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故事2:污水过滤2

作者: 时间:2024-04-24 点击数:

现状记录:

池塘中的水被带进了班级,孩子们围绕着叽叽喳喳地探讨不休。教师立马利用晨间谈话时间将问题抛给幼儿,引发幼儿主动观察,认真思考,发现细节,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关键问题

孩子的观察、发现、思考

问题1:小池塘的水到底怎么脏了?


汐汐:水里有很多的小树叶和小树枝

阳阳:水的颜色黄黄的

雨雨:感觉水里有很多小泥土

瑶瑶:水里有一个小蜗牛

昊昊:水下面有很多黑色的东西

晗晗:水上面也漂浮着几个小果实。

问题2:能不能把水变干净呢?

蔚蔚:可以,水里很多树叶树枝,我们可以把它就拿出来

琪琪:我也觉得可以,只要把里面的黑黑的全部捞出来

瑞瑞:我觉得不可以,即便把里面的杂质都拿出来水还是黄的

恒恒:不会,里面的东西拿出来后,水肯定就干净啦!

馨馨:我觉得瑞瑞说的对,水不可能变干净


孩子们通过激励地探讨,发现对于关键问题2“能不能把池塘的水变得干净”这个话题还是不能达成共识,有的孩子认为只要把水中的东西清理干净水就会变干净,有的孩子认为即便把水中的东西清理干净水也是不会变得干净,这个冲突点只有通过亲身体验,实际操作,才能得出正确答案,因此我们进行了实地探究,准备将肉眼可见的杂质清理干净。那么如何选择适宜的材料呢,孩子们开始畅所欲言,经过讨论,孩子想到了三种材料,分别是勺子、筷子、镊子。

情况分析:

抛出关键问题,基于经验分析

水是幼儿常见的资源,和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孩子们愿意探索水的各种秘密,因此一次意外的邂逅,他们与小池塘的水相遇,通过细致地观察、分析小池塘水到底哪里脏了,同时激发了幼儿探究小池塘的水是否能变干净的欲望,在这次辩论中,幼儿间的思维碰撞,火花迸发,拓宽思维的宽度以及深度,并且产生困惑:是否把肉眼可见的杂质拿掉,水就能变干净在这个过程中,同时,幼儿通过不同的声音不仅了解到每一个人对于相同的事件有不同想法时,也明晰即便是相同的想法,理由也是不一样的,都有自己的关注点。

利用生活经验,自主尝试解决

《指南》中指出大班的幼儿能够利用一定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在这次活动中,幼儿能够利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想到了利用不同的操作工具解决问题,在操作的过程中,他们也逐渐开始思考自己所想的工具是否能够帮助解决问题,并且开始反思自己的工具在解决问题中出现哪些不适宜的地方。

后续指导

⒈教师们给幼儿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材料激发其兴趣,鼓励他们运用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探究,积累有益的经验,发展探究能力;比如说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发散思维,从多元角度解决问题,启发幼儿走出局限,思考如何把水变干净。

⒉引导幼儿可以请教身边的具有丰富经验的爸爸妈妈,倾听他们的想法和心声,了解更多解决问题的方式。



主办单位:太仓市高新区镇洋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