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持人介绍本次活动内容 吉晓莉:《审美通感下的音乐——绘画活动》这一研究主题是从我们的园本课题所延伸出来的,接下来我将从“什么是审美通感”“音乐——绘画之间的异同”“审美通感下的音乐——绘画活动研究价值”以及“当前研究所得”这四个块面进行讲述。 二、什么是审美通感 吉晓莉:首先是第一块面,什么是“审美通感”。那我们要弄清楚审美通感就需要从“审美”和“通感”两个单独的概念入手。什么是“审美”?审美是指个体或群体对于美的感知和评价能力,包括对于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刺激的主观体验和喜好。它涉及对艺术、设计、音乐、文学等领域的欣赏,并与文化、时代背景和个人经验密切相关。审美是人类的一种能力,可以帮助人们赏析和理解各种艺术形式,并从中获得美的愉悦感。因此审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审美具有三个要素,分别是:直觉性、情感性、愉悦性。直觉性是对审美对象的整体把握,对美的形态的直接感知;情感性包括人的生理、理性因素与人类发展所积淀的普遍因素,是人对客观存在的美的体验和态度;愉悦性表现于对狭隘功利性的超越和对于生命力的追求,来源于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 那什么是“通感”?通感是一个心理学词汇,最初由钱锺书先生翻译引进,最常见于文学作品中。从心理学角度讲“通感”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连锁反应,是外界事物作用于某一器官所产生的复合感觉。从文学角度描述,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式。通俗来讲,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指视觉、触觉、嗅觉、听觉等等各种官能可以沟通,不分界限,它是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的培养也分不开。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味道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如“温暖的红色”和“清冷的蓝色”,仿佛视觉和触觉相通,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和“冷静”,仿佛触觉和听觉相通。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些都是“通感”。那什么是“审美通感”?审美通感是通感在审美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是指审美者在审美活动中调动不同感觉器官同时对同一审美对象产生不同的感觉心里现象。本课题研究中的审美通感是指当幼儿在欣赏某一物体时,不同的感觉器官同时对这一物体产生了不同的审美感受。 三、音乐——绘画之间的异同 吉晓莉:明确了本课题研究中审美通感的内涵,接下来说说为什么要从音乐——绘画入手。 这就得从音乐和绘画两种艺术表现形式的本质上入手进行说明。首先我们来看音乐与绘画之间的相同点。所有艺术形式的创作都是创作者内心情感的表达。在众多艺术形式中,音乐艺术是最能直接表达创作者内心情感和抒发情怀的艺术形式。不同的音乐旋律能表现不同的情感。例如,较快的、跳动的旋律,表现的是喜悦的,高兴的情感;较慢的、舒缓的旋律,表现的是悲痛的,低沉的情感;力度较强的、向上跳动的旋律,表现的是愤怒的情感等。而在绘画艺术中,创作者是利用线条、颜色、阴影等多种形式的结合,形成一种特有的意象,从而把自己内心的情感集中表现在整个艺术作品中。 其次,在音乐艺术欣赏中,不管我们是在音乐厅听音乐会,还是在常生活中听音乐,当我们听到一段音乐时我们都会联想到一幅幅生动而又形象的画面。同样绘画艺术也是如此,当我们在欣赏一副成功的绘画作品时,我们会在创作者描绘的意境中仿佛看到了什么,或者听到了什么,可以充分感受创作者内心的情感。并且,音乐艺术讲究的那种旋律线条的优美流畅,也正是绘画艺术所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 最后,绘画与音乐都属于艺术范畴之内,必定有其特定的艺术社会功效。首先,当音乐艺术以优美的旋律进入我们的耳朵时,它会潜移默化地陶冶我们的心灵。音乐对人们道德、意志、品格、情操来说,也会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情况下有所影响。虽然,不能完全象我国古代儒家那样,把音乐艺术对道德的作用扩大到相当巨大的地位,但是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同样,绘画艺术也一样能净化人们的心灵,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并且有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使人心旷神怡。 接着我们来看看音乐与绘画之间的不同之处。首先,音乐和绘画的欣赏角度不同。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无论我们想不想听这段音乐,只要它出现在我们的耳边,我们就会听到。而绘画是视觉的艺术,是要我们通过眼睛去看的 其次,音乐不仅需要制作者的创作,还需要演唱者的二度创作,所以音乐是二度创作的艺术。但是绘画是直接由画家绘画完成就可被人欣赏,只需要一度创作。最后,音乐是以声音为其表现手段的一种艺术形式,任何一种音乐的声音都是创作者精心设计出来的。与自然界中的其他声音不同,每音都有其表现意义。音乐艺术重表现,它是通过声音来表达创作者的情感的,但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复制。绘画则是通过线条、颜色等媒介创造的空间也就是平面意象的艺术。创作者经过准备、构思,利用相应的物质媒介进行绘制图画,使之形成一个平面意象。不管是现实的生活还是精神世界都可以通过绘画来表达,从而展现一种丰富多彩的世界。 三、审美通感下的音乐——绘画活动研究价值 为何要选取这个课题进行研究,也就是它的研究价值在何处,主要由以下几点。首先,在审美通感理论下开展音乐——绘画活动能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将音乐与美术二者在教育活动中进行结合,基于审美通感体验调动幼儿的视听、触觉等多种感官与外界进行互动,创新活动组织方式,能够对幼儿审美塑造产生独特的教育效果,有利于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需求,有利于建立一个统整的人格。其次,它能够满足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历年来,传统的绘画组织形式已经被教师们广泛研究,如何有所创新?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基于审美通感体验的音乐——绘画活动不失为一个很好的研究方向。“通感”作为近代心理学的一个概念,将其运用在教学中的研究更多面向中小学,幼儿园较为少见。教师在组织相关课程时,因为要为幼儿提供合适的审美对象,所以会不断地进行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自身得到了发展。最后,进行该研究能够丰富幼儿园阶段的审美通感研究。 四、当前研究所得 前期,我对小班年龄段幼儿开展了简单的相关研究并得出了以下结论:⒈丰富幼儿经验,为通感机制赋能⒉契合小班幼儿年龄特征,挑选适宜音乐⒊肯定幼儿表征,鼓励幼儿表达。第一点,丰富幼儿经验。幼儿若想要在活动中能够顺畅的表达,前期的经验是必不可少的支撑。这里的经验包括感性经验和技能。感性经验支撑幼儿对于音乐的理解,给幼儿的想象提供素材。技能经验支撑幼儿的绘画表达。第二点,契合幼儿年龄特点选择适宜音乐。对于小班幼儿来讲,他们对于音乐的构成因素是不大了解的,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也不同于中大班的幼儿,因此挑选带有歌词的、幼儿熟悉的、节奏变化明显的音乐更能让幼儿有想象的空间。第三点,肯定并且鼓励幼儿的表达。这一点是从审美的特性出发讲的。我们之前讲过,审美有非常明显的个人特色,它会受到一个人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情绪情感等的影响。因而,在面对同一段音乐的时候,幼儿会表现出不同的审美感受,这些审美感受是没有对错、好坏之分的,是都值得被表达出来。 |