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学习资料: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中的“通感”

作者: 时间:2023-02-10 点击数:

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中“通感”

游兆菁

随着学习和实践《纲要》的不断深入,以往在幼儿美术教育中 被冷落的或被忽视的幼儿美术欣赏教育,越来越被幼儿教 师所重视,幼儿教师越来越充分认识到美术欣赏活动在发挥艺 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丰富幼儿审美经验,促进幼儿健全人格形成 等多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是其他教育内容所不能代替的。在实 践中发现,幼儿年龄小,受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对美术作品欣赏往往停留在描述阶段,即画中有什么,画得像不像,美不美的初步审美层次上,很难深刻体悟到美术作品的意境及其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现代审美心理学的观点认为,由联想和想象产生的 “通感”现象在艺术鉴赏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幼儿欣赏、感知、理解作品的重要途径。所谓通感,就是某一感觉系统受到外界事物的刺激,不仅引起自身直接、相应的反应,还能触发其他感觉系统共鸣的一种心理现象。它就像生活中的“桥梁”一样,使不同艺术门类相互沟通,使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多种感觉互相转化,互相影响,互相启发。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大胆巧妙地运用“通感”,充分挖掘幼儿的“通感”体验,使欣赏内容在不同的感官中去互相转换,彼此交流,使幼儿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更加深刻的感知、理解作品,更好地探讨欣赏作品所蕴含的意义,从而获得更好的美术欣赏效果。

一、“通感”在美术欣赏活动中的运用

1.美术欣赏活动与其它艺术活动的融合,让幼儿产生“共通 型体验”

“共通型体验”,是指美术与其它艺术学科之间的综合活动体验。美术是视觉艺术,音乐是听觉艺术,舞蹈是形体艺术,文学是语言艺术。但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又有着共性和联系,即通感。艺术通感是艺术思维上的一种幻觉,这种思维上的幻觉无论在艺术欣赏还是在艺术创作上都可以帮助人们去深刻地表达或接受客观事物的感受和体验。它犹如一条美的彩带把感觉和想像联结在一起。如观唐代诗人王维的画是“画 中有诗”,读其诗是“诗中有画”,视觉、听觉、幻觉融为一体,其意境令人陶醉,给欣赏者带来无限的美感。

1)将美术欣赏活动与音乐活动融合

音乐与美术同属艺术范畴。他们之间有许多可以融合的地方,音乐中的乐符,需要高低起伏,快慢相间的组合才会成为有旋律、节奏的音乐。美术也一样,通过点、线、面、色彩等变化,组合在一起,才会呈现出丰实多彩的画面,所以美术与音乐在节奏、韵律、意境等方面都有相通之处。在美术欣赏中播放与画面匹配的音乐,视听通感和联觉,可以营造音画编织成的良好的美术欣赏环境。视听联觉,使幼儿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进入情境交融的艺术境界,在感受、品味、思索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如欣赏现代画家吴冠中的国画作品《春如线》,教师运用多媒体电脑播放《春如线》幻灯片引入课题,当画面展现在幼儿面前时,孩子们都发出由衷的赞美和惊叹:“好美啊! ”当教师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这幅画画得是春天的景色,看了这幅画你想到了春天的什么?”时,许多幼儿满脸疑惑地自言自语:“这怎么会是春天呢?”这是一幅“乱画”,因为《春如线》这幅画,画家打破传统笔墨的形式特征,用流畅、有力的、富于韵律的五彩线条和点状色彩,耐人寻味地表述出春天万物复苏时那欢快、起伏跳动的情感心灵。画中没有春天中的某些具象事物,充满抽象派的风格,乍看使人不知所云,多数幼儿难理解画面所蕴含的画外之意。但只要仔细品味,就会发现画面充满音乐美和诗意美,欣赏过吴冠中画的人都说,他的画是音乐、是舞蹈、是诗歌,欣赏时要用耳朵去聆听,用心去感受。因此,教师选用民族乐器笛子演奏的《春光美》这首富有线条美,旋律欢快,柔美,与画面意境非常匹配的曲子,曲子中的雨声、风声与鸟鸣激发幼儿产生丰富的联想,当幼儿边听着音乐边欣赏这幅画时,慢慢进入画中的意境,找到春天的感觉。许多幼儿争先恐后说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是画下雨了,彩色的雨,我还听到下雨的声音了”,“画上弯弯曲曲的线条像柳树枝条在飘来飘去”,“这幅画用了很多绿色,好像春天的草地”,“那些五颜六色的点像草地上开的花,有桃花,还有迎春花”,“黑色的点像小蝌蚪在游”。

⑵将美术欣赏活动与舞蹈活动融合

舞蹈与美术也有联系,舞蹈是按音乐节奏来的,是以人的形体、姿态、表情、造型特别是动作过程为手段,表观人们主观情感的艺术。舞蹈动作是动态和静态造型相结合的造型美,是一种诉诸听觉和视觉的结合艺术。美术作品是以点、线、面构成的静态的造型美,所以美术与舞蹈也有相通之处。在欣赏《春如线》中,当画画与音乐相融合,视听联觉产生通感后,为了让幼儿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教师启发幼儿运用舞蹈这个肢体语言来表现画面所要表达的意境。在乐曲《春光美》淅淅沥沥的春雨声、小鸟叽叽喳喳的欢叫声及轻松悠扬的笛子声中,幼儿情绪高涨,自由创编表演多种动作,有的表演蝴蝶、蜜蜂、小燕子,有的摇起手臂当迎风摇动的柳条,有的表演小鱼、蝌蚪游,有的表演小芽慢慢长高,有的表演花儿开。在幼儿尽情舞蹈中,进一步感受画面所表达的意境美。表演后孩子体验更深刻,当教师问:“听着音乐边表演边欣赏这幅画,你有什么感觉?”孩子们说:“我好像来到草地上,花儿都开了”,“我好像看到柳树在跳舞”,“我感觉下雨了,但是雨是彩色的”,“我觉得自己变成了蝴蝶、蜜蜂、小鸟飞到画里去了”。以上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综合运用,充分发挥“通感”的作用,让幼儿进一步融入到作品充满春天气息的美好意境中。

⑶将美术欣赏活动与文学活动融合

文学作品是以艺术形象和形式为依据,引发其感情、联想和想象的艺术思维活动,达到情绪感觉上和心灵上的美感。我们常常在读文学作品时,大脑中会出现与文学作品内容相应的视觉画面,这也就是“通感”现象。我国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曾有过“诗是有声的画,画是无声的诗”的论述。有效利用诗画之间的“通感”,能更好地帮助幼儿理解和感悟艺术作品,沟通与作者的思想情感,在欣赏《春如线》中,教师采用以上美术与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相融合后,又选用了与作品内容相吻合,体现作品意境的散文诗 《春天在那里》。诗歌是典型的语言艺术,诗有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既能为人的眼睛、耳朵直观的形象美,又能表达人的丰富多彩的情感意绪。所以当孩子们欣赏着画面,聆听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诗歌后,幼儿情不自禁鼓起掌来,由衷赞叹吴爷爷画得画太美了。望着孩子们陶醉的神情,就知道他们完全进入了画的世界中,并充分理解了画得内容和画家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当教师进一步引导孩子给画取题目时,他们取的题目都较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意境及主题思想,如“春天的线条”、“春天的色彩”、“春天真美丽”、“春天的印象”、“春天的草地”等等。

在美术欣赏活动中,通过美术、音乐、舞蹈、文学的共通感受以及交汇和融合,达到视觉、听觉、运动觉等多种感官协同作用,运用“通感”使幼儿对美术作品的体验更加深刻,大大增强了欣赏的效果,促进幼儿审美能力的发展。“通感”体验的运用也充分体现了新《纲要》中整合的教育观。

2.美术欣赏活动与幼儿生活经验融合,让幼儿产生“补充型体验”

“补充型体验”,是指美术与生活经验的交融体验。运用“通感”要注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而艺术本身就来源于生活的灵感。《纲要》 指出:“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的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从视觉上,我们看到绚丽的朝霞、壮丽的山川、碧绿的湖水、盛开的鲜花;从听觉上,我们听到高山流水、狂风呼啸、鸟虫争鸣、轻涛拍岸;从嗅觉上,我们闻到花草的芳香;从味觉上,我们尝到酸甜苦辣。我们要培养幼儿具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体验周围事物的美,使美术欣赏与生活中的美形成互为补充的“通感”体验。我们在春天时节,有意识的选择《春如线》这幅体现春天美景的画让幼儿欣赏,欣赏前,教师从审美感知入手,带领幼儿走进西湖公园,调动幼儿多种感官体验春天里大自然的景色,充实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审美体验。幼儿用手抚摸柳堤上刚吐出新绿的柳枝说:“很像妈妈织毛衣用的毛线”,“很像长长的头发”,“很像我家的门帘”。教师引导幼儿来到开满鲜花的草地上,让幼儿闻闻鲜花的香味,摸摸嫩绿的小草,看蝴蝶和蜜蜂在花丛中飞舞,聆听树林里小鸟的欢唱。在与大自然的美景亲密接触中,幼儿的触觉、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充分开放,获得深刻的审美感知效果,积累丰实的直接经验和审美体验,为欣赏活动奠定感性基础。

二、美术欣赏活动中运用“通感”应把握的关键点

通过实践我们体会到,运用“通感”是美术欣赏活动的一条重要途径,对帮助幼儿深刻理解和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内涵,提高幼儿审美能力,活跃美术欣赏活动的气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不是美术欣赏的全部,运用“通感”开展美术欣赏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提升教师自身的艺术鉴赏水平

教师是沟通幼儿与美术作品之间的桥梁,教师需培养自身的广泛兴趣和爱好,要善从其他艺术门类和其他领域中吸取知识营养,丰实自己的艺术感受和艺术修养,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对幼儿欣赏的每一幅作品所表现的美的形式语言、作品的艺术创作、艺术背景知识、作品内在含义等都要做到真正的了解和理解。在充分分析了解作品后,要深入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知识经验积累、欣赏技能和审美能力等现状,预设欣赏过程中幼儿可能会遇到的难题和障碍,然后再考虑运用何种“通感”来帮助幼儿顺利地与作品对话。同时要博学深究和长期不断积累,发现他人在教学中运用“通感”的好例子,进而将其灵活自如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

2.注重丰富幼儿对各种不同艺术形式的审美感知和体验

教师要重视培养幼儿了解除美术这个艺术形式之外的音乐、舞蹈、曲艺、戏剧、电视、文学等各种不同艺术种类、名称及其表现形式,丰富对各种不同艺术形式的审美感知和审美体验,能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人的“通感”体验作为一种复杂深刻的心理活动,如果没有具备其他艺术形式审美的相关经验,“通感”将无从谈起。例如,让一点都不具有音乐欣赏和审美经验的人,在欣赏美术作品时耳边响起音乐的旋律,是不可能唤起视听“通感”的。因此,尽量多的使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的艺术作品,丰富幼儿的审美感知和体验,提高幼儿审美能力,是运用“通感”进行美术欣赏的前提。

3.注重培养幼儿联想和想象能力

在美术欣赏活动中,一个人即便是具有了相关的艺术审美经验,但如果没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要想形成审美“通感”也是不可能的。因此,首先要开阔幼儿眼界,丰富生活经验,一方面尽可能多地提供与幼儿生活接近的优秀艺术作品;另一方面不断积累审美或非审美的认识、生活、社会交往的经验,丰富幼儿现实性表象,为再造想象的发展萌生触发点。其次,要有意识地安排一些生活与艺术间及艺术各门类间的相互联想和迁移的系列活动。如欣赏一首《春天真美丽》的诗歌,请幼儿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诗歌内容;欣赏《动物狂欢曲》,引导幼儿用舞蹈动作和语言形式来表达等等。在类似这样活动中,幼儿的联想和想象会异常活跃,非常有利于幼儿想象力的培养与激活,丰实的联想和想象是艺术审美“通感”形成的直接动力。

 

 

 

摘录者:龚洪燕

 

 

主办单位:太仓市高新区镇洋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