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审美通感构建幼儿园美术课程的实践研究
《子课题二:基于审美通感的幼儿园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
崔倩倩
一、情况分析
转瞬即逝,我们课题随着秋风来袭进入了最后的一年。回顾往昔,我们有过挣扎,有过思考,有过困境,有过沼泽,但不管前途如何,我们依然坚持初心,奋勇向前,开拓视野,发展自我。现如今,我们的实践研究已开始拨开迷路,有了自我思考,有了物化成果。经过之前的研究,我们不仅厘清了“自然资源”、“儿童经验”、“美术课程”之间的关系,开始联系幼儿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发现,真实的通感,真实的艺术,探讨了审美通感的系列化课程,也在有效的家园互动中,提高了家长对于幼儿艺术领域的重视。但是理论落于实践中仍然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在意识层面上,对于系列化课程,教师在确定,抉择,确定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困惑;在能力层面上,教师在通感的选择中仍然聚焦于视——听之间的转化,忽视其他感官的利用;在分享交流层面中,教师对于资源的利用仍然非常局限,没有以动态的视角去关注资源。基于此,本学期教师在明确课题方向的基础上,重新审视资源在美术通感活动中的运用,重视儿童其他感官在审美通感中的运用。
二、本阶段目标与研究方向
⒈重视实践能力,注重心流走向。
⒉关注过程主义,与课程建立深度联系。
⒊梳理课题已有的物化成果,形成系列化课程。
⒋提高家园共育的价值共契,达成美术通感课程建设的共识。
三、具体措施
⒈保持内核稳定,提升理论知识。
⑴利用具有松弛感的小教研活动、读书分享活动、课题活动和教师进行以“审美通感”为主题的阅读、研读,引导教师理论联系实践,将凌乱的信息进行分析、组合,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物化成果。
⑵每人每月精选两篇与主题有关的论文进行思考性阅读,通过撰写学习资料和学习心得构建理论知识档案,将档案收集成册,形成教师已有的理论知识网。
⒉保持好奇流动,提高同频能力
⑴每月继续开展课题组活动,围绕教师在实践中的问题,思考如何利用资源形成班本课程,又如何基于班本课程收获园本课程。
⑵利用学习小组—班本课程的研究,引导教师重新审视通感在美术课程中的运用,总结已有的物化成果,判断已有的成果的有效性和普适性。
⑶每月进行一次回头看,注重“通感”在美术课程中的运用,尤其是大班教师要思考如何提升幼儿其他感官的通感能力。
⑷重视家园共育,达成美育、通感共识,提升幼儿通感能力。
⑸利用网站和共享,构建美术课程资源包,提高课程资源共享程度,提高教师利用资源的便捷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