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在儿童绘画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于雨秀
“通感”,在普遍意义上是指人类两种及以上的不同感觉互相交错,彼此挪移转换所产生的整体感觉,是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产物。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通感在多个学科中得到了关注和延伸,人们对精神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艺术教育给人类情感所带来的一系列正面作用愈发被大家所重视。本研究缘起于6-12岁儿童绘画教学过程中的困境和问题,此年龄儿童正处于基础教育阶段,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对事物的认知还较为浅显。教师在此时如果尝试运用有别于传统教学方法的通感策略,调动儿童的五感来彼此沟通交流,以多样化的课型来激发儿童的兴趣,也许能够给现代儿童绘画教学带来一些新的亮点。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对通感在儿童绘画课程中的作用进行了一系列研究,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了具体的应用策略及教育建议。笔者首先针对山东省两所小学的部分儿童及教师进行了一系列问卷调查及访谈交流,从而得知了儿童绘画课程中通感作用的基本运用情况。其次,根据调查结论分析了通感在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必要性与可能性,以期寻找改进措施。最后,通过课程分析及教学实践活动做出相应的教学反思,并提出一系列教育建议:在教学方法上,要引导儿童进行通感感知活动,激发审美兴趣、关注通感作用下儿童绘画创作的心理过程、为儿童制作“视频”绘画档案袋、提供自由表现和创造的机会、给予儿童自主宽容的心理发展空间、改变传统的评价方法。在教学环境上,要为儿童创设各具特色的美工活动区、配备现代的多媒体教学系统等等。力求能为现代美术教育提供些许思路,推动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运用通感能够拓展多元的绘画教学策略
随着新时期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美术教学也在不断改革。通感审美模式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艺术知识,帮助教师创造更好的艺术教学氛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对学生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心理发展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所以,新时代的教师们也紧跟潮流,不断地试图改进教学模式,致力于为学生提供最先进的教学方法,更好地学习到美术知识。通感策略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教学元素,能够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拓展出较为多元的绘画课程教学策略。
㈠引导学生联想想象,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在艺术课程教学中,想象与联想是必不可少的,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地去引导儿童进行思考,尽情发散思维。莎士比亚说,“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种事物在不儿童心目中是不一样的,因此,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想象在美术课程中非常重要。教师需要擅于利用现代的绘本及电子信息设备进行现代化教学,使儿童基于现代化教学技术,利用通感的审美策略积极地在课堂中进行互动探究,进行天马行空的想象。譬如在绘画教学中的素描板块,教师在静物台上放置了一个橘子,让学生将自己所观察到的静物描绘出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橘子像一个球体,然后使学生回忆起学球体一课时的相关内容,将两课的知识点完美融合在一起,从而使得学生更加轻松愉快地掌握绘画技法。
㈡加强实践教学,欣赏自然风光
俄国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说到,“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①因此,教师可以在做好前期安全保障工作的情况下组织儿童实地考察,欣赏自然风光。有众多的教学案例让我们得出结论:儿童在大自然中去主动寻觅、探究的过程中收获到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他们在户外探究的过程中尽情融入到自然万物中,放松自我,寻找绘画灵感。除去户外探究,还可以带领儿童有秩序地前往美术馆、纪念馆等地点进行调研采风,使学生亲身感受在不同光线下世间万物的不同之处,体会它们不同的视觉效果,能够使得儿童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更为感兴趣、使得儿童体会到美术的神奇,给儿童的美术学习奠定一个坚实的基调,给中国培养一批又一批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美术教学中使用通感的审美策略,能够鼓舞儿童在研习美术知识的过程中更为踊跃,引起儿童更多的乐趣。所以,教育工作者们需要适度采用通感策略,加强实践教学,增多和儿童的对话和交往,减少和儿童之间的隔阂,带领他们去欣赏自然的风光,让儿童全身心地把自己投入进知识的奥妙之中,使儿童的各项能力都有所长进。
二、运用通感能够增强儿童绘画活动的主观能动性
二十一世纪已经逐步迈入教育创新的时代,知识经济初现端倪、信息化已经日益深入了到社会的各个领域。通感策略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孩子们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增强了儿童绘画活动的主观能动性。
㈠利用图画书结合通感策略激发儿童学习美术的兴趣
教育工作者在运用通感策略的同时,可以结合图画书,利用图画书的特性来综合激发儿童对美术的兴趣。图画书作为一种生动的图画与文字相结合的儿童读物,能充分激发儿童对美术及绘画学习的兴趣,培养儿童在艺术学习中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因此,教师应结合儿童学习需求的特点,在通感策略的应用过程中引进图画书,促进儿童艺术学习的全面发展。
在儿童图画书中蕴含着各样丰富多彩的图画,这些色彩丰富靓丽的图画既可以激发儿童的兴趣点,还能够使得孩子们进行一系列的通感想象,发散儿童的思维,让他们学习到更多的常识。有关图画书的选择问题,首先要和课堂教学的内容相结合,确定教学主旨,按照图画书和课程的交点去进行努力,确保图画书的主旨内容可以引发学生产生通感联想,充分激起孩子对美术的好奇心。譬如,在临沂第四十中学小学部五年级美术校本课程《破茧成蝶》一课时,需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生活情况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选取适合的图画书,将孩子们的现实生活中的经验与图画书中的故事、毛毛虫的各种本能、特点与生活习惯相结合,来激发儿童对观察毛毛虫是如何破茧成蝶的兴趣。与此同时,教师能够利用图画书中小动物独有的形态、色彩等来作用于儿童的视觉,利用通感策略来科学地引导儿童进行艺术课程的学习,例如,问孩子们“你眼中的蝴蝶是什么颜色的,如果你想画画,你会选择什么颜色”。在儿童艺术实践学习中,教育工作者们应当朝着激发儿童想象力的方向去发展,让他们爱上绘画、主动进行艺术创造活动,体会到图画书中插画所表现出的美感,这样一来,既能增强儿童对事物的认知,又能提高儿童的美术技巧,使得儿童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
㈡用通感体验创设美术课堂教学情境
少年儿童乐于尝试新鲜事物、爱去探索世间万物,总是能够发现很多成人所未能注意到的问题。所以教师需要把握住他们这种特性,利用通感的教学方法来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突出儿童的主体性,为儿童营造一个优质的学习氛围和环境。教师在利用通感策略进行课堂教学时,需要引导儿童充分动用自己的想象力,对授课主题进行探究。譬如,在教师进行授课时,需要将学生按照接受程度、身心发展情况等将儿童分成多个不同的小组,进行组内讨论,围绕主题进一步延伸、进行探讨,并交流各自的感觉和联想内容。最后每组派出一名代表来概括出讨论结果。这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儿童以自己以往的知识经验作为基础,利用手中的美术材料进行描绘、刻画,充分发挥想象。这种使用了通感策略的教学过程即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个氛围浓郁、合作友好的班级学习氛围,还能够使得儿童具备更加敏锐的洞察能力、善于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获得更多的美术创作技能,提升儿童的学习能力与创造能力。
㈢以图画书结合通感的教学策略培养儿童想象力
人类身体内的各个感官之间彼此相联,且利用其中一个主要的器官来引起其它器官之间的相互连接、彼此沟通的这种活动,就是通感。教师运用通感策略,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展开一系列的绘画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散儿童的思维,使之天马行空,促进各种感官之间的联结,从而使得儿童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提升艺术的感知能力。譬如说,教师可以利用图画书《千奇百怪的脚》(作者[美]Dr.Seuss)来进行美术课程的学习:第一,教师先出示图画书,给学生们展示出图画书中各种各样的脚,有左脚、右脚、干的脚、湿的脚、红色的脚、黑色的脚、各种千奇百怪的脚……根据图画书中不同的脚丫来引导儿童进行通感的联想,发散思维并进行各种想象:它是谁的脚?接着谜底揭示以后,教师引导每个儿童仔细回忆和思考他们的小脚丫是如何慢慢长大的,找出一定的规律。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儿童充分发挥想象,去触摸各自的身体器官,闭上眼睛去想象一下,自己的身体器官在其他的动物身上是什么样子的?小朋友的手有五个手指,那么小鸭呢?小狗呢?然后将自己脑海中所想象到的画面使用水彩笔将它表现出来,这样一来,不仅发挥了儿童的想象力,同时也使儿童掌握了美术技法的知识,享受和体验到了利用图画书作为媒介,发挥学生的通感思维与想象力,在绘画的过程中感受到美术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
综上所述,教育工作者们将图画书作为媒介,充分利用国内外丰富的图画书资源作为美术教学的一部分,给予通感作用和美术教学活动搭建了一个沟通的桥梁,更好地促进孩子们对美术课程的兴趣与参与度,并使孩子们将自我情感更加忘我地投入美术学习的长河之中。
三、实施策略:
㈠提高教师课堂组织环节的灵活性
⒈进行各种通感感知活动,丰富儿童审美心理。
艺术通感活动是儿童们通过体验人生、参加绘画活动等途径,对客观世界和艺术作品形成敏锐认识的一个过程。教育工作者们应该通过组织各种通感活动,以丰富儿童的知觉经验,提高儿童的想象力,促进他们艺术思考的发展。艺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比创作者所经历的直接的感知刺激起来说,实际生命本身所感受到的感知材料更为重要。①教育者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艺术感知活动让儿童们积累丰富的美学形象。因此,当教育者引导儿童进行感知时,他们可以遵循整体感知原则,并进行局部观察,最终回到整体认识。教育者可以自然而然地让儿童们感受到花鸟的歌声和风景,或是可以通过实地探访,来感受周围的社会环境,或者也可以通过语言交流,来分享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快乐或悲伤。教育工作者们还可以提供儿童们合适的书籍、电影和电视作品,或者为儿童们提供一些名画,使他们能够感知绘画的视觉要素,如色彩、线条、形状、图案和细节等。对不同的艺术风格(抽象的、现实的印象派的绘画等)加以了解和接触,以达到丰富审美心理印象的效果。
2.关注儿童绘画创作过程,利用通感特点引导其丰富想象力
教育工作者在关注儿童绘画呈现效果的同时,更应该着眼于儿童的绘画创作的过程。教师通过与儿童的交流、对儿童思维过程的观察等方面去了解他们的创作心理。教育工作者们可以根据教师自身所观察到的不同情境,选择合适的时机与儿童进行审美体验的交流,帮助儿童实现内在情感模式与外在生活模式的同构。通过多渠道的合作活动,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引导他们加深对事物的体验,譬如用视觉上的身体动作:舞蹈、播种、摇摆,来表现落叶的过程,用视觉上的小碎步动作来表现出听觉的小雨沙沙的场景,教育者同时也可以引导孩子对事物的基本形态和主要特征进行感知和掌握,通过儿童丰富的想象和体验,对心灵中现存的通感形象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创造。关注通感在儿童绘画创作过程的作用机制,不仅可以全面了解儿童的绘画作品、了解儿童画面中事物的意义及创作意图、还可以及时发现儿童的心理状态,鼓励和引导儿童积极健康的情绪,消除儿童消极情绪,还可以利用通感的特点引导儿童的丰富想象力。
3.为儿童制作“视频版”绘画作品档案袋
“绘画作品档案袋”既有助于教育工作者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绘画作品的进步来精确地把握住儿童的自我风格与进步空间,又给儿童带来一个了解自身和同学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机会。通感教学模式与普通教学模式相比,更加强调儿童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与行动力,更多时候会涉及到一些舞蹈、动作的表演、乐曲的欣赏与聆听等。从表现手法上看,有的孩子用绘画来叙述一个故事或某一个风景,如郊游、母亲节,或表现校园景色、春天的景象等;有的孩子喜欢详细地描绘一个物体的结构,如人、飞机、宇宙飞船等,所以有时我们需要引导儿童进行新的思考,拓展他们的思维。教师可以尝试在为儿童制作“绘画作品档案袋”的同时,每学期定期收集两至三次儿童美术课堂表现录像,为儿童制作“视频版”绘画作品档案袋。每段视频都要清楚地标明孩子的姓名和日期,并在学期末结束的时候进行点评,让老师和孩子都能了解一段时间内孩子绘画能力、课堂表现和表达能力的发展。文件夹可以包括儿童绘画作品、教师记录的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儿童的创作偏好、儿童对创作主题和材料的偏好、儿童对绘画作品的解释语言、儿童在绘画活动中的各种课堂表现和观点,等一段时间后,老师和孩子们会把以前的作品及表现和现在进行比较,孩子们会惊讶于他们在比较中的进步,从而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因此创作“视频”版绘画档案袋”更能激励儿童。
㈡促进教学硬件环境的全面开发
⒈为儿童创设良好的绘画创作环境,确保通感的有效实施
首先,为保证通感的有效实施,为儿童创设一个具有良好艺术氛围的大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孩子们周围的氛围需要着重改善,让通感融入进教室的每一个地方,要给孩子提供一个满载艺术色彩的主体情境,对班级环境进行精心的布置,给予孩子以美感教育,使得他们在这个充满艺术色彩的情境中可以自在体验生活,日日沐浴在艺术的氛围中,令儿童能够身处在充斥着艺术的氛围中成长和学习。
第二,美术课程是学校教学课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育工作者们应从实际出发,为儿童建立出绘画材料足够、具有引导性的创作室,确保通感作用的有效实施。它需要具有以下条件:
⑴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创作室中选择不同的“手工作坊”,同时创作室也应该按美术创作的不同类别分为不同的区域,诸如绘画作坊、泥塑作坊、剪纸作坊、设计作坊、水墨作坊等。各“作坊”的整体规划应富有艺术氛围。
⑵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甄选不同的创作素材。每个不同的“作坊”里都要配备种类繁多的手工创作材料,儿童可以在这些材料中随意组合,自由选取。譬如彩色卡纸、多种颜色的油性马克笔、无毒蜡笔,或者是亮晶晶的闪粉、粗麻绳、毛线、CD、饮料瓶等等……手工材料应该既能够满足他们美术活动的要求,还可以便于儿童的实际操作。除此之外,还可以给儿童提供如安全剪刀、压泥机等在内的材料,可以使儿童的美术创作得到更好的发展。
⑶儿童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活动开始前,老师会展示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这样可以让儿童在欣赏他人作品的过程中激发出全新的自我灵感,丰富自我经验。在后续的艺术创作活动中,儿童可以按照自我的兴趣点来进行随意的创作。此时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赞赏及正面表扬,并发自内心的相信,每个儿童都是生来具有创造的潜力的。儿童能够在活动的整个环节都收获快乐、自由自在地创作,就是氛围环境的作用及创作室“手工作坊”的独特魅力。
⒉创设富有审美情感的生活环境
教育工作者们在对创作室精心设计和布置的过程中,要带有目的性和选择性,要使得儿童能够在环境中如鱼得水,还可以在教师中陈列一些来自大自然的、极富形式美感的物品,例如鹅卵石、树叶标本、贝壳、昆虫标本等,还能够陈列一些带有独特情怀的艺术作品,诸如民间剪纸艺术、布艺扎染、风筝等。这些物品应当定期更换,保持新意,为儿童创造一个艺术感浓郁的创作环境,从而对儿童以后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此外,教育工作者们还要为儿童创造一个多维度、多样化的审美环境,最大程度的赋予儿童对美的感知,多方位对儿童进行审美通感引导,利用不同教学方法来激发儿童对艺术的特殊感情,目的是使儿童在如此良好的审美氛围之中生成浓烈的对美的追求和兴趣。这既有利于提高儿童对美的感受力,还有利于提升儿童对艺术的创造能力。
⒊创设各具特色的美工活动区
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儿童年龄阶段特点开辟出多个不同的美术活动区,例如可以按照年龄开辟出三个美工区:1-2年级为初级美工区,3-4年级为中级美工区,5-6年级为高级美工区,各个美工区各具特色,侧重点不同,每个美工区都应提供丰富的、符合儿童年龄阶段和身心发展规律的手工材料以供儿童创作。各种新鲜有趣的手工材料都应该合理安排位置,放在儿童方便拿取的地方,这些种类繁多的手工材料给儿童带来的自由创造的机会,可以更大限度地引起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欲望。
儿童可以在教师们按照年龄阶段所设置的美工区进行创作,尽情挥洒笔墨,进行自我宣泄,将自己对生活的认知和感悟全部抒发出来。譬如1-2年级儿童选择水彩笔画、撕纸、编织等;3-4年级儿童可以用纸盒、瓶子、胶枪来立体造型;5-6年级儿童用瓷盘、旧年画、破布片等材料来进行自己的艺术创造,还可以开发思维,创造性的利用吸管吹墨、拼贴等各具创新的手法来尝试中国画的绘制。
各种从未见过的新兴创作方法及材料能够有效增加儿童对艺术的探索之心,令儿童开始主动的思考,引起儿童探寻未知真理的好奇。因此,教育工作者们给儿童所预备的材料应该丰富、多变、常更新。教师们应当依照教学目标及儿童的兴趣点来随时对材料进行更新,充分吸引儿童对活动的兴趣,促进儿童主动进行尝试,提升儿童的综合素质。
⒋为儿童配备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系统
通感的教学策略需要师生双方进行多方位的感知,教师应更多地利用多媒体为媒介,把孩子们带入一个多彩的艺术世界,让孩子们看到跨越时空的绘画和艺术作品,开阔孩子们的视野,帮助孩子们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从而创作出一幅幅鲜活的、温馨的艺术作品。
在传统的绘画作品示范讲解中,教师通常使用粉笔、黑板,或是实物和语言讲解。前者并不能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儿童无法通过平面模式在头脑中建立起更为立体的形象,不利于创作。后者孩子们也并非全能理解老师的语言解释。随着多媒体的动态展示和声音的讲解,作品的讲解及绘画示范可以最大程度地呈现给孩子们,让孩子们能够更深刻地观察事物和理解作品。例如,在进行《动物园》一课的讲解时,可以使用多媒体播放动物园的视频,让孩子们仔细观察小动物的形态、样貌、颜色,再使用绘画软件paintrt辅助教学,将画小动物的分解步骤逐一展示给儿童们。从整体到局部,先轮廓,再细节,最后再画出几种不同花色的小动物,引导孩子仔细观察。最后,将作画的步骤制作成动画的形式,播放给孩子们看,帮助孩子们连贯地理解。
㈢强调其他因素在通感应用中的基础作用
⒈给予儿童自主宽容的心理发展空间
孩子们可以在绘画中表现出成年人难以想象的能力和潜力。他们有一种自然的平衡感和秩序感,充满了对审美事物的追求。他们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对行为方式也不敏感,这使得他们在探索艺术媒体时比青少年或成年人更自由、更少拘束。因为孩子们不受时空关系的束缚,绘画技巧上没有太多的规则和规定,也不受客观原因的限制。他们可以在创作过程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对未来的愿望和希望。因此,他们的绘画往往表现出童真,具有直接的思维和情感表达,使他们的作品充满独特的魅力,使孩子们有一种满足感。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和信息充斥着生活的各个角落。每天,儿童都受到儿童公园、家庭、社区和各种媒体的刺激。他们用眼睛观察周围的事物,用心灵去感受和体验五彩缤纷的世界。研究者相信,儿童们的作品会真正打动每一位观众,这些作品是那么迷人,那么写意,充满了无尽的幻想,引人入胜,常常让大人感到惊奇。许多教育工作者在欣赏了儿童们的作品后,大多表示出如下观点:“小学和初中的美术课往往教我如何处理画面,现在如果我不给一幅范画,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去更好地表现这个主题了,更不用说展现出像儿童绘画作品一般的魅力了。”达·芬奇的绘画符合人体和透视,是标准的科学艺术作品,但儿童的艺术思维是独一无二的,不同于成年人,儿童绘画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是对现实的再现,它是儿童艺术思维和心理表达的结果,是由儿童的心理特点决定的。因此,它充满了成人无法比拟和模仿的神秘魅力。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儿童,不能按照成人标准评价儿童画,不能按照成人的思想去干涉、约束和打击儿童的绘画过程和作品。我们要给他们充足的自信心,为他们营造轻松的心理氛围,给他们独立的绘画空间,尊重他们的绘画思想和表达方式,摒弃传统的思维定势,用更大的格局来尝试对儿童的作品进行欣赏和理解,给儿童提供必要的支持及鼓励,使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
⒉提供给儿童审美感受的机会
教育工作者要关注孩子的审美需求,为孩子提供多种欣赏和感受的机会。
⑴教育工作者要给儿童提供各种不同情境下的欣赏机会。譬如引导儿童去主动走进美术馆、博物馆等场所欣赏各类名家作品,或者带儿童参观一些充满特色的民间艺术活动、民俗文化活动等,来拓宽眼界。尤其是一些较为抽象的艺术作品,来充分调动儿童的创造力,积累艺术经验。
⑵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尊重儿童的审美。在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注意尊重儿童的自我的审美,不能将自己的审美标准强行灌输给儿童。譬如在儿童欣赏名家画作的过程中,儿童可以畅所欲言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应对此作出支持与肯定,而不是否定对方与强行纠正。
⑶教育工作者应肯定儿童的偏爱。在教育工作者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当给予儿童更多肯定,如某些儿童非常偏爱如红色系、蕾丝花边、鹅卵石之类的小物件,教师应让他们自由选择,不加以干涉。
⒊提供给儿童自由表现和创造的机会
儿童自由表现和创造的前提是宽松的环境,教师应该在理性对待儿童自我表现的前提下,给予儿童合适的支持与适宜的环境。
⑴教育工作者应该为儿童保障应有的学习物资。我们应该给儿童保障有足够的创作材料,他们能够根据心意来自主选用,舒适的创作环境和足够的创作材料是他们能够进行自由创作的前提和保障。
⑵教育工作者应该为儿童创造开放的表现机会。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是要相信儿童的潜能和力量,充分给予儿童以信任,防止过于精细的规定及条条框框来阻碍他们的自由创作。教育工作者们应该敢于让儿童自由地去探索,不能多加限制,支持他们挑选擅长的工具来进行自我表达。
⒋改变传统的评价方法
教育工作者们要充分信任儿童,敢于让他们自由创作,不能用自己既定的条条框框来给儿童加以评定,要采用开放多元的评价方法,支持他们进行主动的美术创作。
⑴教育工作者要尽量少干预儿童的自由创作。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相信儿童的能力,放手让他们自由挥洒笔墨,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不被外界的评判标准所左右。与此同时,要支持儿童敢于放飞自我,真正敢于表现出自己内心最深处的画面、与众不同的地点。
⑵教育工作者应当拒绝“像还是不像”的主观评价方式。教育工作者们应当去试着把自己变成一个小孩,用同理心去理解儿童的画面,真正用心去感受他们所表达出的东西,拒绝横向比较,重点在于他们有没有自我进步。
⑶教育工作者们应该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儿童的作品。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儿童作品的亮点并即使进行表扬,并且表扬应该在点子上,不能够是笼统的称赞,而应该精确的指出进步在何处。教师应该协助儿童一起,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得到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体会到美术创作独特的魅力。
6-12岁的儿童刚好是培养创造力的黄金阶段,教育工作者们应该充分把握机会,利用通感策略协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念,养成对美好事物的正确认知,从而完成良好品格的形成。与此同时,教育工作者亦应当给儿童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平台,使他们能够尽情挥毫泼墨,自由创造。
⒌重视美术学习对儿童带来的积极影响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艺术给人类情感所带来的一系列正面作用愈发被大家所重视,美术对儿童身心发育状况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也是其余课程所无法抗衡的。儿童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需要媒介去引导,而美术教育的过程正是需要儿童对世界来进行认识、探究,来亲身去体验、感悟,在此过程中能够促进儿童情感的培养、良好的审美水平,锻炼儿童的创造能力。因此,教育工作者及家长朋友们更要重视对美术的态度,可以尝试使用美术来引导儿童对未知的好奇和探索之情。
⒍教师应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具备智慧的头脑
众所周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占主导者的地位,引导着学生进行一系列学习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保持终身学习,时刻更新教学理念,学会综合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给美术课堂增砖添瓦,而通感策略在儿童美术课程中的使用,使得教师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它要求教师具备更加综合的素质,要能够有效地运用通感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五感。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教师既需要可以吸收、接纳多种学科知识,又要能够统整各种不同艺术类别。我们可以相信,如果真的有这么一个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顺畅使用通感策略的老师的话,那么教学效果将是极为优异的。譬如李叔同先生,他在很多领域都有着深厚的通感意识和驾驭能力,例如书法领域、美术领域、音乐领域甚至戏曲领域等。因此,他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多学科知识,促进学生通感的生成,从而更好地欣赏美术,以至于提高绘画整体画面的张力。
除去需要更为博学的知识存储之外,教师还需要具有智慧的头脑、灵便的应对措施,才能将通感策略彻彻底底地运用出来。譬如说,教师应该怎样依照教育的目标来去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怎样的教学情境才可能充分的调动起儿童的五官感觉,从而达到想要获得的教学目标?诸多问题都需要教师进行缜密的筹谋,所以教师的教学智慧及灵便的应对措施是制约或推动通过策略实施的一项重要因素。
摘录人:吉晓莉
学习档案
教师:吉晓莉
子课题名称 |
基于审美通感的幼儿园美术课程规划与实施策略研究 |
主题 |
通感在儿童绘画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
时间 |
2024.5 |
内 容 提 要 |
一、运用通感能够拓展多元的绘画教学策略 ㈠引导学生联想想象,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㈡加强实践教学,欣赏自然风光 二、运用通感能够增强儿童绘画活动的主观能动性 ㈠利用图画书结合通感策略激发儿童学习美术的兴趣 ㈡用通感体验创设美术课堂教学情境 ㈢以图画书结合通感的教学策略培养儿童想象力 三、实施策略: ㈠提高教师课堂组织环节的灵活性 ⒈进行各种通感感知活动,丰富儿童审美心理。 2.关注儿童绘画创作过程,利用通感特点引导其丰富想象力 3.为儿童制作“视频版”绘画作品档案袋 ㈡促进教学硬件环境的全面开发 ⒈为儿童创设良好的绘画创作环境,确保通感的有效实施 ⒉创设富有审美情感的生活环境 ⒊创设各具特色的美工活动区 ⒋为儿童配备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系统 ㈢强调其他因素在通感应用中的基础作用 ⒈给予儿童自主宽容的心理发展空间 ⒉提供给儿童审美感受的机会 ⒊提供给儿童自由表现和创造的机会 ⒋改变传统的评价方法 ⒌重视美术学习对儿童带来的积极影响 ⒍教师应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具备智慧的头脑 |
学 习 感 想 |
任何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都需要和学习者以往的知识储备量、学习者 对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所密切结合,如果一旦脱离,那么所学习到的知识就是 “死知识 ”,终究会被学习者所忘却。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儿童真正需 要的是有意义的美术学习,要使得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坚持儿童作为学习的主 体和教学过程的主要参与者之一的地位不动摇;要使得儿童们的各种感觉器官被充分激活、彼此联结,从而更好地与美术学习过程所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