在意识中将现实与想象融为一体,便进入了物我两忘的超级自由状态。因此,游戏能最大限度满足幼儿内在的需要。教师在艺术教学活动中,要为幼儿创设 合理的游戏情境,尊重幼儿的游戏特质,让他们在游戏中自由表达内在的精神生 活和情感倾向,获得积极的审美情感体验。
(2)艺术的世界里没有对错。幼儿和成人对看待世界的眼光和对周围世界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幼儿看待事物的眼光是独特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他们倾向于“主观”地表现事物。如果用成人的审美标准去评价孩子的作品,那对孩子的自由表达是一种压制,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审美自由与审美情感发展。教师在艺术活动评价时,应多关注幼儿情 感和表现上的差异性;多关注艺术表现 形式的多元化特征;多关注幼儿的感受与想法。
2. 愉悦感是幼儿沉浸审美世界的大磁场
艺术本身能带来愉悦感,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活动过程中激发的愉悦的情感体验是幼儿审美表现、创造的催生素,是引发幼儿灵感的动力。
(1)满足幼儿自我表达的需要。《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告诉我们:艺术是幼儿感性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表达对世界认识的另一种“语言”。可见,孩子对于艺术教育有一种自然的需要,艺术活动满足了孩子表达的情感需求。它使本能得到宣泄、压抑获得解放,使孩子得到精神的满足感和愉悦体验。同时,艺术活动为儿童提供了一个情感沟通与满足的机会,成为他们喜爱的活动。孩子十分乐意用歌唱、 绘画、表演等外在符号尽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内心的情感,从而感受到用艺术与别人交流的喜悦,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感。因此,教师要在艺术活动中提供多样性的材料,满足每个幼儿自我表达和表现的需要;创设丰富的情境,提供幼儿自我表达和表现的天地;关注差异、提供机会,鼓励幼儿 的表达内心情感,用艺术与自我与他人交流,使其感受到内心的满足与愉悦。
(2)给予个性化的支持与鼓励。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 唤醒、鼓舞。”教师给予孩子多一些会心的微笑,多一些鼓励的目光,多一些温暖的拥抱,多一些真诚的赞许,多一些心灵的沟通,愉悦感会伴随孩子的整 个学习过程,带给孩子更多的自信、更多的热情,这是符合幼儿的成长心理的。
3.自我价值感是幼儿追寻审美世界的源泉
(1)承认每个孩子都是世界的孤本。一般来说,儿童从 3 岁开始已产生了一种求长进的动机。这种自我价值的萌芽,如果得到认同将大大促进幼儿的和谐发展。艺术活动是幼儿自我表达的 重要方式,是一种精神创作活动,是幼儿获得自我满足感的最佳舞台。因此,在艺术教学中,教师、应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世界的孤本”,更应该带领幼 儿认识第一无二的自己,了解丰富多彩的自己。让幼儿知道“自己的感受很重要,我是唯一的、与众不同的”。在艺术活动中教师应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欣赏他们个性化的表达,激发他们个性化的想象,帮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成功。在获得成果的过程中,逐渐悦纳自己,提升自我价值感;在不断激励的氛围中,生发审美情感。
(2)多方位展示艺术活动成果。自我价值的塑造,能让幼儿正确地认识自己,是幼儿大胆表现、获得发展最强大的推动力。幼儿的作品包含着丰富的信息,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将自己的内心情感与外在形式达到同构,从而产生审美愉悦感,树立自我认同感。多方位展示艺术活动成果,能体现孩子的自我价值,从而使幼儿获 得真正的满足感。如在美术活动中为孩子举办个人画展,请每个孩子介绍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的情感和独特之处;在音乐活动中鼓励幼儿创编节奏与动作,帮助用声音与体态表达自己的感受,请幼儿做小组的领头人,引导他们相互肯定和鼓励,这种幼儿之间的互相接纳、相互欣赏对幼儿来说是最大的鼓舞。
审美精神,其实质是一种人文精神,审美情感是审美精神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他们个性化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在这过程中,幼儿所获得的自由感、愉悦感、自我价值感 等积极情感体验,能强有力地支持幼儿 审美情感的生发。
参考文献:
[1] 孔起英 . 儿童审美心理研究[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93.
[2] 边霞 . 儿童的艺术与艺术教育[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59.
摘录者:奚陆婷
子课题名称 |
基于审美通感的幼儿园美术课程规划与实践策略研究 |
主题 |
构建积极情绪场生发幼儿审美情感--浅谈艺术活动中审美情感的心理支持 |
时间 |
2023.2 |
内 容 提 要 |
情绪场是一种能给个体以情绪感染和情感体验,进而产生某种动机和需要的客观环境。积极的情绪场能通过支持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有效提高艺术活动质量,从面促进幼儿潜能的充分发挥和个性的和谐发展。在积极情绪场中,交织着积极的情绪,这些情绪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令人神往的艺术活动中,帮助他们在创造中生发审美情感。 紧张、竞争、枯燥等消极情绪场阻断了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全情投入,它片面追求整齐有序的课堂效果。原本充满灵性的艺术教育变成了味同嚼蜡的简单复制、模仿。 ⒈自由感是幼儿漫步审美世界的通行证。审美的生活其本质首先是自由的生活,是合乎人性本质的生活。只有在那样的境界里,人性才能得到全面的张扬和发展,人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彻底的肯定,自我才能达到实现的巅峰。 ⒉愉悦感是幼儿沉浸审美世界的大磁场。艺术本身能带来愉悦感,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活动过程中激发的愉悦的情感体验是幼儿审美表现、创造的催生素,是引发幼儿灵感的动力。 ⒊自我价值感是幼儿追寻审美世界的源泉。承认每个孩子都是世界的孤本。一般来说,儿童从 3 岁开始已产生了一种求长进的动机。这种自我价值的萌芽,如果得到认同将大大促进幼儿的和谐发展。艺术活动是幼儿自我表达的 重要方式,是一种精神创作活动,是幼儿获得自我满足感的最佳舞台。 审美精神,其实质是一种人文精神,审美情感是审美精神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他们个性化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
学 习 感 想 |
在艺术活动中教师应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欣赏他们个性化的表达,激发他们个性化的想象,帮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成功。在获得成果的过程中,逐渐悦纳自己,提升自我价值感;在不断激励的氛围中,生发审美情感。 在这过程中,幼儿所获得的自由感、愉悦感、自我价值感 等积极情感体验,能强有力地支持幼儿 审美情感的生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