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在儿童绘画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于雨秀
摘要:“通感”, 在普遍意义上是指人类两种及以上的不同感觉互相交错,彼此挪 移转换所产生的整体感觉,是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产物。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 展,通感在多个学科中得到了关注和延伸,人们对精神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艺术教育给人类情感所带来的一系列正面作用愈发被大家所重视。本研究缘起于 6-12 岁儿童绘画教学过程中的困境和问题,此年龄儿童正处于基础教育阶段, 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对事物的认知还较为浅显。教师在此时如果尝试运用有 别于传统教学方法的通感策略,调动儿童的五感来彼此沟通交流,以多样化的课 型来激发儿童的兴趣,也许能够给现代儿童绘画教学带来一些新的亮点。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对通感在儿童绘画课程中的作用进行了一系列研究,针 对调查结果提出了具体的应用策略及教育建议。笔者首先针对山东省两所小学的 部分儿童及教师进行了一系列问卷调查及访谈交流,从而得知了儿童绘画课程中 通感作用的基本运用情况。其次,根据调查结论分析了通感在儿童美术教育中的 应用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必要性与可能性,以期寻找改进措施。最后,通过课程 分析及教学实践活动做出相应的教学反思,并提出一系列教育建议: 在教学方法 上,要引导儿童进行通感感知活动,激发审美兴趣、关注通感作用下儿童绘画创 作的心理过程、为儿童制作“视频”绘画档案袋、提供自由表现和创造的机会、 给予儿童自主宽容的心理发展空间、改变传统的评价方法。在教学环境上,要为 儿童创设各具特色的美工活动区、配备现代的多媒体教学系统筹等。力求能为现 代美术教育提供些许思路,推动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通感; 儿童绘画; 艺术教育; 审美; 课程设计
一、通感在儿童绘画课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开阔儿童审美视野,激发审美感知
审美感知是客体的审美属性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人脑对客体各个
部分的整体性心理反映。它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具有解释与选择的作用,与客观事物的情感表现是相关联的。审美感知与通感作用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通感策略,能够更好地开阔儿童的审美视野,激发儿童的 审美感知。比如看到一轮满月,儿童联想到自然课上老师讲到月球的形状是圆的, 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作用及地球与月球、太阳三者的相对位置等因素决定了满月 形态的出现,这便是一般的感知。如果除此之外,在这一过程中还触及到了情感 的体验,从满月的形状中感受到了“全家团圆、美满和谐”的感觉,这就是在通 感的教学过程中激发了儿童的审美感知力。
通感还可以透过事物的表面形式,来达到对他们的情感的把握,达到丰富审 美感知力的效果。比如看到颜色的时候,儿童也许并不在意它是橙色还是蓝色, 但是看到橙色和蓝色后却能自然而然地体会到它们的表现性——橙色使人感到 温暖、热情,蓝色则让人感觉寒冷、忧郁。听完一首曲子之后不仅仅能够知道它 的旋律与调式,而是能够体会到它的表现型: 是欢快的还是悲伤的。所以在对儿 童进行通感策略来进行审美的培育时,在让他们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画家的生 平经历与绘画技能创作技巧的同时,也要把握住事物的情感表现性。运用通感可 以在引导儿童对客观事物的情感表现性进行了解时,打破各种感官的局限性,使 儿童获得除视觉、听觉之外的其他感官体验,正是像前文中所提及的对色彩的感 知案例,只有经过视觉与触觉的沟通,在看到蓝色时才会感觉到寒冷,才能够对 其情感表现性进一步地把控。因此,即使儿童在看一幅风景画时,因为通感作用 的参与,也能够体验到绘画作品以外的感受,或者是仿佛听到悠扬的大提琴声, 或是看见肥沃的田野、闻到迷人的花香,仿佛躺在软绵绵的土地上一样。又如在 写生前应引导儿童对实物进行观察,例如在对猫咪进行写生时,要引导儿童对事 物的细节特征进行具体形象的表达,问问儿童,你看到了什么? 摸上去是什么感 觉? 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猫咪眼睛在头部的位置和比例关系是怎样的? 从远处 远远观察猫咪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呢?
总而言之,通感策略在绘画课程中的应用,能够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们开阔儿 童的审美视野,激发儿童审美感知。
(二) 促进儿童智力发展水平
儿童认知能力与智力的发展主要基于感觉系统的发展水平,儿童天生就带有 听觉、触觉感知,另外三种感官则是之后在与外界的接触中逐渐发展成熟起来的。 人们对外界事物的感知主要来自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这是所有感官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他们在进行美术课程学习时,教师运用通感的教学策略, 可以使儿童通过各种感官和身体动作与教师、同学和作品进行互动,获得的感官 信息可以转化为相应的概念知识。
通感在儿童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充分考虑各感官之间的联系和它们 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儿童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各感官的共同作用,对获得 的信息建立联系和沟通,提高儿童美术课堂教学的体验感受和互动感受。在这个 过程中,一方面可以锻炼和发展儿童的感觉系统,提高儿童的判断力和注意力, 另一方面可以同时产生联想效应,从而促进儿童的想象、记忆、观察和思考的发 展,促进儿童智力的开发。如果在美术课堂教学中不重视感官体验,很容易导致 感官局限,影响儿童的感知和接触能力,从而阻碍智力的发展。同时,由于通感 可以调动儿童的感官,创造五感体验,这种多感官体验还可以使美术课堂教学更具互动性和趣味性,隐藏智力发展原则的专业性,更容易被儿童接受,为了更好 地实现儿童智力的发展和培养,即艺术知识和艺术技能的发展功能,通感设计的 多感官应用和转化使艺术教学更具可能。
总而言之,根据当前儿童智力发展水平,结合艺术课程和通感策略,教育者 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感官,安排、组合、设计教学方案,满足儿童智力发展的要求, 促进儿童身心健康。
(三) 提升儿童创造水平,增强实践能力
基础教育阶段的儿童,对事物的认识还未曾全面和深入,他们对于事物的感 知与接收能力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运用新颖的教学模式,特别是为 儿童带来的不同于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法,能够为课堂带来更为活跃的气氛。在 儿童绘画教学中加强通感作用,以多样化的课程形式来吸引学生,能够增强儿童 的创新能力及想象力,教师借助于通感的力量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艺术感受 力,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灵活运用通感作用,能够充分活跃学生思维,调动课 堂气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通过艺术通感,不仅使儿童在美术活动中拓展了审美感知力,还能丰富儿童 的实践能力及生活经验。例如,在人民美术出版社一年级下册第 18 课《花的世 界》 一课的教学实践中,先会引导儿童观察校园里的花朵。当儿童看到了红的、 黄的、粉的花朵时,由于通感的作用,这种由视觉所获得的信息引发了嗅觉上的 反应,儿童便新奇地凑上前来想去闻闻。儿童在这种轻松愉悦的观察活动中,由 一种感官引起其他感官体验产生了连锁反应,这种过程中使儿童对事物的熟悉与 了解程度愈发加深。若经常触发此类体验,即使儿童只是看到某种事物,不用其 他感官的参与,便已经知道它触摸或嗅起来是什么感觉了。与此同时,能够促进 儿童探索自然的能力,使他们对周边事物充满好奇,从而提升儿童的创造能力, 增强自我实践能力。
(四)有利于儿童早期人文素养的形成
“人文素养” ,就是指人文素质的知识水平,以及人文学科所表现出的以 人为中心的精神品质。人文素养的培育是通过优秀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积淀与 升华而得来的。美术作为人文科学的主要核心之一,汇聚了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我们需要在增进知识的融合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注重展示美术教 育的人文性,为丰富美术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在日常的美术课程教学中,除了有意识地联系文学、历史、音乐及媒体艺术 等人文学科的关系之外,还应该注意培养儿童的知识迁移能力,这一点,运用通 感策略就能更好地做到。譬如: 人民美术出版社四年级上册《走进民间美术》 一课的教学,将民间美术和美术教学相联合,让儿童们动手去制作花灯。在这个过 程中,教师便可以积极引导,通过多媒体课件来营造出合适的情境,引发儿童进 行一系列的感知觉联想过程等步骤,从而使得儿童对我国传统民族节日更为熟知, 增加儿童人文知识,有利于儿童早期人文素养的形成。
综上所述,通感教学模式一方面能够促使美术教育朝着多学科发展,另一方 面亦是能够促使人文精神在艺术教育中的生成。
摘录者:杨姝姝
学习档案
教师:杨姝姝
子课题名称 |
基于审美通感构建幼儿园美术课程的基础研究 |
主题 |
通感在儿童绘画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
时间 |
2024.12 |
内 容 提 要 |
“通感”, 在普遍意义上是指人类两种及以上的不同感觉互相交错,彼此挪 移转换所产生的整体感觉,是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产物。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 展,通感在多个学科中得到了关注和延伸,人们对精神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艺术教育给人类情感所带来的一系列正面作用愈发被大家所重视。本研究缘起于 6-12 岁儿童绘画教学过程中的困境和问题,此年龄儿童正处于基础教育阶段, 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对事物的认知还较为浅显。教师在此时如果尝试运用有 别于传统教学方法的通感策略,调动儿童的五感来彼此沟通交流,以多样化的课 型来激发儿童的兴趣,也许能够给现代儿童绘画教学带来一些新的亮点。 审美感知是客体的审美属性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人脑对客体各个 部分的整体性心理反映。它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具有解释与选择的作用,与客观事物的情感表现是相关联的。审美感知与通感作用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通感策略,能够更好地开阔儿童的审美视野,激发儿童的 审美感知。比如看到一轮满月,儿童联想到自然课上老师讲到月球的形状是圆的, 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作用及地球与月球、太阳三者的相对位置等因素决定了满月 形态的出现,这便是一般的感知。如果除此之外,在这一过程中还触及到了情感 的体验,从满月的形状中感受到了“全家团圆、美满和谐”的感觉,这就是在通 感的教学过程中激发了儿童的审美感知力。 通感还可以透过事物的表面形式,来达到对他们的情感的把握,达到丰富审 美感知力的效果。比如看到颜色的时候,儿童也许并不在意它是橙色还是蓝色, 但是看到橙色和蓝色后却能自然而然地体会到它们的表现性——橙色使人感到 温暖、热情,蓝色则让人感觉寒冷、忧郁。听完一首曲子之后不仅仅能够知道它 的旋律与调式,而是能够体会到它的表现型: 是欢快的还是悲伤的。所以在对儿 童进行通感策略来进行审美的培育时,在让他们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画家的生 平经历与绘画技能创作技巧的同时,也要把握住事物的情感表现性。运用通感可 以在引导儿童对客观事物的情感表现性进行了解时,打破各种感官的局限性,使 儿童获得除视觉、听觉之外的其他感官体验,正是像前文中所提及的对色彩的感 知案例,只有经过视觉与触觉的沟通,在看到蓝色时才会感觉到寒冷,才能够对 其情感表现性进一步地把控。 |
学 习 感 想 |
艺术通感,不仅使儿童在美术活动中拓展了审美感知力,还能丰富儿童 的实践能力及生活经验。由于通感的作用,这种由视觉所获得的信息引发了嗅觉上的 反应,儿童便新奇地凑上前来想去闻闻。儿童在这种轻松愉悦的观察活动中,由 一种感官引起其他感官体验产生了连锁反应,这种过程中使儿童对事物的熟悉与 了解程度愈发加深。若经常触发此类体验,即使儿童只是看到某种事物,不用其 他感官的参与,便已经知道它触摸或嗅起来是什么感觉了。与此同时,能够促进 儿童探索自然的能力,使他们对周边事物充满好奇,从而提升儿童的创造能力, 增强自我实践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