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课题二阶段总结(2024-2025下)

作者: 时间:2025-06-03 点击数:

基于审美通感构建幼儿园美术课程的实践研究

《子课题基于审美通感的幼儿园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

20242025学年第学期

崔倩倩

一、本学期研究工作进展情况

本课题在这个学期迎来了收官之年。回顾全程,团队从对“资源”“儿童经验”“美术课程”关系的迷茫探索,到如今形成系统化的实践路径;从家园互动的初步尝试,到家长深度参与课程共建,每一步都凝聚着集体的智慧与努力。尽管我们在理论转化、课程设计和资源整合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但仍存在教师通感教学创新不足、课程成果推广受限等问题。基于此,本学期团队以“成果提炼、经验总结、辐射推广”为核心,,现对本阶段工作进行全面总结。

⒈深度构建课程生态,强化幼儿成长联结:通过项目式学习与主题探究,将美术课程融入幼儿生活。例如在“四季窗”项目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触摸、绘画等多感官体验,完成从感知自然到艺术创作的转化,实现知识、技能与情感的融合,达成课程与幼儿成长的深度联结目标。

⒉梳理物化成果,打造系列化课程:对前期积累的教案、活动设计及幼儿作品进行全面梳理,依据幼儿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审美发展规律,运用课程设计理论和教育心理学原理,完成了成果的分类、整合与优化。目前已初步形成涵盖小班、中班、大班的系列化美术课程框架,为后续课程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⒊提高家园共育价值共契:构建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家园沟通机制,定期举办家长艺术讲座、亲子艺术工作坊,并建立线上交流论坛。通过这些活动,家长深入了解了美术通感课程的理念、目标和实施方法,积极参与课程设计、教学评价和活动组织。

二、本学期课题研究主要成果

⒈提升理论知识方面

⑴多元深度研讨活动:精心策划的小教研活动、读书分享活动和课题活动成效显著。小教研活动聚焦审美通感核心理论与实践难题,通过案例分析和深入探讨,解决了教师在教学中的诸多困惑;读书分享活动促使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有效提升了教师的理论应用能力;邀请专家参与课题活动,拓宽了教师的研究视野,为教学实践注入新的理念和方法。

⑵构建理论知识档案:教师每月进行高质量论文的深度阅读,并撰写详细学习资料和心得,构建了个人理论知识档案。定期的档案交流与分享,形成了教师群体共享的理论知识网,为教学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教师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运用上更加科学、合理。

⒉提高同频能力方面

⑴深化课题组活动:每月开展的课题组活动围绕教师实践中的真实问题展开,通过头脑风暴、案例研讨和经验分享,有效解决了资源转化为班本课程、班本课程升华为园本课程等难题。邀请课程设计和教育评价专家参与指导,为课程优化和创新提供了专业支持,推动了课程质量的提升。

⑵强化通感运用研究:通感教学研究小组通过多感官通感教学实践,探索出触觉与绘画材质结合、嗅觉与艺术创作氛围营造等创新应用方式。小组间定期交流研讨,总结出一套多感官通感教学方法、技巧和策略,形成了完整的教学指南,为美术课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方法指导。

⑶定期反思与提升:每月的“回头看”活动,通过教学录像分析、幼儿作品评价、教师自我反思和同伴互评等方式,全面评估“通感”在美术课程中的应用效果。教师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有效提升了教学质量和通感教学的实效性。

⑷优化资源共享平台:构建的美术课程资源包共享平台实现了资源的分类存储、快速检索和便捷下载,具备资源评价功能,并定期更新资源。平台为教师教学和幼儿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持,教师能够快速获取所需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幼儿也能接触到更多优质的美术学习资源。

三、反思与展望

尽管课题研究顺利收官,但仍存在部分教师创新能力不足、成果区域推广深度有限等问题。未来,团队将以本次研究为起点,持续优化课程资源,加强教师培训与跨园协作,推动审美通感教育理念在学前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幼儿美育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2025.6


主办单位:太仓市高新区镇洋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