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分享 吉晓莉老师:研究的微型课题是“基于审美通感体验创新小班美育活动的策略研究”,在研究范围上算是园部大课题下的一个小分支。该课题主要围绕小班年龄段进行,在调动幼儿审美通感体验的基础上研究如何创新美育活动的组织,通过归纳梳理实践经验和资料,形成针对小班的审美通感体验下的美育活动组织策略。在已开展的研究中我发现,小班幼儿因为年龄小,对周围事物认知少,音乐鉴赏、语言表达、画面表现等方面的能力弱,因而在活动中可调动的已有经验就少,能够辅助其表达自己审美感受的手段也少。想要让小班年龄段的幼儿审美能力得到发展,调动起他们的五感,形成联觉,借助通感体验来开展活动是极为有效和必要的。基于此,我带着幼儿听音乐绘画;在天暖的时候躺在小山坡上感受阳光,想象它的颜色和味道;在雨天的时候坐在班级里听雨声,辨别声音中藏着的各种信息。今天我也会执教一节小班音乐活动《毛毛虫秋游记》,本节活动就是如何借助审美通感体验,打通幼儿的听觉与视觉,在二者之间形成联觉,帮助幼儿欣赏和理解不同风格的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执教结束后还请孙主任,各共同体成员们一起进行优化探讨,帮助更好的开展此课题的研究。 二、理论学习 吉晓莉老师:接下来我想先和大家分享两篇理论,一篇是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陈美霖的《基于“通感”体验的现代音乐教育途径研究》,一篇是常熟世贸幼儿园一线教师薛丹的《浅谈艺术通感在音乐欣赏中的运用》。 首先,我们来看陈美霖的这篇《基于“通感”体验的现代音乐教育途径研究》,音乐教育中“通感”释义以及产生的心理基础;“通感”在现代音乐教育中的作用与价值;“通感”在现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路径。 现在,我们看薛丹老师这一篇《浅谈艺术通感在音乐欣赏中的运用》,视听融合,让抽象的音乐具体化,感受音乐的内容美;说听联合,让抽象的音乐丰满化,体验音乐的情感美;动听配合,让抽象的音乐动态化,表现音乐的节奏美;玩听结合,让抽象的音乐游戏化,再激音乐的情趣美。 三、观摩吉晓莉老师执教小班音乐活动《毛毛虫秋游记》 四、分组研讨 ⒈吉晓莉老师说课 ⑴调动已有经验,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教师播放音乐,幼儿倾听,调动前期经验发现音乐可以表达心情。 ⑵欣赏不同乐段,通过音乐猜测毛毛虫可能发生的事情和心情 ①了解音乐故事前情,为后续想象铺垫经验。 ②欣赏乐段1,大胆想象,根据音乐猜测毛毛虫发生了什么事情。 ③欣赏乐段2,发现音乐的变化并猜测变化产生的原因。 ⑶欣赏音乐,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独特理解选择内容卡片并大胆分享 ①了解操作要求。 ②分别欣赏乐段1和乐段2,选择与不同乐段相对应的内容卡片。 ③分享交流。 ④欣赏乐段3,发现音乐变化与毛毛虫秋游故事之间的联系。 ⒉A组B组研讨 A组潘静娴老师:引导幼儿去活动时,教师用了自己的肢体动作,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孩子去表达,关注问题的发散性,可以引导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想象,去发散到不同情绪中,例如开心时是怎么样的,抱一抱等等。操作卡上的动物贴纸可以更丰富一些,不同孩子有更多选择,多鼓励孩子表达。 建议:活动增加对整个音乐的完整欣赏,增加手偶;平面纸张互动性、趣味性可能没有那么丰富。 B组陈凯燕老师:教师在环境布置方面比较温馨,情境性,适合小班。第二段音乐选择很突出,AB段有鲜明对比。第一个环节当中用放学音乐,让幼儿感到比较欢快,也可以直接用A段音乐。ABA音乐幼儿可以隐晦的感受这个感受,音乐元素还是没有特别点题。第三个环节用了图卡,对于小班幼儿可以用上一些肢体动作,让小班幼儿自己来表达。 四、总结 孙燕峰老师:第一理论学习,基于之前我们每一次的活动是有进步的,老师在交流的过程中是有标注的,有重点的筛选;如何做的更好:我们可以不用通篇的进行领读,可以将这两篇文章的重点,结合自己的实践形成一个微型的文献综述,便于其他老师更好地理解这个课题。用微型的文献综述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主题。结合本班幼儿,帮助当下的问题,来确定本次主题,作为理论支撑会更便于我们的学习。第二从观察量表来看,AB指标是匹配、对标的,说明老师对环节是有思考的,老师提供怎么的支架,幼儿通过提供的支架是如何达到目标,得到提升的。AB指标明确:不一定一定要区分AB,可以融合在一起写,老师提供如何支持,也可以加入备注等等。老师解决什么问题——对应幼儿的哪些发展。第三我的建议:当觉得这样的音乐对下面一个环节有无起到铺垫,帮助你更好地衔接下一个活动。“心情可以用音乐表达,”这句话和孩子讲,孩子能否理解。听第一段音乐孩子们能否感受到其中的开心。AB段音乐很明显,幼儿能够区分开心和紧张害怕,第一环节可以省略,直接导入A段音乐就行。 孙燕峰老师:整个活动给人的感觉非常好,帮助孩子感受和体验音乐本身的,老师做得很到位,老师用图卡操作和感受音乐结合,这个方式也是比较新颖的,各种艺术类的感受欣赏,想把它们融合在一起,从现场的展示看老师的音乐素养非常好,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老师是不是可以更加夸张一点,用情绪情感来渲染,比如让孩子拍拍手、挥挥手等用动作语言、表情去感受、表达、表现这个音乐。图卡的提供是帮助、辅助了对音乐的感受,是不是也影响了孩子,更多地去关注了图卡,往看图说话的这个方向去发展,忽略了音乐素养方面的了。为什么你感到很开心?小班的孩子可能无法去表达,哪个地方的音乐让你感到很开心,这样的话就更好地让孩子去理解音乐。倾听了两遍音乐以后,拿出了操作卡让孩子去操作,小班的孩子更容易角色带入,我就是毛毛虫呀,你就是大公鸡呀,这样就更加容易角色带入,不能被课题去束缚住了。 唐洁老师:音乐素养这一块可能是我们忽略掉了,我们的课题美育,音乐美也是一种美,老师的提问可以去引过去,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