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课题二阶段总结(2024-2025上)

作者: 时间:2025-01-03 点击数:

基于审美通感构建幼儿园美术课程的实践研究

《子课题基于审美通感的幼儿园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

20242025学年第学期

崔倩倩

一、本学期研究工作进展情况

时光荏苒,在基于审美通感的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与探索之路上,太仓市高新区镇洋幼教中心洛阳路幼儿园的课题研究已步入尾声。本学期,我们更是在过往的基础上不断深入实践,致力于让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更好地服务于幼儿审美通感发展、教师能力提升以及美术课程质量提高。

在本学期的探索历程中,我们聚焦于幼儿园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关键要点,积极拓展资源建设的视野,突破以往仅关注自然、社会等物化资源的局限,转而将目光投向日常生活中那些充满生机与变化的动态生发资源。这一转变的核心在于真正做到以幼儿为中心,深入洞察幼儿审美通感的内在需求,从而精准且高效地开发并利用各类资源,逐步拓宽幼儿的生活体验边界,为其成长创造更为丰富多元的环境。以下基于本学期的课题实践工作,展开具体的阐述:

⒈立足儿童兴趣诉求,拓展课程资源维度

10 月份的“我是中国娃”主题活动中,教师们紧紧把握国庆这一庄重而热烈的节日氛围,基于审美通感,与孩子们围坐一处开展圆桌会议,深入探寻他们对于祖国母亲生日的独特认知以及内心深处对国庆的真切感受与期待。经过积极研讨,共同策划出如“祖国地图”这般富有意义的活动,让孩子一边听着音乐一边利用多种材料从多元的角度去丰富地图;还有“国庆故事汇”活动,引导孩子们认真聆听那些激昂奋进的国庆故事,从听觉层面增强对国家历史与文化的理解,通过这些活动充分调动了孩子们多方面的感官体验,使他们在感受国庆氛围的过程中切实提升了审美通感能力以及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⒉扎根幼儿生活实际,深耕美术课例开发

幼儿园美术课程实践与开发需要扎根于幼儿的真实生活,将日常积累的各类资源进行整合、梳理,形成具有代表性和教育价值的课例,这对于美术课程资源建设意义重大。

12月,吉晓莉教师精心准备并执教了小班音乐活动《毛毛虫秋游记》,该活动作为中期汇报展示,获得了广泛好评。活动中,教师巧妙地引导孩子们闭上眼睛,用心去聆听声音,然后根据听到的声音来感受毛毛虫的心情,让孩子们深刻体验到听觉与心情之间奇妙的通感联系,另外将图卡操作和感受音乐进行结合,打破了传统音乐活动的固有模式,给孩子们带来了全新的感受。

⒊依循幼儿经验进阶,强化课程审议效能

我们运用三省六部制构建起美术课程的保障体系,有力推动幼儿在通感与美育领域持续进步。以小班的《秋天来了》主题活动为例,教师引领孩子们深度挖掘秋天独特的自然资源,启发他们从嗅觉、视觉、触觉等多元角度去领略秋天的魅力。孩子们闭上眼睛,轻嗅着桂花的甜香、果实的芬芳,目睹金黄的稻穗、火红的枫叶,伸手触摸飘落的树叶、粗糙的树干,随后在谈话活动中踊跃分享自己所察觉到的秋天的“密语”。教师依据孩子们的反馈,适时优化课程内容与活动形式,这样的审议机制使得课程紧密贴合幼儿的实际体验和发展轨迹,为幼儿审美通感的进阶筑牢根基,让幼儿在多彩的秋日里收获满满的成长与感悟。

二、本学期课题研究主要成果

在这半年的研究过程中,组内教师们积极投入,通过多种方式不断深化对审美通感的理解与应用,在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⒈理论与实践融合深化

⑴通过持续的研究,我们深入厘清了“自然资源”“儿童经验”“美术课程”三者间的紧密关系,构建了审美通感系列化课程体系,将幼儿的真实生活体验融入课程,让艺术教育更加贴近幼儿的心灵,激发了他们对美的感知与表达。

⑵在家园互动方面,我们成功提高了家长对幼儿艺术领域的重视程度,促进了家园教育的协同发展,为幼儿营造了更加良好的艺术教育环境。

⒉教师专业成长显著

⑴理论素养提升:借助小教研、读书分享及课题活动,教师围绕“审美通感”展开阅读与研读,运用思维导图梳理凌乱信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可视化成果。同时,每月两篇主题论文的思考性阅读和学习资料、心得的撰写,形成了系统的理论知识网,为教学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⑵实践能力增强:每月的课题组活动聚焦实践问题,教师们积极探讨资源利用与班本、园本课程的开发,重新审视通感在美术课程中的运用,总结物化成果并评估其有效性与普适性。尤其在大班教学中,教师更加注重提升幼儿其他感官的通感能力,丰富了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了教学质量。

⑶资源整合与利用能力提高:通过构建美术课程资源包并借助网站共享,教师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和利用课程资源,拓宽了教学视野,丰富了教学内容,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了教学的个性化与多样化发展。

三、课题研究存在问题及预计措施

㈠存在的问题

⒈文献知识方面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虽然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但这些文献的整理和归纳工作做得不够到位,显得比较杂乱无章,缺乏系统性和条理性。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有体系的文献研究框架,也未能建立起相应的学习档案,这就导致我们在回顾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时,难以快速、精准地获取所需信息,对文献的深度挖掘和利用也受到了很大限制,无法充分发挥文献对于课题研究的支撑作用。

⒉课程意识困境

在系列化课程启动的初始阶段,教师于课程的宏观规划与微观抉择上深陷意识泥沼。从课程目标的精准锚定到教学内容的筛选确定,从教学方法的适配选择到教学流程的合理设计,教师们时常在不同的理念与路径间徘徊犹疑,难以精准地把握课程的核心要义与实施方向。这种意识层面的混沌状态,犹如一团迷雾,不仅干扰了教师自身教学思路的清晰构建,更在实际操作中,以教学环节的脱节、教学节奏的紊乱等形式呈现,极大地阻碍了课程的流畅推进,使得系列化课程的优势难以在教学实践中充分释放,无法有效达成预期的教学效果与幼儿发展目标。

⒊通感运用失衡

教师在通感运用的实践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偏倚态势,过度聚焦于视觉与听觉之间的单向转化通道,习惯性地依赖这两种感官的组合运用,如在音乐与绘画的搭配教学中,频繁地引导幼儿依据所听到的音乐旋律与节奏去勾勒相应的画面,或是通过欣赏特定的画作来联想与之匹配的音乐情境。然而,对于嗅觉、味觉、触觉等其他感官在审美通感中的独特价值与潜力挖掘严重不足。

㈡预计措施

⒈文献整理措施

在后续搜集文献资料时,我们要更加注重文献的整理工作。首先,根据不同的研究维度,如按照理论基础、实践案例、研究方法等类别,对文献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将同一类型的文献归为一组,然后再进行细致的梳理和分析,提取其中的关键信息和核心观点,整理成册,并建立相应的电子索引目录,方便随时查询和调用,以此提高文献的利用效率,让文献真正成为我们课题研究的有力助手,助力我们在已有研究基础上不断深入探索。

⒉开展专项教研活动

探索多种感官在审美通感中的综合运用方法与策略,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活动形式,引导幼儿充分调动触觉、嗅觉、味觉等感官参与美术活动,拓宽幼儿的审美体验边界。

⒊建立资源分享交流平台

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资源利用案例分享与经验交流,引导教师关注资源的动态变化和潜在价值,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阶段挖掘资源的教育功能,提高资源利用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2025.1


主办单位:太仓市高新区镇洋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