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徐走到种子架前,踮起脚尖取下贴有“黄豆”标签的透明罐子。她双手捧着罐子左右摇晃,将罐子举到与眼睛平齐的高度,透过玻璃壁盯着里面的豆子。“这个圆圆的,像小珠子。”她小声嘀咕着,手指在罐子表面滑动。
随后她蹲在水培区,从工具筐里拿出绿色网格托盘,用右手食指和拇指捏起一粒黄豆,放在托盘网格上。“一颗,两颗……”她边数边将豆子均匀摆开,共摆放了8粒。接着拿起蓝色水壶,往托盘底部注入清水,直到水面没过豆子的一半。她歪着头看了看,又加了些水,直到豆子完全浸泡在水中,这才将托盘放在阳光照射的窗台上。
第二天晨间活动时,芮徐径直走到自然角,蹲在托盘前。她伸出右手食指轻轻触碰一颗豆子,随即缩回手,皱起眉头凑近托盘。“这是什么呀?”她用指甲刮下豆子表面的白色绒毛,放在手心搓了搓。旁边的朵朵凑过来看,芮徐指着托盘说:“昨天还是黄黄的,今天长白毛了。”她拿起旁边的放大镜,对准发霉的豆子,眼睛眯成一条缝,放大镜在豆子上方左右移动。“毛毛下面有点黑。”她把放大镜递给朵朵,自己则端起托盘走到教师面前,托盘微微倾斜,水顺着边缘洒出几滴。“老师你看,豆子生病了吗?”她仰着头问,左手食指指向托盘里的豆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指出,4-5岁幼儿“能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其相同与不同”。芮徐主动选择黄豆进行水培,并通过“摇晃罐子观察”“用放大镜细看”“手指触摸”等多种感官探索方式,体现了对种子变化的浓厚兴趣。特别是当发现种子发霉时,她能通过视觉(白色绒毛、黑色斑点)、触觉(绒毛质感)等对比新旧差异,展现出初步的观察比较能力。但她在观察时更多依赖感官直接感知,尚未形成系统的观察顺序(如从整体到局部),且未使用记录工具辅助观察。
围绕“种子为什么发霉”设计阶梯式问题情境:首先展示两盆水培种子(一盆发霉、一盆正常),引导芮徐观察对比“两盆豆子的水一样多吗?”“放在哪里晒太阳了?”;然后提供“种子水培说明书”(图文并茂的简单步骤图),让她对照自己的操作寻找差异;最后开展“拯救发霉种子”实验,提供纸巾(吸干水分)、新托盘(更换容器)等材料,鼓励她尝试解决问题。过程中教师以“你觉得水太多会怎么样?”“没有太阳种子会冷吗?”等启发性提问,推动她从表面观察深入到因果关系思考。
组织“种子观察小组”,将3-4名幼儿分为一组,每组发放“观察任务卡”:有的负责记录水量,有的负责描述颜色变化,有的负责整理工具。芮徐可担任“颜色记录员”,用彩笔标注每日种子颜色变化。每日晨间开展“观察分享会”,鼓励她用“我发现……”“和昨天不一样的是……”等句式分享发现,教师则引导其他幼儿提问“你看到的白毛摸起来是什么感觉?”,促进同伴间的深度互动。同时在自然角设置“问题墙”,记录芮徐和同伴的疑问(如“白毛会长大吗?”),支持持续探究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