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艺术通感创设幼儿园支持性环境的实践研究
《子课题三:基于审美通感的幼儿园美术课程规划和实施策略研究》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
吉晓莉
本学期研究工作进展情况
不知不觉间天气渐渐冷下来,日历日渐消瘦,我们却渐渐圆润起来,一切都在诉说着一个学期的结束。本学期,我组根据期初制定的课题研究计划,从“集体教学活动”入手,通过尝试联通不同感官,探索课程产生的多样可能。鼓励教师撰写集体教学活动教案,并在不同年龄班开展活动,根据活动情况进行讨论和后续优化。现基于本学期的课题研究工作进行如下总结:
⒈尝试组织不同感官转化小组,多方向探索通感体验下的集体教学活动组织。
眼、耳、鼻、喉都是我们的感觉器官,在通感理论下,我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都能够被我们运用在活动之中。本学期我们尝试组织不同的感官体验小组,创设不同领域的活动。在艺术领域中,我们主要调动幼儿的听觉、视觉和触觉来进行感知和表达。我们先挑选一段适合小班年龄段幼儿的音乐,让他们感受音乐中的节奏、情感等元素,并用语言进行描述。在语言描述的基础上,利用不同的颜色创作一幅作品,作品中的颜色与幼儿对音乐的感知是一致的。在触觉上,幼儿可以选用不同质地的材料来模拟画作中的元素。例如有些幼儿会将蓝色的麻绳贴成不同的样子表现河流,将树皮这类粗糙的材料作为石头。幼儿在制作完作品后我们会引导他们给同伴触摸,让同伴用触觉去感受这幅作品,猜测它表达的意思。
⒉在实践的过程中,坚持组织教师进行相关理论学习,夯实教师的知识储备。
在开展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们总是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在幼儿审美课程中融入通感理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并夯实其知识储备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基础。本学期,我们依旧注重实践过程中的理论积累和理论指导,每月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通过持续的理论学习,教师的知识储备得以夯实,为将通感理论巧妙地运用于幼儿审美课程组织搭建了坚实的平台。教师能够在课程规划时,精准地选择适合幼儿的审美素材,并运用通感理论进行巧妙的教学设计。例如,在音乐欣赏课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音乐的节奏、旋律等元素设计相应的视觉画面展示或触觉体验活动,引导幼儿通过多种感官的联动来感受音乐的美。
⒊课程资源库持续更新,形成了与“审美通感”有关的特色资源库,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了素材参考。
与课程开发相并行推进的是课程资源库的更新。课程资源库的更新是一个动态且漫长的过程,我组持续关注并广泛收集国内外相关的优秀教学案例、学术研究成果以及各种艺术作品资源等。本学期,我们在自然资源、美术资源和音乐资源方面都有所更新。在美术资源部分,除了经典的绘画、雕塑作品外,还纳入了幼儿创意美术作品范例,这些作品展现了幼儿在通感体验下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音乐资源则包括各种风格的音乐曲目,从古典音乐到现代流行音乐,从民族音乐到世界音乐,每一首曲目都标注了适合的幼儿年龄段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其他艺术形式通感联动建议。
本学期课题研究主要成果
⒈定期搜集最新研究成果和优秀论文并分享交流,使教师对通感和审美通感概念的理解更加准确。
⒉尝试组建不同感官转化小组,为审美课程的开展提供新思路和新途径。
⒊持续收集并对相应资源进行归纳、分类,更新了审美通感下的幼儿美育活动资源库。
⒋组内教师积极撰写并公开展示审美通感下的幼儿园美育活动组织,更新了课程库。
⒌组内教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撰写成课程案例和论文,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比赛。
课题存在的问题及预计措施
经过一个学习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在课题中有了新的收获和成就,但在梳理这些内容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也将成为我们后续课题研究的方向。
㈠存在的问题
⒈我们在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时将关注点主要放在了课程组织和活动设计上,同时也因为在幼儿园阶段开展审美通感研究的先例较少,所以组内部分教师仍然存在对“审美通感”理解不准确的问题,容易将其与一般美术课程混淆,影响课程设计的质量。
⒉由于我们的感官互通小组还处于初步实践阶段,所以在课程组织上依旧存在感官种类单一和载体种类单一的情况,限制了课程的进一步深入探索和发展。
㈡预计措施
上述问题为我们后续的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在后续的研究中,我们将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⒈继续加强教师对审美通感理论的学习和研究,通过专家讲座、学术研讨等形式,进一步消除教师的理解误区。
⒉鼓励教师进一步探索更多感官之间的互通机制,如嗅觉、味觉等与视觉、触觉的结合,丰富课程内容和形式。
⒊基于对审美通感的深入理解和感官互通的拓展,不断优化幼儿园美术课程设计,提高课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⒋进一步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通过集体备课、小组研讨等方式,共同解决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升研究效果。
⒌鼓励教师将研究成果更好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同时积极推广研究成果,为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20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