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桐桐、芊芊三人戴着白色手套,蹲在种植园地的辣椒苗旁。一一双手各拿一根竹竿,将竹竿分别插在辣椒苗两侧的泥土里,插好后用手轻轻晃动竹竿,竹竿倾斜了,她拔出竹竿重新插,反复调整了三次。桐桐蹲在一旁,左手扶着一根竹竿,右手拿着白色绳子,试图将绳子绕在两根竹竿中间,绳子从竹竿上滑落,她把绳子放在地上,用手摸了摸竹竿,又拿起绳子,将绳子在竹竿上多绕了一圈。
芊芊从旁边的材料区抱来一捆竹竿,放在地上,拿起一根较长的竹竿走到一一身边:“一一,这个长的是不是更好?”一一抬头看了看竹竿,点点头:“我们试试把这个放在上面。”芊芊双手举起长竹竿,将两端分别搭在一一插好的两根竹竿顶端,竹竿中间向下弯曲,她皱着眉说:“它弯了,怎么办?”一一指着旁边的短竹竿:“我们再插两根短的在中间吧。”
桐桐放下手中的绳子,走到芊芊身边,伸手扶住弯曲的竹竿:“我帮你扶着,你插短的。”芊芊松开一只手,拿起短竹竿插在长竹竿下方的泥土里,插好后她松开扶着长竹竿的手,长竹竿依然弯曲,她看向一一:“还是弯的。”一一蹲下身,用手指着竹竿和辣椒苗:“辣椒苗现在还小, 不用搭那么高?”桐桐捡起地上的绳子:“我们把两根竹竿绑紧一点会不会好?”三人一起将两根竹竿的底部靠近,桐桐用绳子将两根竹竿的底部缠绕了几圈,打了个结,一一和芊芊扶着竹竿顶端,竹竿不再倾斜。
《指南》科学领域指出“5-6岁幼儿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特征或某个事物前后的变化”。三名幼儿在搭架子过程中,通过反复尝试感知竹竿的长度、硬度与稳定性的关系(如长竹竿弯曲、短竹竿更稳固),并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竹竿倾斜、弯曲)调整操作方法(重新插竹竿、增加支撑、缩短间距)。
《指南》社会领域提到“5-6岁幼儿活动时能与同伴分工合作,遇到困难能一起克服”。活动中三名幼儿自然形成了分工:一一负责插竹竿定位,桐桐专注于绳子连接,芊芊负责材料搬运和辅助支撑。当长竹竿弯曲时,三人通过对话协商解决方案(“再插两根短的”“绑紧一点”),桐桐主动提出“我帮你扶着”,体现了同伴间的互助意识。虽然过程中出现绳子滑落、竹竿弯曲等问题,但幼儿未放弃,而是通过共同讨论持续调整策略,展现了初步的合作问题解决能力。
《指南》健康领域指出“5-6岁幼儿能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或用具”。幼儿在活动中需完成插竹竿(手臂力量与手眼协调)、绑绳子(手指小肌肉控制)等动作。桐桐反复尝试用绳子缠绕竹竿,从“绳子滑落”到“多绕一圈”再到“打了结”,逐步掌握缠绕、打结的技巧;一一插竹竿时通过“晃动-拔出-重插”的动作调整深度和角度,体现了对动作力度和方向的控制。
当幼儿遇到竹竿弯曲、稳定性不足等问题时,教师可适时介入,提出开放性问题:“你们觉得为什么长竹竿会弯呢?短竹竿和长竹竿有什么不一样?”“如果想让架子更稳,除了绑紧底部,还可以怎样调整竹竿的位置?”引导幼儿关注材料的长度、粗细与结构稳定性的关系,鼓励他们通过观察比较(如并排摆放长短、粗细不同的竹竿)自主发现规律,而非直接告知解决方案,保护幼儿的探究欲。
在种植园地增设不同材质、规格的搭建材料,如粗细不一的竹竿、树枝、可弯曲的细藤、不同长度的麻绳和尼龙绳,以及辅助工具(小铲子、剪刀)。例如,提供带分叉的树枝,支持幼儿探索“十字交叉”“三角支撑”等不同搭建结构;提供彩色胶带,降低幼儿捆绑的难度(胶带黏性更强,操作更便捷)。材料的多样性可激发幼儿尝试不同连接方式(缠绕、捆绑、插接),并在比较中发现哪种材料和方法更适合支撑辣椒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