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学习资料:以大班节奏活动“散步”为例谈通感的有效运用

作者: 时间:2024-11-04 点击数:

以大班节奏活动“散步”为例谈通感的有效运用

朱音

【摘要】音乐和生活是相互对话、和谐一体的。在大班节奏活动中,教师提炼了生活中的各种声音的节奏特色,并结合艺术通感让抽象的生活节奏直观化、形象化。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利用幼儿的视听感官来激发幼儿的兴趣,然后通过幼儿的肢体动作提取生活中的节奏,接着丰富图谱的呈现方法引导幼儿主动学习,最后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进行节奏谱的大胆表现。这一系列的通感策略的运用让幼儿从感受生活声音入手,结合语言节奏和动作节奏,能发现、认识并表现出节奏的美、音乐的美。

【关键词】节奏活动、散步、通感、有效利用

一、视觉、听觉的结合运用

如果不仅仅用耳朵来享受音乐,我们的音乐享 受将会丰富、细腻和精彩得多。在音乐节奏教学中,为了让幼儿将消极旁听转化为积极参与,许多 教师会尝试将音乐节奏的欣赏与美术、舞蹈等巧妙地结合起来,注重在教学中提供机会,然后让幼儿利用多种感官( 如视觉、听觉、运动知觉) 来感受、体验音乐。因此,在这之前,幼儿教师总是有这样的经历: 在音乐节奏活动中,会非常注重幼儿对这首音乐节奏的欣赏,但却使用十分宽泛的问题让幼儿回答,答案是千变万化的。然而,将抽象的音乐运用视觉来进行具体化,就会缩小幼儿回答的范围。听觉和视觉的巧妙结合,是教师在节奏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

㈠运用视听感官,激发幼儿兴趣

音乐是没有颜色的,绘画是没有声音的,人们却要超越物质媒介的局限,从事艺术创造和欣赏活动。音乐家要谱写出色彩音乐,画家要绘制出音响图画,欣赏者则要从乐曲声中“看”到色彩,从绘画色彩中“听”出声音。如佛家所说: “耳中见色,眼里闻声。”这不是人们不切实际的奇思异想,而是符合审美心理活动规律的。声音与色彩之间存在相似性和感通关系。乐中有画,画中有乐,它们可以相感而相通,形成通感。

[案例]节奏活动一开始,我并没有直接展示这个乐曲的音乐,而是选择了生活中的声音让幼儿倾听、感受。这段乐曲是从《森林狂想曲》中节选的一段有关森林中流水和鸟语的音乐。这段生活声音很独特———节奏有快有慢,播放的目的是鼓励幼儿充分选择其中的声音,然后模仿。提供音乐的同时,我还展示了与这段音乐相符的一幅阳光沐浴的森林图片,与音乐相互应景能很快调动起幼儿的感官。由于大班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他们可以结合自己的视觉和听觉描述倾听后的 感受。

[策略]以往的节奏活动中,在开始环节,教师很喜欢将活动内容直接展示给幼儿,让他们欣赏,即使幼儿对这首乐曲没有任何的基础。这容易使幼儿在之后的活动中对这首乐曲产生厌倦感。例如,在中班音乐活动“新龟兔赛跑”中,教师一开始就导入一段非常陌生的音乐,并在接下来的每个环节都循环播放,学生马上对音乐游戏产生了厌倦感,积极性迅速下降。如果教师能围绕主题间接地引发视听觉的感知,幼儿就会产生好奇感,进而探索发现。因此,在导入环节中,音乐需要变得更具有针对性,与主题内容有关联,这样学生就能够迅速地进入教师设置的情境中来。同时要注意,在调动听觉的同时也离不开视觉,视觉能够带给人一种精彩的体验和美好的享受。

图谱的不同介入,展现视听新高度

运用图谱的不同介入方式,可以增强音乐教学方法的趣味化和游戏化。在节奏活动中,图谱的运用主要为幼儿解决音符的时值问题,当然,掌握音符的技巧也可以通过形象的图谱来解决。介入的方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果教师运用得当,就可以更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 击出来,如果出现错误的话马上自我纠正。这样小 小的课件游戏互动可以让幼儿参与到完整图谱的 制作过程中来。

在研讨中我们发现,如果幼儿对图谱的呈现可以自己验证,那么就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于是,在课件操作的时候,我们可以邀请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来验证是否正确。改动后,幼儿更加期待下一轮能轮到自己来操作了。

[策略]在以前的图谱展示中,通常是教师直接出示一个完整的图谱或者分段出示图谱,让幼儿回忆。其实,教师可以利用课件来展示动态的图谱,与幼儿互动,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回忆来展示图谱。例如在说唱活动“巫婆之歌”中,笔者就是采用这样的课件呈现图谱,来请幼儿选择性地回忆自己听到的歌曲内容的。有的幼儿在回忆的时候把大部分图谱都说出来了,有的只能说出部分来,虽然每个幼儿的回忆能力有差异,但是这样的互动不仅让能力差的幼儿加入学习的行列中来,而且也能让所有的幼儿都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学习内容。因此,在节奏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优化图谱呈现,促进幼儿的多感官参与,这样不仅能增强幼儿课堂的参与度,而且还能使他们的视听觉产生挪移,呈现真实情境,有效掌握乐曲的结构。

二、动觉在节奏中的多效运用

在心理学上,通感又称为“联觉”,是表示各种感觉间相互联系、相互沟通的一个概念。同成人相比,幼儿在进行艺术活动时更具有多通道性,正如加德纳描述的儿童听音乐时的状态: “他是用自己的身体在听的。他也许入迷地、倾心地在听; 他也许摇晃着身体,或行进着、保持着节拍地在听; 或者,这两种心态交替着出现。”可见,幼儿经常是充分调动语言、表情、肢体、声音来感受艺术的意蕴的。在“散步”的节奏活动中,基于通感的这个理论特点,笔者运用幼儿的运动知觉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受和学习。

( 一) 运用肢体动作,提炼生活节奏

柯达伊的手势教学法是通过手势来帮助幼儿掌握音的高低的,而笔者在“散步”中也是通过自己的手势来帮助幼儿掌握音符的时值的。

[案例]在这个节奏活动中,最大的亮点就是通过青蛙跳跃、小马走路、雨滴落下、雷声轰隆等课件中最生动形象的动画来激发幼儿学习的欲望的。 我利用青蛙的四分音符、小马的八分音符、雨滴的附点音符、雷声的休止符让幼儿掌握基础的节奏。掌握节奏的时候,鼓励他们模仿青蛙等身体动作来表现每一个节奏。活动中的重点是掌握休止符的节奏时值,我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让幼儿从打雷现象中发现先闪电后打雷的科学原理,再以动动手、排排序来将所见的科学现象转化成图谱,最后通过观看科学现象让幼儿发现闪电是没有声音的。

[案例]在图谱上我灵活运用,邀请幼儿回忆生活经验,将回忆起来的那段静态图谱自己展示出来。比如,幼儿通过分段学习了解到: “散步”一开始出现的是青蛙,然后是小马,接着是雨滴,最后是打雷。幼儿通过自己的回忆,将这些静态节奏谱点于是,我巧妙地将闪电的符号改成休止符,并让幼 儿为安静的休止符运用一个安静的动作来表示。

随着引导的层层深入,幼儿很快能掌握自己收集的信息,总结自己的经验,自然而然地掌握了休止符的节奏。在研讨中,我们发现对于雨滴的附点音符,幼儿很难踩准半拍的节奏点。于是这也变成了本次活动的一大难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艺术目标的要求之一,即幼儿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基于这一点,我们通过课件来将雨滴掉落时候的样子表现出来。幼儿观察了雨滴形象地掉落在身体的四个不同部位,再将雨滴的节拍分成身体动作的四个节奏点,在反复尝试中幼儿便能很好地把握了。

[策略]在许多节奏活动中,教师总是请幼儿通过语言来表现节奏,但是并没有运用动作将节奏 表现得更加形象化。通过这次研讨,笔者了解到,视觉、动觉以及知觉的相互作用、交替表现,能让幼儿通过多通道来感受和掌握节奏型。比如,在音乐活动“有一只母鸡生病了”中,教师邀请幼儿将母鸡的咳嗽声通过声音的高低来表现,幼儿对此很喜欢,但是学习效果没有达到预期。于是教师马上运用动作来表现音乐的节奏高低,小班幼儿很喜欢在活动中动起来,他们马上非常积极地投入表演中来,并且在需要注意的地方也表现得非常好。所以,在节奏活动中,引导幼儿运用肢体动作来表现节奏是一种非常好的通感运用策略,值得运用。

( 二) 转化动作节奏,表现音乐形象

幼儿从丰富有趣的身体动作对音乐进行节奏的感知,到最后将动作节奏转化为乐器演奏,是对音乐节奏的一种升华,也是幼儿逐层深入地了解音 乐作品、表现音乐形象、促进音乐能力的发展。

[案例]幼儿非常喜欢连线这些视觉上的小游戏,于是我将这个小游戏运用到最后乐器的选择上。我选择了四种乐器来代替这四种声音,如双响梆子( 小马) 、蛙鸣筒( 青蛙) 、三角铁( 雨滴) 、大鼓 ( 打雷声) 。因为幼儿已经对这四个声音有基本的了解,所以连线并不是特别困难,只有三角铁是他们是最后选定的。在这个节奏活动中,我选择通过乐器演绎青蛙和小马散步的故事情节,以乐器来替代传统的讲故事,通过表演再现故事情境。因为在表演乐器的过程中,对幼儿多感官的运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听、要看、要动手、要配合,准确找到演出的时间,这对多种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在活动过程中,出现了一个问题: 幼儿的乐器演奏不够整齐。当我询问他们哪里存在问题时,他们没有回答出来。于是我通过录音,帮助幼儿倾听自己和周围同伴的演奏,如果录音中出现问题,幼儿就能够发现哪里不够统一、哪里有错误,这比教师直接告诉够吸取他人的经验,在倾听“节奏”的基础上积极 调整自己,“修正”自己的节奏。

[策略]在节奏活动中,教师可以运用多样化的方式调动孩子的多感官,鼓励幼儿大胆积极地表现。比如,在“猴子学样”的节奏活动中,教师邀请幼儿围成圈,通过“猴子学样”这个音乐游戏来给自己和同伴戴帽,最后进行合作戴帽的表演,从而调动幼儿的视觉、听觉、动觉等方面。在音乐活动“好玩的圈圈”中,教师要求幼儿独自掌握看图识方位的本领,再与同伴探索不同方向的转圈。在音乐旋律中来合拍地表演,通过这样的集体舞呈现来提高幼儿通感和协调合作能力。虽然每个活动最后呈现的方式有所不同,但是它们的目标都是相同的,都是促进幼儿情感的体验,大胆地表现,这也是 通感感知表现最强的部分,是活动最高涨的地方, 通感的顶端。

实践表明,节奏活动中生动的动画、趣味的游戏互动、协调的合作演奏,促进幼儿感知觉往更为细腻、更加立体、更加饱满、更加多彩的方向发展。 我们也发现,在艺术通感中多感官的感受艺术有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通过感觉、想象、情感和领悟的结合,能让幼儿在节奏活动中获得丰富的体验。

参考文献:

1 沙莎.大班幼儿音乐节奏感培养的行动研究 D].重庆: 西南大学,2016.

2] 马楠.56 岁幼儿音乐节奏感培养的实践研 究[D].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2013.


学习档案

课题名称

基于审美通感构建幼儿园美术课程的实践研究

主题

以大班节奏活动“散步”为例谈通感的有效运用

时间

2024.11

一、视觉、听觉的结合运用

如果不仅仅用耳朵来享受音乐,我们的音乐享 受将会丰富、细腻和精彩得多。在音乐节奏教学中,为了让幼儿将消极旁听转化为积极参与,许多 教师会尝试将音乐节奏的欣赏与美术、舞蹈等巧妙地结合起来,注重在教学中提供机会,然后让幼儿利用多种感官( 如视觉、听觉、运动知觉) 来感受、体验音乐。因此,在这之前,幼儿教师总是有这样的经历: 在音乐节奏活动中,会非常注重幼儿对这首音乐节奏的欣赏,但却使用十分宽泛的问题让幼儿回答,答案是千变万化的。然而,将抽象的音乐运用视觉来进行具体化,就会缩小幼儿回答的范围。听觉和视觉的巧妙结合,是教师在节奏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

㈠运用视听感官,激发幼儿兴趣

图谱的不同介入,展现视听新高度

二、动觉在节奏中的多效运用

运用肢体动作,提炼生活节奏

转化动作节奏,表现音乐形象


音乐和生活是相互对话、和谐一体的。在大班节奏活动中,教师提炼了生活中的各种声音的节奏特色,并结合艺术通感让抽象的生活节奏直观化、形象化。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利用幼儿的视听感官来激发幼儿的兴趣,然后通过幼儿的肢体动作提取生活中的节奏,接着丰富图谱的呈现方法引导幼儿主动学习,最后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进行节奏谱的大胆表现。这一系列的通感策略的运用让幼儿从感受生活声音入手,结合语言节奏和动作节奏,能发现、认识并表现出节奏的美、音乐的美。




主办单位:太仓市高新区镇洋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