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课题二阶段计划(2024-2025下)

作者: 时间:2025-03-03 点击数:

基于审美通感构建幼儿园美术课程的实践研究

《子课题基于审美通感的幼儿园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

20242025学年第学期

崔倩倩

一、情况分析

暖阳发力,从南至北一寸寸烘暖大地,本课题研究步入关键的收官之年。回顾一路走来的历程,我们在探索中历经波折,从对“资源”“儿童经验”“美术课程”关系的懵懂,到如今能清晰把握并有效运用,从家园互动的初步尝试,到逐渐获得家长的认可与支持,每一步都凝聚着团队的努力与智慧。然而,在理论向实践转化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教师在系列化课程设计上的意识困惑、通感运用的局限性以及资源利用的不足等。基于这些现状,本学期我们将聚焦核心问题,以更坚定的决心和更科学的方法,全力推进课题研究,力求达成预期目标。

二、本阶段目标与研究方向

深度关注过程主义,全方位建立课程深度联系:将课程视为一个动态、发展且与幼儿生活紧密相连的生态系统。不仅关注课程内容的传授,更注重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微体验和成长节点。通过引入项目式学习、主题探究等教学方法,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全方位深化课程与幼儿成长的内在联系。

系统梳理课题已有的物化成果,精心打造系列化课程:对前期积累的海量教案、丰富多样的活动设计以及幼儿充满创意的作品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运用课程设计理论和教育心理学原理,按照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审美发展规律,对这些成果进行分类、整合和优化。

大力提高家园共育的价值共契,深度达成美术通感课程建设的共识: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家园沟通机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如定期举办家长艺术讲座、亲子艺术工作坊、线上交流论坛等,向家长深入解读美术通感课程的理念、目标和实施方法。邀请家长参与课程设计、教学评价和活动组织,让家长在亲身体验中感受课程的魅力和价值,形成家园教育合力,共同为幼儿营造一个充满艺术氛围和审美滋养的成长环境。

三、具体措施

保持内核稳定,深度提升理论知识

开展多元深度研讨活动:精心策划具有深度和启发性的小教研活动,每次活动聚焦一个审美通感的核心理论问题或教学实践难题,组织教师进行深入探讨和案例分析。在读书分享活动中,鼓励教师不仅分享书籍内容,更要结合自身教学实践,阐述如何将书中理论应用于实际教学。在课题活动中,邀请专家进行深度指导和前沿理论分享,拓宽教师的研究视野。

构建深度理论知识档案:要求每位教师每月精选两篇高质量、具有前瞻性的与主题有关的论文进行深度思考性阅读。阅读过程中,不仅要总结论文的核心观点,更要分析其研究方法、创新之处以及对教学实践的启示。通过撰写详细的学习资料和深刻的学习心得,构建个人专属的理论知识档案。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档案交流和分享,将优秀的学习成果汇总成册,形成教师群体共享的深度理论知识网,为教学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保持好奇流动,全面提高同频能力

深化课题组活动:每月开展的课题组活动,设置明确的主题和目标,围绕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如资源转化为班本课程的难点、班本课程升华为园本课程的路径等,组织教师进行头脑风暴、案例研讨和经验分享。邀请课程设计专家、教育评价专家参与活动,为教师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推动课程的不断优化和创新。

强化通感运用研究:成立专门的通感教学研究小组,开展多感官通感教学实践研究。每个小组负责探索一种或多种感官在美术课程中的创新应用,如触觉与绘画材质的结合、嗅觉与艺术创作氛围的营造等。定期组织小组间的交流和研讨,分享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共同总结多感官通感教学的方法、技巧和策略,形成一套完整的多感官通感教学指南。

定期反思与提升:每月进行一次全面的“回头看”活动,组织教师对本月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入反思和总结。通过教学录像分析、幼儿作品评价、教师自我反思和同伴互评等方式,全面评估“通感”在美术课程中的应用效果。

优化资源共享平台: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构建功能强大、便捷高效的美术课程资源包共享平台。平台不仅要实现资源的分类存储、快速检索和便捷下载,还要具备资源评价、等功能。定期更新平台资源,根据教师和家长的需求,不断丰富资源种类和内容,提高资源的质量和适用性,为教师的教学和幼儿的学习提供有力支持

加强家园共育合作:制定详细的家园共育计划,明确家长在美术通感课程中的参与角色和责任。定期举办家长艺术讲座,邀请艺术教育专家为家长讲解审美通感的原理和教育方法。组织亲子艺术工作坊,让家长和幼儿在共同创作的过程中,增进亲子关系,提升幼儿的通感能力。建立线上家园交流平台,及时分享课程进展、幼儿作品和教育心得,鼓励家长积极参与课程评价和建议,形成良好的家园互动氛围。





主办单位:太仓市高新区镇洋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