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学习资料:艺术通感在学龄前儿童美术鉴赏与创作中的应用

作者: 时间:2024-12-02 点击数:

郭颖

【摘要】现代教育要求教学要坚持五育”并举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美育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学龄前儿童的美术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儿童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更有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学龄前儿童美术教育中,艺术通感是儿童美术创作的智慧源泉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基于此,美术教师要明确在学龄前儿童美术鉴赏与创作中应用艺术通感的必要性,提出合理运用艺术通感的策略,包括问题引导、在美术鉴赏中培育儿童的艺术通感,创建趣味活动、在美术创作中培养儿童的艺术通感,结合生活经验、在美术课堂上培养儿童的艺术通感,提升综合素养、有效进行儿童艺术通感应用指导等,落实美育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 艺术通感; 学龄前儿童; 美术鉴赏与创作

美术具有一定的可视性,人们可以根据美术作品的可视、可触摸等特点,产生一定的联想和想象,即艺术通感。学龄前儿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美术作品作用于儿童的视觉时,儿童能在听觉、 嗅觉、 触觉等多重刺激下产生新的感受和想法, 不仅有助于开发艺术鉴赏与创作潜力,还能促进综合能力及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研究艺术通感在学龄前儿童美术鉴赏与创作中的应用十分必要,尤其是在儿童美术鉴赏与创作教学中,注重艺术通感在美术鉴赏与创作中的应用是培养儿童艺术素养的重要方式。 本文对艺术通感慨念进行阐述,分析其应用价值,提出应用策略。[1]

艺术通感的内涵

在分析艺术通感的概念之前,首先应该明确通感的含义,再结合通感在艺术鉴赏与创作中的表现,阐述艺术通感慨念。通感即人们在对某一件事或事物的认识和观察过程中,能够联想到其他事物,是在对事物的感知或者表象认识中产生的感觉转移、渗透或者互通等过程。艺术通感的概念可以结合通感在艺术鉴赏与创作中的具体表现来理解, 即人们在艺术鉴赏与创作过程中,可以联想到其他类型的艺术创作,即能够触类旁通, 在鉴赏与创作过程中表现得游刃有余。在美术创作这一艺术实践过程中, 艺术通感的应用能够激活创作者的灵感,有效发挥创作者的主观能动性。素质教育背景下,学龄前儿童美术教育要落实素质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艺术通感的应用与调动儿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具有密切联系, 培养儿童的艺术通感能够很好地促进儿童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儿童在美术鉴赏与创作中可以有意识地注意、观察和分析美术作品,调动视觉并结合嗅觉、听觉等,更好地感受美术鉴赏与创作和其他事物的关系,识不同事物的内在联系,进而形成艺术通感。 由此可见,艺术通感的价值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艺术通感在学龄前儿童美术鉴赏与创作中的作用

美育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德、智等方面的发展。对学龄前儿童身心成长规律进行研究, 发现一些儿童有很强的感知能力和联想能力,教师在学龄前儿童美术鉴赏与创作教学过程中,培养儿童的艺术通感应用能力,不仅有助于儿童美术鉴赏与创作能力的提升,还能培养儿童的审美意识及情感表达能力。

能够有效培养学龄前儿童的审美意识

美术作品鉴赏活动是美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儿童发现美、欣赏美能力的重要载体,能够有效开发儿童的审美意识。学龄前儿童美术教育过程中,美术作品鉴赏不仅可以提高儿童辨别艺术美的能力,还能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及感受能力。艺术通感在学龄前儿童美术作品鉴赏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丰富和拓展活动内容及形式,使儿童有效利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通过在美术作品鉴赏过程中调动视觉、 听觉、嗅觉及味觉等,有效培养审美意识。[2]学龄前儿童美术作品鉴赏活动需要儿童调动视觉等, 在不同感官的刺激下产生不一样的审美感受, 有效丰富审美情感。在美术作品鉴赏活动中,如风景油画鉴赏中,五颜六色的画面会让鉴赏者在视觉冲击下联动其他感官做出反应,产生不一样的感受。例如,学龄前儿童看到五颜六色的油画会联想到彩虹 (视觉联想),联想到甜甜的棒棒糖 (味觉联想)等。儿童在艺术通感的帮助下能够很好地体会到美术作品的美感,从视觉上的审美感受拓展到味觉、等的审美感受。 由此可见,艺术通感的应用对学龄儿童审美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能够有效开发学龄前儿童的美术创作潜能

美术创作是美术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对儿童美术基础知识及创作技能的锻炼与考查,是实现美育育人的重要途径。在美术创作过程中,创作者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联想相关事物,以美术作品 (如绘画、 雕塑等)表现出来,美术作品蕴含着创作者的个人情感。在素质教育背景下, 教师要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儿童美术创作的实践意识,开发儿童的美术创作潜能,提升儿童的情感表达能力。

艺术通感在学龄前儿童美术创作中的应用,能够丰富儿童的想象空间,让儿童在美术创作中有效调动多重感官,思考和分析美术创作的思路和方法,挖掘自身的美术 创作潜能。[3]

儿童在多重感官的刺激下,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观察和欣赏作品,并在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过程中产生新的见解和想法。例如,教师在 “水果写生”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让儿童欣赏画作 《美味的水果》,给儿童提供如苹果、猕猴桃、水蜜桃和香蕉等实物,让儿童进行观察,分析不同水果的形状、颜色和触感,并结合画作学习勾画技巧和涂色技巧。然后,教师引导儿童开展写生训练,结合多重感官更好地进行美术创作。 学龄前儿童在美术作品的鉴赏过程中积累审美经验, 在作品分析中会产生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在创作过程中产生新的想法,有效开发美术创作潜能。

能够有效丰富学龄前儿童的审美情感

现代教育背景下, 美育教育是情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美育的性质进行分析可知,美育教育是一种偏向于感性教育的情感教育, 旨在培养学生的美学素养, 健全学生的个人品格,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龄前教育阶段是培养儿童情感的基础阶段,通过丰富的艺术教育 (比如美育)能够丰富儿童的情感,对儿童的美术鉴赏和创作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学龄前儿童的审美情感培养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层次性,艺术通感在美术鉴赏活动及美术创作活动中的应用,是儿童多重感官的协同反应,也是儿童多种情感的表达。美术作品蕴含创作者的情感,儿童在美术鉴赏活动中,可以对作品进行分析,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从而丰富自身的情感。在美术创作过程中,儿童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根据美术作品的内容来调动多重感官, 体会和感受作品表达的情感,创作能够表达自身情感的美术作品。艺术通感的应用,有利于丰富学龄前儿童在美术鉴赏及创作中的情感表达,凸显美术教育的价值。

能够有效促进学龄前儿童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素质教育要求教学要落实“以人为本” 的理念,在教学活动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龄前儿童年龄较小,好奇心比较强,对一切事物都有很强的探究欲望。学龄前儿童美术鉴赏与创作过程中,艺术通感的应用让儿童更加关注自身的体验,肯定自身在鉴赏与创作活动中的价值,挖掘鉴赏与创作潜能, 发展创造能力,促进全面发展。学龄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引导儿童在美术鉴赏与创作过程中发展想象力,在艺术通感的作用下调动多重感官感受美术作品表达的情感,促进个人情感的丰富。学龄前儿童在美术鉴赏与创作活动中关注自身感受,深入挖掘创作潜能,有利于发展综合能力。

在学龄前儿童美术鉴赏与创作中应用艺术通感的策略

学龄前是儿童能力发展和素养提升的重要阶段,在美术鉴赏与创作中培养学龄前儿童的艺术通感应用能力十分重要,是落实美育育人的重要条件。

问题引导,在美术鉴赏中培育儿童的艺术通感

活跃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在学龄儿童美术鉴赏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注重儿童通感能力的培养。在学龄前儿童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与儿童的交流, 通过语言交流及问题引导,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艺术通感的内涵。例如, 在进行风景油画的美术作品鉴赏活动中,教师可以先让儿童观看油画作品, 并提出问题: “你们在观看的过程中有什么体会?”儿童通过语言描述来概括油画的内容。 然后, 教师结合艺术通感的应用, 利用问题进行引导。儿童 A 说在看到油画中的树木及花草时, 耳边仿佛听到风吹过树木的 “沙沙声”;儿童 B说在欣赏画中的花草时, 鼻子好像嗅到花的芳香;儿童 C 说在看到画中采蜜的小蜜蜂时,好像尝到了甜味等。 在对这一幅风景油画作品进行欣赏的过程中,儿童不仅用到视觉,还调动了听觉 (沙沙声)、嗅觉 (花的芳香)及味觉 (甜味),在多重感官的作用下使美术鉴赏能力得到锻炼, 通感的应用价值得到升华。美术教师在利用问题进行引导的过程中阐述艺术通感的含义,更易于儿童的理解。这种教学形式能够有效促进儿童艺术通感应用能力的培养。

创建趣味活动,在美术创作中培养儿童的艺术通感

学龄前儿童年龄较小 对事物充满好奇心, 相比较传统的课堂, 趣味性的教学活动能有效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 在学龄前儿童美术创作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学设备提高儿童的美术课堂参与度, 引导儿童运用艺术通感来进行美术创作。 教师可将不 同类型的美术创作活动结合起来, 有效培养儿童的艺术通感应用能力。 在引导儿童开展美术创作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将音乐与美术结合起来, 促进艺术通感的综 合性应用, 通过听觉和视觉的结合培养儿童的想象力 和联想能力, 深度挖掘儿童的美术创作潜能。 例如, 美术教师在绘画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播放轻 松欢快的歌曲, 《大王叫我来巡山》 或者 《采蘑菇的小姑娘》 等。 教师还可以播放 千与千寻 钢琴 版)》 或者 《天空之城》 等节奏缓慢的歌曲, 让儿童 在音乐氛围中进行美术创作。 这种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促进儿童美术创作能力的提升, 还能有效培养学龄前儿童的艺术通感应用能力。

结合生活经验,在美术课堂上培养儿童的艺术通感

艺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素质教育要求学龄前儿童艺术教育要回归生活, 使儿童能够从生活中获取经验、 积累经验, 在生活实践中接受艺术教育。学龄前儿童具备一定的生活观察意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学龄前儿童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生活经验对儿童进行美术鉴赏与创作训练, 以考查儿童的生活常识应用能力,锻炼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 [4]

美术教师可以利用生活经验, 将味觉、 触觉等与视觉结合起来, 引导儿童进行美术鉴赏与创作,培养儿童的艺术通感。 例如,味觉与视觉的结合, 能够有效提高儿童对通念的理解和把握。 日常生活中,人们吃青苹果和红苹果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一般来说青苹果有酸味, 而红苹果有甜味,视觉的青和红两种颜色与味觉的酸和甜产生了联系。 学龄前儿童美术欣赏活动中, 教师展示关于青苹果和红苹果的绘画, 儿童C说看到青苹果时感觉嘴里又酸又涩,看到红苹果时感觉嘴里甜甜的。在美术创作活动中,教师要求学生画两幅画, 幅酸苹果的画,一幅甜苹果的画。有的儿童用青绿色颜料给酸苹果的画填色,用红色颜料给甜苹果的画填色。这种教学方式强化了学龄前儿童美术教育中的艺术通感运用能力训练。提升综合素养,有效进行儿童艺术通感应用 指导新时代, 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主动提高职业素养,正确引导和教育学生。 教师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在 学龄前儿童美术鉴赏与创作中应用艺术通感的前提。 学龄前儿童美术课程教学中, 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及教学能力,要深刻理解艺术通感的内涵及应用价值,在学龄前儿童美术鉴赏与创作教学中做好艺术

通感应用指导。教师要能够站在儿童的角度看待问题 和思考问题,体现 “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学龄前儿童美术鉴赏与创作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为儿童提供发现美、创造美的空间,调动儿童 美术鉴赏与创作的主观能动性, 挖掘儿童的美术鉴赏与创作潜力。在艺术通感应用指导过程中,教师要时 刻关注儿童艺术通感的应用情况,适时给予有效的指 导与帮助,在实践中促进儿童对艺术通感的理解, 引导儿童正确应用艺术通感, 在美术作品鉴赏及创作过程中积极调动多重感官, 多角度考虑问题,不断反思 总结,提升艺术素养。

小结

艺术通感在学龄前儿童美术鉴赏与创作中具有重 要的应用价值, 美术教师要深入理解相关概念, 在此 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 包括问题引导、 在美术鉴赏中 培育儿童的艺术通感, 创建趣味活动、 在美术创作中 培养儿童的艺术通感, 结合生活经验、 在美术课堂上 培养儿童的艺术通感, 提升综合素养、 有效进行儿童艺术通感应用指导等, 有效培养学龄前儿童的艺术通 感应用能力, 促进美育育人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孔国欢.浅析艺术通感在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多元价值 [J].汉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1 (3)

[2]申艳玲. “视听通感” 在美术课中的运用———从 《美术的节奏》 一课教学谈起 [J]. 考试 (高考文科版), 2015 (10)

[3]游兆菁. 浅谈 “通感” 在幼儿园美术欣赏活动中的运用 [J].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 (12)

[4] 王高珍. 运用通感策略提升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以人教版 《美术》 (一年级上册)“下雨啦”一课为例 [J].辽宁教育,2020 (1)


摘录者:崔倩倩


学习档案

课题名称

基于审美通感构建幼儿园美术课程的实践研究

主题

艺术通感在学龄前儿童美术鉴赏与创作中的应用

时间

2024.12

美术具有一定的可视性,人们可以根据美术作品的可视、可触摸等特点,产生一定的联想和想象,即艺术通感。

艺术通感的内涵

在分析艺术通感的概念之前,首先应该明确通感的含义,再结合通感在艺术鉴赏与创作中的表现,阐述艺术通感慨念。通感即人们在对某一件事或事物的认识和观察过程中,能够联想到其他事物,是在对事物的感知或者表象认识中产生的感觉转移、渗透或者互通等过程。

艺术通感在学龄前儿童美术鉴赏与创作中的作用

能够有效培养学龄前儿童的审美意识

美术作品鉴赏活动是美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儿童发现美、欣赏美能力的重要载体,能够有效开发儿童的审美意识。学龄前儿童美术教育过程中,美术作品鉴赏不仅可以提高儿童辨别艺术美的能力,还能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及感受能力。

能够有效开发学龄前儿童的美术创作潜能

美术创作是美术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对儿童美术基础知识及创作技能的锻炼与考查,是实现美育育人的重要途径。

能够有效丰富学龄前儿童的审美情感

现代教育背景下, 美育教育是情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美育的性质进行分析可知,美育教育是一种偏向于感性教育的情感教育, 旨在培养学生的美学素养, 健全学生的个人品格,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能够有效促进学龄前儿童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素质教育要求教学要落实“以人为本” 的理念,在教学活动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龄前儿童年龄较小,好奇心比较强,对一切事物都有很强的探究欲望。

在学龄前儿童美术鉴赏与创作中应用艺术通感的策略

问题引导,在美术鉴赏中培育儿童的艺术通感

创建趣味活动,在美术创作中培养儿童的艺术通感

结合生活经验,在美术课堂上培养儿童的艺术通感


现代教育要求教学要坚持五育”并举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美育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学龄前儿童的美术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儿童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更有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学龄前儿童美术教育中,艺术通感是儿童美术创作的智慧源泉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基于此,美术教师要明确在学龄前儿童美术鉴赏与创作中应用艺术通感的必要性,提出合理运用艺术通感的策略,包括问题引导、在美术鉴赏中培育儿童的艺术通感,创建趣味活动、在美术创作中培养儿童的艺术通感,结合生活经验、在美术课堂上培养儿童的艺术通感,提升综合素养、有效进行儿童艺术通感应用指导等,落实美育育人的目标。




主办单位:太仓市高新区镇洋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