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学习资料:审美通感在初中美术课程中的应用探究

作者: 时间:2023-06-28 点击数:

“审美通感”在初中美术课程中的应用探究

王星 王原

【摘要】由于新课标实施的不断深化,以往的教育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美术课程教学的需求。新课标“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目的是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该文通过分析以往灌输式教学存在的问题,“审美通感”的起源、实质、可行性、应用价值,及其在初中美术不同课型中的教学应用等,希望在美术课堂中通过视觉、听觉、触觉 等趣味方式,引起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从而达到良好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审美通感 教学形式  教学方法  教师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研究背景

初中美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现阶段逐渐重视中小学的美术教育,但是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仍然存在些问题。

首先,受以往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不重视美术课程,忽视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其次,以往灌输式的教学形式容易打消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教师对知识技能的传授、对情感态度的教育很关键,如果教师素质不高,则难以完成美术教学任务,影响美术教学的质量再次,教学资源不足固有的教学资源难以满足当今美术课堂教学的需要些初中在美术教学资源拓展方面做得不够  最后,由于我国存在城乡差异,教学资源分布存在不均衡的现象。

因此笔者认为初中美术教学应该以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为切入点,教学方式应灵活多变,重视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教学活动同时美术课堂离不开教师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教学,“审美通感”在美术课堂上的运用非常必要。

研究意义

我国2011年制定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

“审美通感”的教学形式能够有效促进师生互动,将各个学科领域乃至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相联系,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形式达到有趣、生动地教学的目的,同时能呈现出灵活多样的课堂效果因此,“审美通感”教学形式具有改善以往“填鸭式”教学的积极意义。

因此,笔者以“‘审美通感’在初中美术课程中的应用”为研究主题,希望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美术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审美与观察能力方面提出教学建议。

二、“审美通感”概述

含义

从字面意义上看:“通”指普遍;“感”指感觉、体会。“通感”就是人们在已知事物的基础上,产生不同感觉间的共鸣。

审美是视觉作用于心理的种审视,它依附于通感的认知史密斯在《艺术感觉与美育》中提出了“审美通感”的内涵“不同的艺术具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进步,看似不合理的说法变成了可能了绘画中出现的节奏,建筑中出现不和谐音,音乐中出现色调等。”这内涵说明“审美通感”在艺术领域中是广泛存在的。

实质

“审美通感”教学法是种以知觉感受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美术课堂的学习中不会产生枯燥的感觉,通过对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受的刺激来加强对美术课程的学习钱钟书在《旧文四篇》中提到:“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这种心理感受丰富了人们对情感的认知和对事物个性的领悟。

三、“审美通感”的应用价值

模式特点

“教学模式是反映特定教学理论和逻辑特征,为实现某种教学任务的相对稳定性的教学活动结构。”“审美通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相互作用与联想的基础上,加深对客观知识点的运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感知美术,并在美术课堂中调动大脑的记忆,产生种感觉上的共鸣以获取知识。

可行性分析

以往的教学方式难以促进学生主动进行探讨学习。《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审美通感”的教学形式能将教师启发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师生互动趣味活动等很好地结合起来因此,把“审美通感”的教学理念应用于初中美术教学是可行的。

教学价值初中生正处于由儿童期向青少年时期过渡的阶段他们的生理、心理以及理性思维的发展有限,在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等方面依然保留着小学生的些特点,如好动、兴奋、注意力不集中、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知识充满渴望等。

初中美术课堂气氛相对活跃,学生乐于分享并与教师互动交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性格特点开展教学因此,笔者认为,用“审美通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面能让教师激发学生的记忆,引导、启发学生学习课程知识,另方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充分运用自身的各个感官,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

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在生活中发现和感知美术,将自己的情感体验带入课堂,是“审美通感”教 学形式的大亮点。

四、“审美通感”在初中美术课程中的应用

“ 审美通感”在七年级上《手绘线条图像——会说话的图画》课中的应用

《手绘线条图像——会说话的图画》是初中美术教学中重要的基础课程之 一,也是新教材精神和理念改革的体现,具有综合各学科知识的特点,意在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认识手绘线条并实际运用的能力。

在这一课的教学上,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可以运用视觉刺激学生的感官,通过展示照片、物品等,使上课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相联系接下来,教师将图片与视频相结合,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这种先引导、启发学生,然后让他们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更能让学生明白手绘线条图像具有叙事、记录、 交流、抒情等多种功能和应该注意手绘线条图像的逻辑联系。随后教师通过触觉刺激学生的感受。学生用手触摸物品并猜出其名称的游戏环节,能够让教学形式更加灵活同时教师的奖励也是激发学生勇于表现的一种手段。学生主动思考,师生积极互动,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最后,再次以视觉刺激学生感受,以视频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

课主要运用视觉、触觉感官的教学方式,意在促进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以简单会意的方式表达出来,达到自我展示、交流和抒发情感的目的。

“审美通感”在八年级上《用色彩表达情感》一课中的应用

《用色彩来表达情感》是初中美术课程中的色彩基础知识课之一,主要知识点是引导学生从情感角度认识色彩的多种面貌, 用色彩进行表达。在该课中笔者认为可结合以下三点展开“审美通感”教学。

第一,通过肢体语言引导。学生可比划动作来表达喜怒哀乐,活跃课堂氛围  第二,通过视觉感官对课程深入教学首先,让学生观看冷暖色彩的图片,感受由色彩引发的情感联想,并尝试运用合适的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其次,播放与色彩相 关的视频,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最后,欣赏美术作品,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色彩所引发的不同心理 和情感变化学习如何用色彩丰富心灵和生活。第三,通过听觉感官进行创作。教师播放不同的音乐,将美术与音乐联系起来通过节奏的快与慢、音调的高与低等,让学生体验色彩带给人的不同心理感受,调动学生的情绪感受,从而引导学生体验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课主要运用视觉、听觉感官的教学方式,意在使学生更加容易地感知各种色彩现象,并能从中体验不同的美感和色彩内涵;同时,让他们能熟练、大胆地应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审美通感”在九年级上《戏曲与美术》一课中的应用

《戏曲与美术》课程综合性较强,同时充满趣味性。这课涉及的古戏台、戏装、舞美以及戏曲题材的美术作品,会带给学生不同于以往的新鲜审美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审美通感”在《戏曲与美术》一课中的应用,笔者认为,首先,运用视听综合的教学方式。教师让学生欣赏戏曲视频,并让他们以学唱、表演的形式加深对戏曲文化的认识。其次,通过视觉感官欣赏不同形式的戏曲元素,如剪纸、年画、皮影、泥塑等对戏曲艺术的表现,让学生进一步感悟戏曲中的美术元素在生活 中的运用最后,让学生利用戏曲元素,创作戏曲题材美术作品。

这一课主要通过视觉、听觉感官的运用以及表演的趣味教学形式,意在使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戏曲知识,从中感受戏曲艺术特有的魅力,引导学生关注民族戏曲,从中汲取民族文化的养分,滋养自己的民族审美意识,提高综合艺术素养,感受合作学习的乐趣。

结语

对于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笔者认为:一方面,需要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和感知美术,将自己的情感体验带入课堂;另一方面,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记忆,引导、启发学生学习课程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审美通感”在初中美术课程中的应用正好体现了这两点。

初中美术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同时提高学生的知识修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审美通感”运用于初中美术课程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审美情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同时,“审美通感”的教学形式对教师的美育素质和美术知识要求较高。但是由于缺乏运用这种方式进行实际授课的经验,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 笔者对“审美通感”在初中美术课程中的应用作出初步的构想和探索,希望能够将其运用到以后的实际教学中,进而推进我国初中美术教育的发展。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②王大根.美术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50.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3.

[2](美)拉尔夫·史密斯.艺术感觉与美育.滕守尧,.四川人民出版社,198.

[3]钱钟书.旧文四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主办单位:太仓市高新区镇洋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