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美术鉴赏中通感的作用
李乐瑶
摘 要: 艺术实践活动中经常出现感官移借、感官互通的心理现象,这种移借和互通在艺术心理学上统称为通感现象。通感是鉴赏艺术品的重要途径,在鉴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通过“通感”这座桥梁,有利于我们更深刻的理解艺术作品和读懂艺术作品,本文从三个方面充分的论证了通感在鉴赏美术作品中的魅力所在,在鉴赏中获得美和享受审美的愉悦感,获得最大限度的思想启迪和再创造的审美享受。
关键词: 美术鉴赏; 意境; 通感; 想象联想
通感就是一种感觉的互通,是我们在感知某一事物的时候,往往不能直接的表达出对这一事物的感觉,而须通过另一个我们能够描绘的感觉来表达它,是一种艺术相容于另一种艺术的“桥梁”,使得人们的感官可以在同一时间相互的转换,相互的影响。艺术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通感现象早已有之,如在罗马统治时期,希腊作家普鲁塔克和我国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都有过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如他们提出的“诗是有声的画,画是无声的诗”的论点。在美术鉴赏的过程中对鉴赏的艺术品我们往往会产生感性与理性双重的理解,这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必须考虑到通过某种形式来传递其想要表达思想意境能够清楚自然的传达给鉴赏者,否则就是一个失败的作品,而这种形式就是我们所说的通感。
通感一词最早出现在对唐诗的创作分析上,20 世纪 60 年代初,我国当代著名的学者、作家钱钟书先生对经常出现在艺术实践活动中的感官借代的方式作出一个总结归纳,首次提出了同感的概念,并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规范了这一现象的内涵,以便人们在这个问题上的理解和认识。通感的涵义在艺术心理学上指主体( 人) ,是情感观照的媒介( 艺术产品) 过程中出现的感官移借、感官互通现象,是一种各感官联觉感受和创造性认识艺术作品的过程。其实,由于艺术有着共同的特性( 都是以形象、情感为表达目的) ,通感的表现形式不仅仅是广泛运用于绘画这门艺术中,也同样存在于其他艺术种类中。下面我们就从四个方面来了解通感是如何丰富我们的感官世界的。
⒈意境
人们在创作和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会鼻子是鼻子,眼睛是眼睛。他需要通过一个委婉的抽象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种感情是主体先期获得的与其相似的经验并被客体所唤起,使主体感悟到艺术家在作品中想要达而没表达的东西,这就是艺术作品的意境。我们在鉴赏一见艺术作品时,往往看的不是他表面所呈现给我们的东西,而是通过这些表面的东西来挖掘更深层次的含义,窥视创作者心中真正的想法,达到一种“景外意”,“意外妙”的境界。意境的表达最好的诠释可以说是中国画了,在鉴赏中国画时,我们会发现中国画想要表达的画外之意非常的含蓄,没有很高艺术造诣的人往往很难笃定其中蕴含的寓意。鉴赏者必须经过多番推敲,认真研究凸显在外的具体事务来揣测隐藏其中的思想感情。宋代画院的考试题多选自名诗。如“踏花归去马蹄香”,如何能画出“香”字来呢,一应试画家画一奔马,有几只蝴蝶追随马蹄飞舞,使观者联想到蝶恋花,由花而联想到香,这就把“香”字暗示出来了。画面上的事物虽然不能直接作用于欣赏者的嗅觉,但可以通过直接作用于人们视觉的蝴蝶追随马啼飞舞,唤起欣赏者的嗅觉感受,使欣赏者观花时闻到花的香味。这副作品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将视觉、嗅觉彼此打通。文学语言艺术中也有不少运用通感技巧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意境氛围,堪称经典的有古代白居易《琵琶行》中那段对琵琶女演技的描写、现代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对月色的描写等等。在这两篇美文里,白、朱俩作者都成功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他们或把听觉的形象转化为视觉的形象,或把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形象,不同感觉相互衬托,描摹了场景,升华了意象,塑造出了一种温馨幽雅、似有还无而妙不可言的艺术氛围,最大限度地还原和刻画了被描写对象的本来面目,最终帮助了读者以最佳状态和最好效果理解、感受和捕捉到作者所要传达的讯息。
⒉共鸣
不同的人很多会有相同的经历,不同的人对事务的看法也会有所相同,这是因为他们对同一事务产生了一种感官上的共鸣,这种共鸣是通过看到的事务联想到自身曾经所经历的经历而产生的。在美术鉴赏中运用这种通感能够更好的展现作品的吸引力,同时还能够弥补作品本身存在的技术上的不足。我们在欣赏王式廓的绘画作品《血衣》时,我们从看到劳苦大众翻身斗争恶霸地主的场面,看到群众呐喊愤怒的情绪、看着画面前景那全身瘫痪的青年人、拿着卖身契的虚弱老人,看着画面中高举血衣控诉的妇女及抱者母亲大腿哭泣的孩子、愤怒声讨的群众等等生动的形象,这些画面一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冲进我们的脑海中,这时大脑有关类似情节的人就会对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情绪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我们仿佛看到了电影《白毛女》中喜儿的凄惨遭遇; 又仿佛听到了二胡曲《江河水》那痛苦、
凄惨、悲愤的旋律中所表达的对万恶旧社会控诉等等。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帮助欣赏者对作品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从简单的感性认识升华到一种深刻的内部感悟,这也是通感现象的功能所在。
⒊气韵
中国的艺术旨在于给人表现一种跳脱的生命力,美术作品中需要暗藏一种独特的气韵,会给人一种音乐的律动感,唐代诗人沈佺期《范山人画山水歌》有云: “山峥嵘,水泓澄,漫漫汗汗一笔耕,一草一木栖神明,忽如空中有物,物中有声,复如远道望乡客,梦绕山川身不行。”这首诗歌里就是称颂范山人画得山水画就像是一首乐曲,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表现出来一种十分清晰的韵动感,其中蕴含着一种音乐境界韵本身还有一种作用,就是能够产生张力效用,造成一种唤醒起和要求完结的作用,有规律的韵律才能达到力的平衡。“气韵 生动”的真正含义是指一种“生命的律动”他不能目观,不能耳闻,不能鼻嗅,只是由视觉表象引起通感后,五官互动而感知出的一种“韵”的气味。绘画之外,中国的书法、建筑、园林、雕塑中都有一种天然的音乐感,都遵循着“韵”律。
⒋联想、想象
想象是艺术创造活动的一个必要因素,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绘画通感会把欣赏者的各种感官联系起来,由于欣赏者面对赋子启发性的具象或抽象的形象,所以会自然而然地被唤起种种有关的联想和想象,这些联想和想象是在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也正是美术创作者预期的最佳效果。联想和想象是建立在个人的生活阅历、文化素养之上的,换言之,生活阅历越丰富、文化素养越高的人对美术作品的感悟能力就越强。显而易见,美术作品首先是以特殊的感性形象作用于欣赏者的视觉器官,欣赏者一般都能够自发地、朴素地通过感性体验去接受作品传达出的艺术信息。美术作品中的形象是静止的,而往往很多事物的动作的那一瞬间是最美的,如何一艺术的画笔记录下这最美的瞬间,成为衡量一件艺术品的标准; 除此之外,人们内心的情感变化发展也是一个描绘的难题,内心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怎么在笔触下把它们表现出来呢,如何解决变化发展着的生活与静止的艺术形象之间的问题呢? 其主要是选择典型的瞬间变静为动。我们知道事物发展过程中每一个瞬间的形象,只是生活行动中一个
环节,它既有承前也有启后的作用,包含着过去的因素,也预示着将来的发展。因此,美术家如果能巧妙运用绘画技巧,选取一个典型的瞬间加以描绘,就可以引起观赏者的联想和想象,通过思前想后而获得对生活过程的全面认识和理解。
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作之一就是古希腊时期的雕塑作品《掷铁饼者》,这一作品极真实的一静态的艺术形式表现出了一个运动员掷铁饼这一动态过程,同时从容的面部表情更是让人可以联想到当时运动员的心理变化,这种从容的面部表情与剧烈的动势对比,让观赏者从其镇静的面部表情中想象到他手中铁饼扔出地点,进而联想到他拿到冠军时的喜悦。综上所诉,通感是一种虚实结合的过程,是以往经验与当前感觉叠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复合意象的过程,美术鉴赏中的通感现象,有利于我们更深刻的理解艺术作品和读懂艺术作品,同时我们也看到了通感在鉴赏美术作品中的魅力所在,在鉴赏中获得美和享受审美的愉悦感,获得最大限度的思想启迪和再创造的审美享受。
摘录者:杨姝姝
学习档案
教师:杨姝姝
子课题名称 |
基于审美通感构建幼儿园美术课程的基础研究 |
主题 |
研究美术鉴赏中通感的作用 |
时间 |
2024.4 |
内 容 提 要 |
通感就是一种感觉的互通,是我们在感知某一事物的时候,往往不能直接的表达出对这一事物的感觉,而须通过另一个我们能够描绘的感觉来表达它,是一种艺术相容于另一种艺术的“桥梁”,使得人们的感官可以在同一时间相互的转换,相互的影响。艺术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通感现象早已有之,如在罗马统治时期,希腊作家普鲁塔克和我国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都有过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如他们提出的“诗是有声的画,画是无声的诗”的论点。在美术鉴赏的过程中对鉴赏的艺术品我们往往会产生感性与理性双重的理解,这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艺术家在创作艺术作品时必须考虑到通过某种形式来传递其想要表达思想意境能够清楚自然的传达给鉴赏者,否则就是一个失败的作品,而这种形式就是我们所说的通感。 人们在创作和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会鼻子是鼻子,眼睛是眼睛。他需要通过一个委婉的抽象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种感情是主体先期获得的与其相似的经验并被客体所唤起,使主体感悟到艺术家在作品中想要达而没表达的东西,这就是艺术作品的意境。我们在鉴赏一见艺术作品时,往往看的不是他表面所呈现给我们的东西,而是通过这些表面的东西来挖掘更深层次的含义,窥视创作者心中真正的想法,达到一种“景外意”,“意外妙”的境界。 不同的人很多会有相同的经历,不同的人对事务的看法也会有所相同,这是因为他们对同一事务产生了一种感官上的共鸣,这种共鸣是通过看到的事务联想到自身曾经所经历的经历而产生的。 “气韵生动”的真正含义是指一种“生命的律动”他不能目观,不能耳闻,不能鼻嗅,只是由视觉表象引起通感后,五官互动而感知出的一种“韵”的气味。绘画之外,中国的书法、建筑、园林、雕塑中都有一种天然的音乐感,都遵循着“韵”律。 想象是艺术创造活动的一个必要因素,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绘画通感会把欣赏者的各种感官联系起来,由于欣赏者面对赋子启发性的具象或抽象的形象,所以会自然而然地被唤起种种有关的联想和想象,这些联想和想象是在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也正是美术创作者预期的最佳效果。 |
学 习 感 想 |
通感是一种虚实结合的过程,是以往经验与当前感觉叠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复合意象的过程,美术鉴赏中的通感现象,有利于幼儿更深刻的理解艺术作品和读懂艺术作品,同时我们也看到了通感在鉴赏美术作品中的魅力所在,在鉴赏中获得美和享受审美的愉悦感,获得最大限度的思想启迪和再创造的审美享受,在日常的美术课程中,可以利用通感,给予幼儿更美的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