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学习资料:浅析通感在儿童艺术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性

作者: 时间:2023-12-22 点击数:

浅析通感在儿童艺术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性

祝钦芳1周 静2

1上海市南汇区航头镇中心幼儿园,上海  211316

2华东师范大学 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上海  200062

  儿童艺术教育是将音乐、美术、文学作为教 育手段和内容的教育活动。鉴于儿童的特殊性,要丰富儿 童的美感知识,培养儿童的美感能力,应从发展童敏锐 的感知入手。通感是人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的感觉方式,是 发现美、体验美、表达美的重要元素。本文通过对儿童通感 现象的表述和儿童艺术教育特点的分析,阐述了通感在儿 童艺术教育活动中的作用。

关键词 儿童艺术教育活动  通感  重要性

引言

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开展 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提出 了更高的培养要求。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艺术教育已被 纳入幼儿园课程中 但怎样使幼儿在艺术教育活动中获 得更好的审美感受呢?近年的研究表明,人们已经认识到 通感是人们把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官上凭 借感受相通,相互映照,从而渲染并深化作品的意境的一 种修辞法。而在艺术教育中恰当地使用通感,不但有助于 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而且能提高其审美能力。

在目前的研究中 将通感用于儿童艺术教育的研究 还很少,但在教育实践中,通感的运用已然存在。 本文将 首先对儿童的通感和表现进行梳理 从而结合通感与儿 童艺术审美的特性 在活动案例中分析总结通感对儿童 艺术教育活动的重要性。

一、儿童的通感及其表现

从儿童认识的发展阶段来看 审美心理反应应该萌 发于感觉运动阶段的第二个子阶段(出生1个月之后),因 为该阶段的婴儿视觉已经聚合,手、眼、口的协调能力,视 和听的协调能力都在发展,婴儿已经能够通过视、听两个 渠道吸收同一物体的信息。相关研究表明,婴儿从一开始 就通过多通道方式对世界进行着感知(Meltzoff1990Spelke1987);4个月大的时候,婴儿的视听觉已能够进 行很好的协调;7个月的孩子通过一些形式来整合情感表 达 , 如将高兴或愤怒的声音与说话者的适当表情对应起 来(Pickens1994Soken & Pick1992)。 儿童是以触觉、 味觉、嗅觉、动觉等身体感受接受实用品的软硬、轻重、动 静,用视觉、听觉接受声音、色彩、形状等具审美特征的刺 激物。其具体表现可以从以下两个阶段来看:

婴儿期(02岁)阶段

由于婴儿的语言系统发育不够完善,因此,这一阶段 的婴儿还不能用文字语言表达自己的审美感知 而是通 过一些肢体动作来传达内心的感受。如:婴儿躺在摇篮里

注视床上色彩鲜艳的玩具,倾听成人的歌曲或乐曲声,先 “寻声追物”,之后如果有同样的视觉、听觉上的刺激, 则会表现出喜悦的神情 , 甚至以手舞足蹈表达自己的快 乐。随着婴儿年龄的增长,他会在听到成人唱歌时不由自 主地扭动身躯,能跟着成人的音乐拍手、跳跃等。看到成 人的微笑,他们也会感觉到愉悦并用挥手、大笑或者发出 一些声音表达自己。

学龄前期(36岁)阶段

在这一阶段,幼儿开始走出家庭,进入幼儿园。他们 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和自然 有了更多的审美感知 对象。此外,幼儿的语言系统也已经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而且视、听、触、味、嗅各感官的功能也开始得到完善。他 们已经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美的感知和审美 情感,并且也开始接触一些特意安排的艺术教育活动。因 此,尽管幼儿在他们的生活中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但是 大多数的记录则出现在幼儿教师对活动的记录上。 如:

案例一:

大班幼儿在欣赏毕加索的《梦》,当看到橘红色的椅 子时:

幼儿1:橘红色给我的感觉就像我们睡觉一样。

幼儿2:像被子一样的感觉,很暖和。

这里,“橘红色 ” 的色彩刺激使幼儿产生了温暖的感 觉 , 明明是视觉的刺激但是却产生了触觉上的感受—— 像被子一样,睡觉(躺在被子里)一样—— 暖暖的,就是一 种视觉引起的触觉上的通感。

案例二:

给幼儿听《拔根芦柴花》和《勇敢的苏格兰》两首不同 曲调的歌曲,之后让他们进行美术创作,幼儿基本上都在 前者轻快、活泼、鲜明、富有弹性的曲调下,画出了柔美、 活泼的线条,而在后者铿锵有力的雄壮曲调中,画出了刚 直有力的线条。

二、通感的重要性分析

幼儿艺术教育是将音乐、美术、文学作为教育手段和 内容的教育活动。鉴于幼儿的特殊性,要丰富幼儿的美感 知识,培养他们的美感能力,应从发展敏锐的感知入手。 因为艺术教育中,音乐是听觉感知艺术,美术是视觉感知 艺术,文学是视听共同感知艺术,而舞蹈则是视听、动觉 共同感知的艺术 艺术活动的过程需要幼儿多种感官参 与。 因此,通感对儿童艺术活动的展开具有重要作用。

(一)通感对儿童艺术欣赏的作用

1.开阔幼儿的视野和听野,丰富幼儿的审美感受,使

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富有完整性和立体感。

美感的产生离不开人类感官的发展 它的产生是建 立在五官的社会化基础之上的 特别是视听感官的进化 更是强化了人类的审美强度与审美意识 但仅凭一种感 官的感知并不能完整地产生审美感受 视觉器官的眼睛 只能感应光的强弱、物体的形状、颜色;听觉器官的耳朵 也只能感知声音的大小、强弱、长短。 这些都无法构成人 与对象之间的欣赏关系,只能说是一种生理基础,反映一 种生物性的本能。真正进入欣赏序列的是人的知觉能力, 也就是欣赏对象作用于人的器官,经过传导系统,传入人 的大脑,形成协同反应,构成完形结构,体现一种整体观 念,这才是欣赏的真正开端。通感正是这开端的契机,因 此,在欣赏活动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通过通感可以调动视听觉之外的多个感官参与其 中,使幼儿获得视听之外的感官体验,因此,尽管幼儿只 是看到了一幅画或听到了一首歌,但是有了通感的参与, 他所产生的体验就有可能包含了味觉、嗅觉甚至触觉,这 也使得幼儿能更完整地理解艺术形象。 如案例:

小班幼儿听完故事《小老鼠做蛋糕》之后,老师问看 完插图有什么感觉时:

幼儿1:漂亮的感觉。

幼儿2:还有小河哗啦啦的感觉。

幼儿3:有香味的感觉。

幼儿4:诱人的感觉。

幼儿5:美丽的感觉。

在这个活动中 幼儿由教师通过讲故事了解了故事 的情节。但是很明显,小班幼儿的逻辑组织能力是比较弱 的,通过教师的讲述,幼儿只是形成了对故事的某些情节 的记忆,而这些记忆是非常短暂的。如果要让幼儿在听故 事的过程中提炼出对故事的完整感受是不可能的,因此, 教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向幼儿出示了与故事相关的图 这样 幼儿所接收的信息就不仅仅是来自于听觉上 的,还包括视觉上的。我们在实践中还发现,越是向低年 龄儿童呈现的图片越是具有颜色鲜艳、 人物形象夸张的 特点。 正是由于这些多感官的刺激使得幼儿对整个故事 产生了相对完整的感受,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这里,幼儿的 回答充满了诗一般的美感,你可以从中看到听觉上(哗啦 啦)、视觉上(漂亮)、嗅觉上(香味、诱人)的不同感受,这 就是通感 它使幼儿对故事和图片的审美感受不仅仅停 留在听觉或视觉的感受上,而有了上述多种感官体验。

2.通感可以充分调动幼儿的想象力,使之对艺术形 象进行联想,以取得审美活动的最佳效果。

通感,包含了不止一种感官的参与,是一种感觉引起 另一种或多种感觉的连锁反应 是外界事物作用于某一 器官所产生的复合感觉。这就使得审美感官立体化,不再 仅仅是二维空间 而是存在大量的空白的可供发挥的空 间,这能刺激想象、触动通感的产生,继而通感带来更多 想象,二者的相互配合使幼儿拥有更大的审美空间。

幼儿在充分的联想、回味中,获得美感享受,审美情 趣也由此得到提升。而想象与通感的结合,使幼儿能从悠 悠情思中升华对艺术形象的感知 从而引发更强烈的情 感。如孩子们在欣赏唐诗《春晓》时,他们不仅聆听到了诗 词铿锵有力的优美韵律和节奏 还再现了原有的审美经 验,似乎听到了鸟叫声、下雨声、刮风声,似乎看到了花瓣

纷落的景象,由此感受春意绵绵的气息,产生一种整体美感。又如案例:

幼儿在欣赏卢梭的《丛林组画》(法国,亨利·卢梭的 油画)时③ :

幼儿1:我喜欢这些绿色,我感觉它一直在往上长。

幼儿2:绿色很有生命力,很愉快。

幼儿3:绿色和这些树很凉快,很舒服。

在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中 对名家名画的欣赏已被 作为儿童艺术欣赏活动的重要题材。但是,教师也会选择 一些色彩比较鲜艳的、在构图和线条上更具有想象空间 的一些作品,原因显而易见。 如上所述,由于幼儿的认知 特点 他们对色彩在视觉上产生的刺激比成人更具有敏 感力。在这幅作品里,油画中大片的绿色给幼儿很强烈的 视觉上的刺激 柔和的颜色不仅使他们产生了愉快的感 觉,而且让他们看到了生长,体验到了舒服的触觉感受。 通感在这里调动了幼儿的想象力 使他们看到的不仅仅 是绿色的森林表象,还看到了他们的明天(一直往上长), 更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仿佛已经站在了绿绿森 林的树阴里,而有了“凉快”的感觉。 因此,他们所获得的 艺术感受没有停留在视觉所接收到的信息层面上 , 而是 随着通感引起的联想到了更远的境界。

(二)通感对儿童艺术创作的作用

1.通感能有助于幼儿全面感知世界,使之更深入细 致地观察体验生活,增强主观感情世界的艺术表达能力。

一切的艺术都源自生活,幼儿的艺术创作也不例外。 只有在感知生活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艺术的表现。而在体 验生活的过程中,通感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此,诗人郭风 就曾经强调:“到生活中,要开放‘五官 ’,要把视觉、听觉、 触觉、味觉等各方面的感觉器官统统开放起来,观察周围 的人和物,以至领略自然的各种声、香、味。”④艺术是现实 生活的审美反映,而现实生活是丰富复杂、多姿多彩的。

对于幼儿,通感更具特殊意义。幼儿通过感官来感知 世界、获得对各种事物的形象认知,并逐渐形成其在艺术 创作中的重要素材。在生活中,色彩对幼儿产生了视觉刺 激,幼儿便会去产生用手触摸的“冲动”。最常见的就是当 幼儿看到色彩鲜艳的花朵时 , 总会情不自禁地伸出手去 摸花瓣 , 以期得到色彩与触感的统一认知 , 似乎只有这 样,他才真正认识了这一颜色的花。幼儿在获得视觉与触 觉的感觉经验的同时实际上产生了两感官间的互通,我 们可以将它看成是相应的感觉经验的储备和认知的储 备。 由此,我们看到,实际上通感使得幼儿在感知体验生 活时,能从更细微处去认识事物,发现美。 而他们从生活 中所获得的信息,对幼儿的创作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如 幼儿看到小伙伴欢快的唱歌、跳舞,在之后所进行的创作 中,他就会选择明亮的色彩来进行描绘。这实际上说明了 生活的体验让幼儿产生了更强烈的创作的主观愿望,而 通感使得幼儿更明确地表达了这一创作愿望。 如:

在一次中班“认识小手”的活动中,教师请幼儿将自 己的小手画下来,并且要说出自己小手的特点。不多会儿 就有一小组发生了争论 , 经过询问得知一位小朋友把她 的小手涂成了一片蓝色 , 其他小朋友一致认为这样不好 看,这位幼儿告诉教师说:“我的手很冰,像下雪一样。 ”

中班的孩子已经有了对色调的基本认识 他们知道 了冷暖色调,能够用色彩来表示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在这 次艺术创作中,小月按照老师的要求创作自己的小手,为

了表达出小手的“很冰”的特点,她选择用蓝色作画,并且

用了“像下雪一样”的生活体验解释她的作品 。 分析这一 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蓝色(视觉)与很冰(触觉)变成了对 同一个感受的表达。我们很自然地接受了,却没有进一步 考虑两个不同感官上的感觉为什么可以互相形容呢? 答 案当然是通感。这里,正是因为视触通感使得幼儿可以用 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创作。

2.通感能使幼儿的艺术创作富有多样性。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一个艺术形象的表达,需要幼儿 根据自己对事物的感知和理解 再借助其他材料的帮助 来完成。通感是多种感觉综合的心理活动,它能够突破个 别感觉的局限性和机械性,丰富和深化感觉经验的内容, 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能够产生异乎寻常的审美效应。

一般的感觉由于各个感官各司其职,有专门分工,因 而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呈现一种单一状态,而通感 却是外界事物作用某一器官所产生的复合感觉 可以看 出,通感中调动了更多更细腻的感官感觉丰富人的知觉、 审美世界。它既引起了心灵的悸动,又拓展了审美的时空 维度,延续了审美感受力,同时,使其使用多种形式来表 达自我感受。儿童可从不同的色彩、线条的排列中感受到 节奏和旋律,并与节奏旋律相类似的音乐进行匹配,也可 根据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去体验文学作品的形式审美特 征。儿童能在色彩、构图、旋律、节奏之间感受到不同的或 相同的情感模式,用明亮的色彩表达明快的乐曲声等。如 案例:

音乐欣赏活动《轻快与沉重》中,教师准备了两首音 乐,一首节奏轻快,另一首比较缓慢。听完音乐后,教师问 幼儿除了用颜色和图形表现音乐外,还可以用什么表示。

幼儿1:我听到欢快的音乐,那条红色弹簧线好像我 和小朋友搭的火车在跑。听到沉重的音乐,我就用蓝色的 点线代表火车跑到黑黑的山洞里。

幼儿2:粉红色的螺旋线是我们手拉着手在绕圆圈跳 舞。紫色的射线就是跳得很累,想休息,但停不下来,我就 不高兴,所以我用了锯齿线表示。

幼儿3:我觉得这段音乐听起来很优美,所以我用弹 簧线来表现 , 它们不是非常密集 , 因为我觉得音乐比较 慢。这段音乐让我想到了妈妈在对我温柔地说话,我也用 了一些螺旋线来表现我的感觉 , 就像妈妈不停地和我说 话一样。

幼儿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已通过“耳”产生了听觉上 的感受,信息在刺激幼儿听觉域的同时引起了视觉、触觉 等感官域的反应,从而产生了视觉、触觉等感官感受,即 发生了视听通感和听触通感 。 于是 , 幼儿有的选择了 “ 红”、“粉红 ”的暖色调来表示快乐,有的用不密集的“弹 簧”来表示舒缓,而有的用“蓝色”、“紫色”的冷色调来表 示沉重等。在对同一现象的表达中,幼儿由于产生不同的 通感而出现了多种方式的表达。 从这样的表达方式中我 们可以看到 , 幼儿已然能较好地把握住对艺术形象的理 解,并能更充分地表达自身的理解和感受。

三、结语

由于儿童具有其认知特殊性 所接受到的信息都以 五官感知的为主,而通感作为各感官之间的相互转换,对 儿童感知艺术、表达艺术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开展 艺术教育活动时,如果能够充分调动儿童的各感官,那么 他们对艺术的感知将会更加全面和深刻。

通过对通感在儿童艺术教育活动中重要性分析,我 们可以进一步探悉如何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通感 从而 提升开展儿童艺术教育活动的价值 使儿童获得有效的 审美感受。

注释:

①楼必生,屠美如. 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16.

②王海英.话题加减法[J.幼儿教育(教师版)2005.115.

③王丽.论儿童的审美移情[J. 中国艺术教育,2004, (2):31.

④郭风.关于创作[J.转引自史红彬.谈通感在音乐创 作与欣赏中的审美价值[J.艺术交流,200358.

⑤绘画与音乐的通感[O. 中国学前教育网.教师版. 教研之窗.

参考文献:

1]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 第1.

2]杨平.“联觉现象”与艺术教育[J. 中国艺术教育, 2004.1,(1.

3]谭秀丽.论“联觉”—— 音乐形象再现中的审美心 理 结构[J. 锦 州 医 学 院 学 报(社 会 科 学版),2004.2,第2 卷,(1.

4][意]克 罗 齐. 美 学 原 理[M. 北 京外国文学出版 社,1983.

5]杨波.对通感作为修辞的阈限质疑—— 艺术通感 研究系列之一[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3.3,第24卷,(2.

6]杨波. 艺术通感的生理— 心理学发生探源—— 艺 术通感研究系列之二[J.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3.3,第 24卷,(4.

7]杨波.文学接受活动中的艺术通感特征解说——  艺术通感研究系列之三[J.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3.9, 第24卷,(5.

8]杨波.艺术通感:一种通觉性创造性的审美能力—— 艺 术通感的审美阐释[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 第31卷,(4.

9]杨波. 阐释涉险:以审美统觉破译艺术通感的密 码—— 艺术通感研究系列之四[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4. 1,第25卷,(1.

10]姜守旸.浅谈艺术通感的类型及作用[J.辽宁师 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摘录人:吴越

学习档案

             教师:吴越

子课题名称

基于审美通感构建幼儿园美术课程的基础研究

主题

浅析通感在儿童艺术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性

时间

2023.12


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开展 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提出 了更高的培养要求。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艺术教育已被纳入幼儿园课程中 ?近年的研究表明,人们已经认识到 通感是人们把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官上凭 借感受相通,相互映照,从而渲染并深化作品的意境的一 种修辞法。而在艺术教育中恰当地使用通感,不但有助于 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而且能提高其审美能力。

通感的重要性分析

幼儿艺术教育是将音乐、美术、文学作为教育手段和 内容的教育活动。鉴于幼儿的特殊性,要丰富幼儿的美感 知识,培养他们的美感能力,应从发展敏锐的感知入手。 因为艺术教育中,音乐是听觉感知艺术,美术是视觉感知 艺术,文学是视听共同感知艺术,而舞蹈则是视听、动觉 共同感知的艺术 艺术活动的过程需要幼儿多种感官参 与。 因此,通感对儿童艺术活动的展开具有重要作用。

通感对儿童艺术欣赏的作用

开阔幼儿的视野和听野,丰富幼儿的审美感受,使

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富有完整性和立体感。

通感可以充分调动幼儿的想象力,使之对艺术形 象进行联想,以取得审美活动的最佳效果。

通感对儿童艺术创作的作用

通感能有助于幼儿全面感知世界,使之更深入细 致地观察体验生活,增强主观感情世界的艺术表达能力。

通感能使幼儿的艺术创作富有多样性。


由于儿童具有其认知特殊性 所接受到的信息都以 五官感知的为主,而通感作为各感官之间的相互转换,对 儿童感知艺术、表达艺术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开展 艺术教育活动时,如果能够充分调动儿童的各感官,那么 他们对艺术的感知将会更加全面和深刻。

通过对通感在儿童艺术教育活动中重要性分析,我 们可以进一步探悉如何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通感 从而 提升开展儿童艺术教育活动的价值 使儿童获得有效的 审美感受。





主办单位:太仓市高新区镇洋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