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孩子们发现种植园地搭起了黄瓜架子,孩子们想在班级里也试试,牧也选择了小木棍和毛线,开启了黄瓜架子的制作之旅。活动开始,牧也先认真挑选小木棍,对比不同木棍的长度、粗细,尝试找出适合作为架子支柱和横杆的材料。确定大致材料后,她小心地用毛线去缠绕木棍,试图将它们连接固定,构建黄瓜架子的基础框架。过程中,因毛线缠绕不紧,木棍出现松动,牧也没有气馁,反复调整缠绕的位置和力度。
过程中,她还会不时停下,观察架子的稳定性,若发现某一处支撑不够,就更换更长、更粗的木棍替换,或是调整毛线捆绑角度,专注且投入地持续完善黄瓜架子的造型,努力让其更贴近自己心中“能让黄瓜藤蔓攀爬”的架子模样。
《指南》科学领域指出:(大班幼儿)能经常动手动脑寻找问题的答案。牧也在搭建中不断感知小木棍的物理属性(长短、粗细、硬度)。通过实际操作探索材料间的连接方式,用毛线缠绕木棍需要精准控制手部动作,调整木棍位置也考验手眼协调。
从学习品质看,牧也全程保持专注,不受周围环境过多干扰,体现出良好的注意力集中能力;面对搭建中结构不稳、连接不牢等问题,多次尝试调整,这是深度学习的积极表现。同时,搭建“黄瓜架子”的行为,反映出她对生活场景(菜园、瓜棚等)的观察与经验迁移,将日常认知转化为游戏创作。
⒈进一步丰富搭建材料,例如创意植物支架的图片,以及简单的搭建步骤示意图,激发更多创意联想,还可投放自然科普绘本,加深她对植物生长与架子功能关联的认知。
⒉结合实物演示、简单实验,讲解支架承重原理(如三角形结构稳定性)、不同植物对支架的需求差异,组织牧也进行对比搭建实验,如分别用“三角形结构”和“四边形结构”搭建小架子,测试承重能力,引导她观察、总结结构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